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核因子κB激酶亚基β的抑制剂(IKKβ)的表达与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7例于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的HCC患者肿瘤组织中IL-1β和IKKβ的表达。使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及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IL-1β和IKKβ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IL-1β和IKKβ表达量在HCC中呈正相关(r=0.229,P<0.05)。IKKβ的高表达以及IL-1β和IKKβ共同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期更长[(86.507±7.749)个月比(54.471±6.275)个月、(92.272±8.409)个月比(58.723±6.7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6、6.160,P<0.05);IL-1β、IKKβ的高表达以及IL-1β和IKKβ共同高表达的患者无瘤生存期更长[(36.886±3.862)个月比(14.792±4.491)个月、(39.790±4.707)个月比(21.473±3.617)个月、(44.942±5.155)个月比(20.957±3.28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16、7.987、11.594,P<0.05)。此外,多变量Cox回归模型显示IL-1β和IKKβ的表达水平是总体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风险比(HR)=0.462,95%可信区间(CI):0.225~0.946,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以及IL-1β和IKKβ共同表达水平是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HR=1.821,95%CI:1.060~3.129,P<0.05;HR=0.529,95%CI:0.282~0.991,P<0.05)。结论IL-1β和IKKβ高表达有利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初次自行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行基于微信注射相关风险管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在解放军第九〇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且出院后初次自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时按出院月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两组住院期间均行常规的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教育;出院后,观察组在微信公众号观看讲解胰岛素注射知识与技术的视频,微信群每周推送糖尿病相关知识。结果出院后4周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注射胰岛素时的正确皮肤消毒[36(58%)与11(18%)例,χ²=21.42,P<0.01]、注射前排气[62(100%)与51(82%)例,χ²=12.07,P<0.01]、注射后停留10 s[60(97%)与47(76%)例,χ²=11.52,P<0.01]、正确处理废用针头[49(79%)与18(29%)例,χ²=31.20,P<0.01]、注射部位轮换[48(77%)与35(56%)例,χ²=6.16,P=0.01]、正确储存胰岛素 [62(100%)与57(92%)例,χ²=5.21,P=0.02]及正确处理低血糖情况[52(84%)与38(61%)例,χ²=7.94,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6.41±0.76)与(7.19±0.81)mmol/L,t=5.61,P<0.01]、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71±0.64)%与(7.37±0.78)%,t=5.18,P<0.01] 、低血糖发生率[10%(6/62)与24%(15/62),χ²=4.64,P=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微信进行注射相关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胰岛素注射的技能,降低居家胰岛素治疗的风险,提高血糖达标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初次自行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行基于微信注射相关风险管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在解放军第九〇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且出院后初次自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时按出院月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两组住院期间均行常规的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教育;出院后,观察组在微信公众号观看讲解胰岛素注射知识与技术的视频,微信群每周推送糖尿病相关知识。结果出院后4周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注射胰岛素时的正确皮肤消毒[36(58%)与11(18%)例,χ²=21.42,P<0.01]、注射前排气[62(100%)与51(82%)例,χ²=12.07,P<0.01]、注射后停留10 s[60(97%)与47(76%)例,χ²=11.52,P<0.01]、正确处理废用针头[49(79%)与18(29%)例,χ²=31.20,P<0.01]、注射部位轮换[48(77%)与35(56%)例,χ²=6.16,P=0.01]、正确储存胰岛素 [62(100%)与57(92%)例,χ²=5.21,P=0.02]及正确处理低血糖情况[52(84%)与38(61%)例,χ²=7.94,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6.41±0.76)与(7.19±0.81)mmol/L,t=5.61,P<0.01]、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71±0.64)%与(7.37±0.78)%,t=5.18,P<0.01] 、低血糖发生率[10%(6/62)与24%(15/62),χ²=4.64,P=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微信进行注射相关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胰岛素注射的技能,降低居家胰岛素治疗的风险,提高血糖达标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AEG-1、HER-2的表达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96例胃癌患者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EG-1、HER-2表达情况。在以上胃癌患者中随机选取20例,取距肿瘤5 cm以上的癌旁胃组织作为对照组。