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作者: 陈露 陈伟 田晓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声科 400014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重庆市儿科学重点实验室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 400014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重庆市儿科学重点实验室 40001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除治疗儿童巨症的临床效果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切除治疗巨症患儿手术前后足部尺寸变化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切除征(1项或多项):(1)跖骨累及;(2)前足肥厚明显;(3)伴有并;(4)进展型巨;(5)受累足趾序列靠后;(6)患儿及家属强烈要求切除列。术后随访24~40个月。采用跖骨间宽度比和跖骨扩散角来评价患足的严重程度及手术前后的尺寸变化。采用巨调查问卷评价临床效果。根据临床结果分析前述切除征对儿童巨症的适用性。手术前后跖骨间宽度比以M(P25,P75)表示,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分析;手术前后跖骨扩散角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患儿15例(15足),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7~66个月,平均22个月;右足5例,左足10例。因跖骨受累切除列者9例,其中1例伴有并畸形;因前足增厚严重切除列者1例;因受累顺序靠后切除列者1例;因伴有并畸形切除列者3例;因患儿及家属强烈要求切除列者1例。15例中,第2切除者8例,第3切除者5例,第2、3列同时切除者2例。共有4例进展型巨。15例患儿术后足部体积均较术前明显缩小,跖骨间宽度比从1.14(1.07,1.29)降至0.91(0.84,1.01)(P=0.002),跖骨扩散角从(33.27±8.13)°降至(15.25±8.54)°(P<0.01)。所有患者术后左、右足均可穿同码鞋,其中9例不需鞋垫,其余6例患足较对侧正常足稍大,正常足侧需穿鞋垫。术后巨调查问卷评分为(9.2±0.8)分。结论切除能最大限度缩小患足体积,达到较好的功能及外观重建效果。前述切除征对儿童巨症适用性良好,巨症患儿可根据患足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及特点、患儿和家属的意愿选择切除

  • 标签: 足畸形 巨趾症 趾列切除 外科 整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伴有2个重复并连以及主内翻畸形的轴前型多的解剖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手术整复方案及其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一类特殊轴前型多病例资料,患者表现为重复的皮肤并连,有主、副之分,胫侧发育不良,腓侧为主但均伴明显的内翻畸形。分析此类畸形的解剖特点、手术切口设计、骨关节矫正方式并随访术后轴向以及对行走功能的影响。结果共纳入该类轴前型多患儿10例(12个),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5~45个月,平均19.3个月;单侧8例,双侧2例。所有病例均为重复完全并连、胫侧发育不良且向近端移位,腓侧为主但不同程度内翻(内翻角度25°~90°,平均55°)。术中见外展肌止点附着于胫侧,连带并连的主关节向内侧脱位,并伴有跖关节面的倾斜。手术切口设计:3内翻角度25°~40°,采用环绕多的齿状切口;3内翻角度45°~90°,采用多近端蒂皮瓣切口;6内翻角度75°~90°,采用双Z成形切口。骨关节矫正方式:多切除后,2的轻度内翻在经松解主胫侧挛缩软组织、关节复位后,轴向获得矫正;其余10行跖骨或趾骨胫侧撑开式截骨后,轴向获得矫正,其中9趾骨缺损行楔形植骨。创面闭合方式:全部患的手术创面均顺利关闭,其中采用多近端蒂皮瓣转移的3中有2因皮肤不足,行植皮补充;采用双Z成形切口的6,虽然内翻角度大,但经延长胫侧纵向皮肤后均能完全关闭创面。术后2例失访,其余8例(10)随访5~38个月(平均13个月),除1内翻矫正不足(内翻15°),2矫枉过正(外翻15°、20°),其余轴向正常;所有病例穿鞋行走正常。结论外展肌止于发育不良的胫侧,连带并连的主关节向内侧脱位导致内翻,并伴有跖关节面的倾斜是这类轴前型多的解剖特点。主的内翻畸形以及矫正内翻后胫侧皮肤的不足是其手术难点。术中松解外展肌止点并行撑开式截骨可获得良好的轴向矫正,采用双Z成形切口能充分延长胫侧纵向皮肤,可一期关闭创面,无需植皮。

  • 标签: 轴前型多并趾畸形 趾内翻 双Z成形
  • 简介:摘要先天性并畸形是发生率第二的先天性肢体畸形。分指手术主要包括分指、蹼重建和体侧方皮肤覆盖3个方面,其中指蹼重建是最关键的。作者通过回顾文献,介绍蹼解剖知识,总结分指手术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解读Z字皮瓣、双三角皮瓣、矩形皮瓣及以掌背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设计原理与应用情况,也介绍了近年国内出现的不植皮重建蹼的方法。

