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瓣加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伴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2例足背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伴大段跖骨骨缺损,4例小腿软组织缺损伴大段胫骨骨缺损的患者,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8.0 cm~15.0 cm×10.0 cm,骨缺损长度3.8~7.0(平均5.75) cm。一期先用万古霉素骨水泥填充跖骨骨缺损或胫骨骨缺损,同时2例足部采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软组织缺损,4例小腿采用局部筋膜皮瓣转位修复,皮瓣大小6.0 cm×8.5 cm~16.0 cm×11.0 cm。术后2~7个月,采用个体化设计的微孔假体(微孔钛5例、微孔钽1例)修复骨缺损。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跖骨及胫骨骨断端与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骨整合情况及行走情况。随访6~25(平均12.7)个月。结果5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术后2个月开始站立,3个月开始扶拐行走,5~6个月脱拐行走;骨整合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3个月足部伤口感染,微孔钛假体取出并更换万古霉素骨水泥后,伤口愈合,恢复行走。结论皮瓣加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伴大段骨缺损,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患者更早下地的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如何降低假体感染率需要进一步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结合小腿皮瓣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伴广泛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采用Masquelet技术结合小腿皮瓣治疗的23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伴有广泛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8~59岁(平均38.4岁);病程6~312个月(平均23.6个月);术前软组织缺损13例,窦道形成7例,贴骨瘢痕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两阶段手术:①清创、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抗生素骨水泥诱导成膜以及小腿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②感染控制后6~8周,去除骨水泥和固定物,清洗后再次固定断端,膜内植入松质骨颗粒。清创后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3.5 cm~18.0 cm×6.0 cm,骨缺损长度6~12 cm(平均8.4 cm)。应用局部带蒂筋膜皮瓣4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9例(顺行4例,逆行5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7例(顺行2例,逆行5例),逆行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游离皮瓣2例。术后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9~46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其中18例皮瓣一期愈合;5例未愈合的患者经再次清创后,3例植皮后创面愈合,2例再次行皮瓣修复。骨感染控制21例,复发2例(分别发生于二期术后9个月和14个月)。患者骨缺损愈合时间为4~11个月(平均6.2个月)。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21例,良1例,差1例。结论应用Masquelet技术结合小腿多种皮瓣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广泛软组织缺损,在兼顾皮肤软组织修复的同时,有利于控制感染、形成完整的诱导膜和骨重建进程,疗效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复合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7例足部复合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0~73岁[(38.9±16.3)岁]。前足复合缺损5例,中足1例,后足1例。跖骨缺损9块,内侧楔骨缺损1块,跟骨缺损1块。创面缺损面积为6 cm×5 cm~70 cm×35 cm。Ⅰ期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万古霉素骨水泥植入。观察皮瓣成活、并发症情况。Ⅱ期行骨水泥取出,诱导膜内植骨。观察植骨间隔时间、骨愈合时间。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2~54个月[(33.8±9.7)个月]。Ⅰ期术后7例皮瓣均成活,皮瓣臃肿3例;1例后足跟骨复合缺损术后反复感染,予以清创处理。Ⅱ期植骨6例,植骨间隔时间2~4个月[(2.8±0.9)个月];骨愈合时间3~7个月[(4.7±1.2)个月]。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63~92分[(82.1±8.7)分],与术前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1例,良5例,中1例。术后1块跖骨骨不连,其余8块植骨均顺利愈合。结论膜诱导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是修复足部复合缺损的有效方法,能较好地修复软组织和骨缺损,恢复良好的行走功能。
简介:摘要感染性骨缺损是指伴有感染或在骨感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骨质缺损,需要外科干预,但治疗过程繁琐而复杂:既要控制骨感染又要修复骨缺损,有时还涉及复杂的软组织重建,任何环节未达到相应的目标都可能导致整体治疗失败。因此,感染性骨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为彻底清创、植骨或骨搬移、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应用。彻底外科清创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基石,而清创范围、骨缺损重建时机和方式长期存在争议。随着膜诱导技术的临床应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在有效感染控制和快速缺损修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越来越多的临床骨科医师开始关注膜诱导技术,但因忽略骨感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细节,其疗效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并发症。为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骨科领域相关专家,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循证指南(2023版)》,从感染性骨缺损的精准诊断、术前评估、手术过程及术后管理和康复等方面提出推荐建议,为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1例股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57岁[(38.9±6.7)岁]。病程7~78个月[(27.1±11.4)个月]。均采用膜诱导技术分两期进行手术:Ⅰ期去除原固定物并彻底清创,清创后骨缺损长度5~15 cm[(7.4±1.9)cm],放置抗生素骨水泥,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Ⅱ期去除抗生素骨水泥,植骨重建骨缺损,采用髓内钉和(或)LCP固定断端。评估Ⅰ期和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包括患肢伤口情况及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骨缺损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情况,通过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3~43个月[(31.9±6.7)个月]。Ⅰ期术后4例出现感染复发,予以重复清创后伤口愈合。Ⅱ期术后末次随访伤口无感染表现,白细胞计数[(6.1±1.8)×109/L]、CRP[(10.1±3.1)mg/L]及ESR[(10.2±3.4)mm/h]较术前[分别为(15.0±4.8)×109/L、(69.8±14.8)mg/L、(66.2±13.2)mm/h]显著降低(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43%,除4例Ⅰ期术后感染复发外,3例髂后上棘处取骨处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2例肢体短缩,分别为4 cm和3 cm。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6个月[(8.8±2.7)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分标准:优19例,良2例;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90.0°(61.5°,120.0°),较术前的30.0°(15.0°,110.0°)显著提高(P<0.05)。结论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骨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肢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