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依据不同分析目的分别采用χ2检验、线性趋势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胃癌组织中AEG-1阳性表达率(76.0%)明显高于癌旁胃组织(0%),其阳性表达率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HER2阳性表达率(41.7%)明显高于癌旁胃组织(0%),其阳性表达率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AEG-1、HER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76,P=0.00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胃癌中AEG-1及HER2双阴性表达患者的预后(平均生存期:31.1个月)优于AEG-1及HER2双阳性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期:48.3个月)。结论胃癌组织中可能存在AEG-1、HER2信号通路。检测胃癌组织中AEG-1、HER2的表达,有利于判断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及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灸足三里穴(Stomach-36,ST36)通过调控外周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疾病的影响。方法对实验鼠随机分为两组,EAE组和针灸组,并且进行体重监测以及临床症状评估,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检测脊髓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免疫荧光检测脱髓鞘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的比例,超敏多因子电化学发光技术(Meso scale discovery,MSD)检测外周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成功构建EAE小鼠模型并给予针灸治疗。临床评分显示,EAE组在第22天达到高峰期,发病分数为2.5分,针灸组在第24天达到高峰期,发病分数为2分。疾病起病时间统计结果显示,EAE组在第12天开始起病,针灸组在第17天开始起病,针灸组比EAE组的起病时间明显较晚。HE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针灸组的脊髓炎性细胞浸润较少,髓鞘结构完整,边缘较光滑。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针灸组CD4+IFN-γ+T、CD4+IL-17+T细胞比例较EAE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49±0.10)%比(0.92±0.25)%,(0.21±0.05)%比(0.34±0.04)%,t值分别为2.91和3.70,P值均<0.05];针灸组CD4+IL-4+T、CD4+Foxp3+、CD8+Foxp3+细胞比例较EAE组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78±0.22)%比(0.5±0.07)%,(1.38±0.23)%比(0.9±0.08)%,(0.38±0.12)%比(0.14±0.09)%,t值分别为2.55、3.35和4.16,P值均<0.05)]。MSD检测外周血清细胞因子结果显示,针灸组抑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5和IL-16的浓度较EAE组明显上升,促炎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浓度较EAE组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53±0.95)pg/mL比(2.78±1.25)pg/mL,(2298.77±298.67)pg/mL比(1402.28±216.30)pg/mL,(6.6±0.548)pg/mL比(8.84±0.98)pg/mL,t值分别为9.00、4.84和3.57,P值均<0.05)]。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后抑制辅助性T细胞( helper T cell,Th)1/Th17并促进Th2的比例,同时上调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比例。针灸治疗后,促进抑炎因子IL-5,IL-16的表达,抑制促炎因子IFN-γ的表达。结论针灸ST36通过纠正T细胞亚群的失衡,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治疗缓解EAE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阐明P2X4信号轴对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成功诱导的帕金森病雄性大鼠模型黑质中铁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20只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OHDA组(帕金森病组)、携带P2X4基因病毒(P2X4-positive intervention,P2X4-PI)组、P2X4基因空载病毒(P2X4-negative control,P2X4-NC)组、P2X4-PI+6-OHDA组(先注射P2X4基因病毒,2周后注射6-OHDA)以及P2X4-NC+6-OHDA组(先注射空载基因病毒,2周后注射6-OHDA),共6组,每组20只。应用脑立体定位仪分别将上述相应的分组药品定位注射于大鼠左侧黑质。造模完成2周后进行行为学实验,筛选出合格大鼠模型,并进一步通过平衡杆实验评价各组大鼠的始动性及平衡能力。将造模完成且合格的大鼠模型断头取脑,留取脑组织,进行相关处理后保存备用。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6组大鼠左侧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的变化以及P2X4嘌呤受体(P2X4R)、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1(DMT1)、膜铁转运蛋白1(FPN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7 942.0±461.6)相比,帕金森病组(4 724.0±261.1,t=13.17,P<0.01)和P2X4-NC+6-OHDA组(4 470.0±228.9,t=14.21,P<0.001)大鼠左侧黑质中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2X4-PI+6-OHDA组(2 493.0±371.6,t=8.092,P<0.01)大鼠左侧黑质中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显著少于P2X4-NC+6-OHDA组。