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行设计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菱形、圆形及泪滴形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8月—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及云南省剑川县人民医院接诊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面部病损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3~88岁。患者创面面积为1.0 cm×1.0 cm~7.0 cm×5.0 cm,其中菱形创面10例、圆形创面12例、泪滴形创面8例,均采用自行设计改良菱形皮瓣修复。术后随访1~18个月,记录患者皮瓣成活情况、创面张力情况、术后瘢痕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皮瓣尖端无坏死发黑,皮瓣均成活,创面张力小、愈合良好,瘢痕增生不明显,无并发症。结论自行设计改良菱形皮瓣尤其适合存在多个重要器官、多个解剖亚单位及软组织张力区变化较大的面部创面,不仅可减少皮瓣旋转推进幅度,而且可减少不必要的正常皮肤软组织切除。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该类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早期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收治30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男251例、女56例,年龄33~55岁。根据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将患者分为未血流感染组(221例)和血流感染组(86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转归、住院天数,统计血流感染组患者血微生物培养中细菌检出情况。将纳入的307例患者按照大约7∶3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建模组(219例)和验证组(88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是否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天数、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天数、转归、住院天数、是否并发血流感染。根据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将建模组患者分为血流感染亚组(154例)和未血流感染亚组(165例),比较2个亚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是否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天数、住ICU天数。对前述2组间数据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建模组的亚组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以其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建模组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测模型。绘制预测模型对建模组患者血流感染风险预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敏感度、特异度、最佳预测概率。根据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将验证组患者分为血流感染亚组(21例)和未血流感染亚组(67例),以预测概率>模型最佳预测概率为血流感染判定标准,采用预测模型预测验证组中2个亚组患者血流感染发生情况,计算预测血流感染发生率及特异度与敏感度,另绘制预测模型对验证组患者血流感染风险预测的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与未血流感染组比较,血流感染组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χ2=8.485,P<0.01),住院天数明显增加(Z=-3.003,P<0.01),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血流感染组患者血微生物培养中检出110株细菌,其中菌株数排前3位的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35.45%(39/110)、26.36%(29/110)、13.64%(15/110)。建模组与验证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行机械通气比例、机械通气天数、住ICU天数、转归、住院天数、并发血流感染比例相近(P>0.05)。与建模组中的未血流感染亚组比较,血流感染亚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与行机械通气比例明显增大(Z=-4.429,t=-4.045,χ2=7.845、8.845,P<0.01),机械通气天数与住ICU天数明显增加(Z=-3.904、-4.134,P<0.01)。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总面积、住ICU天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是建模组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31、1.018、2.871,95%置信区间=1.004~1.059、1.006~1.030、1.345~6.128,P<0.05或P<0.01)。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3(95%置信区间=0.708~0.838);当约登指数为0.425时,该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64.6%,特异度为77.9%,最佳预测概率为0.335。预测模型预测验证组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为27.27%(24/88),特异度为82.09%(55/67),敏感度为57.14%(12/21);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95%置信区间=0.637~0.882)。结论烧伤总面积、住ICU天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是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特重度烧伤患者血流感染风险早期预测模型对于治疗方法和细菌流行病学相对稳定的烧伤中心而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单中心烧伤病房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探讨抗菌药物使用对细菌耐药有无影响。方法调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整形科烧伤病房近9年病原菌流行病学资料及常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细菌标本采集自2010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患者的创面、导管、血液、粪便、尿液、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用规定日剂量频数(DDDs)/(1 000人天)来统计。结果(1)细菌检出构成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第一位,但对糖肽类抗菌药物都敏感。2018年肺炎克雷伯菌(19.8%),铜绿假单胞菌(11.9%),鲍曼不动杆菌(11.5%)为革兰阴性菌前三位;肺炎克雷伯菌检出构成比显著上升(R2=0.861,P<0.001)。(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R2=0.447,P=0.049)、环丙沙星(R2=0.663,P=0.008)耐药率显著上升;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R2=0.999,P=0.018)、美罗培南(R2=0.999,P=0.023)、环丙沙星(R2=1.000,P=0.010)耐药率显著上升;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没有显著变化。(3)美罗培南(R2=0.492,P=0.035)使用强度显著上升,环丙沙星使用强度显著下降(R2=0.572,P=0.018)。(4)碳青霉烯类使用强度与肺炎克雷伯菌对头胞哌酮舒巴坦(r=0.733,P=0.02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r=0.684,P=0.042)、头孢呋辛(r=0.821,P=0.023)、头孢他啶(r=0.741,P=0.022)、亚胺培南(r=0.718,P=0.029)、美罗培南(r=0.690,P=0.040)、阿米卡星(r=0.750,P=0.020)耐药率呈正相关。(5)环丙沙星使用强度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头孢他啶(r=-0.751,P=0.020)、环丙沙星(r=-0.873,P=0.002)耐药率呈负相关,与肺炎克雷伯菌的头孢呋辛(r=-0.767,P=0.044)、头孢他啶(r=-0.712,P=0.031)、亚胺培南(r=-0.780,P=0.013)、美罗培南(r=-0.793,P=0.011)、环丙沙星(r=-0.871,P=0.002)、磺胺甲唑/甲氧苄啶(r=-0.793,P=0.011)耐药率呈负相关。结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会诱导肺炎克雷伯菌产生多重耐药;从环丙沙星用药强度与细菌耐药性变化看,单纯强制限制某种抗菌药物使用策略可能不能恢复细菌对它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