  • 标签: 并指 外科皮瓣 指蹼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性并畸形分离手术术后畸形的常见表现,并探讨其相应的再修复方式。方法回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5例单纯性并术后畸形的患儿,男性1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岁2个月。通过调查初次手术时情况,包括初次手术年龄、是否植皮以及术后有无感染等,分析术后畸形发生的可能原因;通过形态学观察总结术后畸形的常见类型,回顾再次手术修复的主要方式,随访时从蹼形态、手指形态、指甲形态及皮肤色差4个方面评价再修复手术后畸形的改善情况,以提出针对这类术后畸形有效的修复方案。结果初次手术平均年龄1岁5个月,15例术前皮肤并连紧张没有植皮,4例有伤口感染史;术后发生蹼畸形27个、体畸形53、指甲畸形46个、皮肤明显色差15。再修复手术中,采用Z成形加宽或皮瓣修复所有蹼畸形,其中,13例采用双翼皮瓣成形蹼;体畸形均采用多Z成形松解并保留软化的瘢痕皮肤,形成锯齿状皮瓣覆盖大部分创面,剩余创面行全厚植皮;指甲畸形,14个甲上皮歪斜的行指甲邻近皮瓣推进包裹缘,余未做特殊处理;皮肤色差采用Z成形错开原有大块植皮皮片,切除颜色过深皮肤,采用质地相似区域皮片植皮。再修复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3个月,所有蹼均达正常的深度及宽度;除1侧偏矫正不全外,其余体畸形得以矫正;除10个指甲上皮歪斜有改善外,其余指甲畸形无改善;所有病例皮肤色差均有明显好转。结论(1)单纯性并术后畸形的发生可能与初期手术时伤口缝合张力大(勉强不植皮)以及伤口感染有关;(2)再修复手术应在初次手术后1年左右即瘢痕软化后进行;(3)蹼畸形的再修复均应采用皮瓣成形蹼,双翼皮瓣适用性广、成形蹼形态好;(4)体挛缩修复时保留软化的瘢痕皮肤可以显著减少植皮面积,多Z成形利用横向多余皮肤延长纵向皮肤的不足,同时可矫正体臃肿;(5)皮瓣修整时切除原有色深的皮肤,取质地相近部位皮片植皮可减少色差;(6)指甲畸形再修复困难,多数难以改善。

  • 标签: 并指 并发症 挛缩 瘢痕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母痣外科手术治疗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35例母痣(病理确诊)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部位、宽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病变宽度≤ 3 mm者,采用床及母质病变外缘旁开1~2 mm直接切除缝合术治疗,共11例。对病变宽度>3 mm者,由患儿家长在以下3种术式中选择1种进行治疗:①床及母质病变8倍显微镜下削除术,共8例;②病变切除联合)骨骨膜上全厚植皮术,共8例;③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和全厚植皮术(2~5病变),共5例,或病变切除联合腹壁皮瓣转移术,共3例。术后随访12个月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1例直接切除缝合治疗的病例术后无复发,外观好,甲上遗留纵向瘢痕线。8例显微镜下削除治疗的病例术后6~12个月复发4例,未复发病例外观凹凸不平且光泽度差。病变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治疗的8例术后无复发,1例植皮坏死,7例植皮完全存活伴明显色素沉着。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及腹壁皮瓣转移治疗的病例术后无复发,转移皮瓣全部存活,鱼际肌区皮瓣转移术后外观好,皮肤色泽接近正常色泽,腹壁皮瓣转移术后皮肤色泽与正常差异较大。结论对于母痣,当病变宽度≤ 3 mm时建议采用病变外缘旁开1~2 mm直接切除缝合术治疗,>3 mm时建议病变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或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或腹壁皮瓣转移术治疗;显微镜下病变削除术需慎重使用。

  • 标签: 痣,色素 指(趾)甲疾病 儿童 外科手术 甲母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掌背静脉的连续双翼皮瓣一期修复Poland综合征并畸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采用保留掌背静脉的连续双翼皮瓣一期修复17例Poland综合征手部短畸形患儿,统计术后皮瓣坏死、体血管危象发生率,并采用改良Withey并矫正评分及Swanson手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手指指蹼外观及功能改善情况,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皮瓣坏死及血管危象发生。随访时间12~41个月,平均23.1个月。重建蹼深度、宽度、坡度均正常,掌背侧瘢痕较轻。Withey并矫正评分平均0.17分,Swanson手功能评分术前损失(16.3±1.4)%,术后(3.6±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469,P<0.01)。结论采用保留掌背静脉的连续双翼皮瓣一期修复Poland综合征并畸形,手术安全、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并指 外科皮瓣 手畸形,先天性 Poland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