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1.723±0.146、1.369±0.107、1.020±0.059)相比,帕金森病组(2.107±0.070,t=4.368,P<0.05;1.733±0.117,t=4.245,P<0.05;0.783±0.042,t=5.795,P<0.01)和P2X4-NC+6-OHDA组(2.104±0.110,t=4.326;1.737±0.073,t=4.291;0.804±0.037,t=5.282;均P<0.05)大鼠左侧黑质中P2X4R、DMT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FPN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与P2X4-NC+6-OHDA组相比,P2X4-PI+6-OHDA组(2.875±0.170,t=8.770;2.845±0.180,t=12.92;0.550±0.040,t=6.216;均P<0.01)大鼠左侧黑质中P2X4R、DMT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FPN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结论P2X4基因过表达可使大鼠中脑黑质中的DMT1表达上调、FPN1表达下调,从而导致中脑黑质中铁元素的沉积,可能进而对多巴胺能神经元造成损伤,最终对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干眼症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2型糖尿病干眼症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参照组、研究组,参照组患者应用玻璃酸钠治疗,研究组添加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治疗后SPEED评分低于参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辛伐他汀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用辛伐他汀处理人肺癌A549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辛伐他汀对A549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TUNEL法检测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EMSA法检测辛伐他汀对STAT3/DNA结合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JAK2/STAT3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辛伐他汀处理组的A549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P<0.05),并且随着药物处理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采用IC50浓度(40 μg/ml)辛伐他汀处理A549细胞48 h,可引起A549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法结果显示辛伐他汀能引起A549细胞的凋亡;辛伐他汀处理组凋亡蛋白Bax表达量升高,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降低(P<0.05);辛伐他汀可使STAT3/DNA结合活性降低,p-JAK2、p-STAT3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JAK2 /STAT3信号通路诱导肺癌A549细胞的凋亡。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遗传代谢病(IMD)的发病率及诊断方法,并探讨串联质谱及二代测序技术在新生儿遗传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地区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出生的20 000例新生儿足跟血,采用串联质谱(MS/MS)进行检测并进行遗传代谢病分析,对质谱检测结果高度提示阳性及部分疑似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 000例新生儿(男10 584例,女9 416例)中通过MS/MS技术诊断IMD阳性40例,疑似样本45例,阴性样本19 915例(其中24例临床高度怀疑IMD),进而对质谱检测阳性、疑似及临床高度怀疑IMD的109例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共检测出阳性病种17种共63例,阳性率0.315%,分别为有机酸血症25例,尿素循环障碍22例,氨基酸代谢病6例,脂肪酸氧化障碍4例,肝豆状核变性3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2例,半乳糖血症1例。结论MS/MS是新生儿IMD快速有效的筛查方法,而二代测序则提供了明确的分子诊断,因此,基于MS/MS及二代测序技术可为新生儿IMD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清肝补脾降糖饮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成人T2DM肝旺脾虚证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2月-2021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T2DM肝旺脾虚证患者10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51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磷酸西格列汀,观察组加用清肝补脾降糖饮。2 组均治疗12 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干化学法和罗氏电发光法检测空腹血糖(FPG)、2 hPG、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实时监测动态血糖,包括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百分比、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内时间(TAR)百分比、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内时间(TBR)百分比;观察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48/52)、对照组为56.9%(29/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5.32,P<0.01)。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t=6.30,P<0.01)。观察组治疗后HbA1c达标率为46.2%(24/52)、对照组为23.5%(12/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P=0.016)。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MAGE、TAR、TBR降低,TIR升高(P<0.01),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8、1.06、0.22、1.45,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PG、2 hPBG、HbA1c水平降低(P<0.01),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2、0.18、1.50,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INS水平和HOMA-IR降低(P<0.01),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5、0.51,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轻度恶心2例、一过性腹泻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5,P=0.118)。结论清肝补脾降糖饮可改善成人T2DM肝旺脾虚证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TIR和血糖达标率,疗效与磷酸西格列汀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基线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华东疗养院体检的1 153例T2DM患者。按照基线TyG指数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Q2、Q3、Q4组共4组,Q1组TyG指数≤8.77;Q2组TyG指数为8.78~9.20,Q3组TyG指数为9.21~9.69,Q4组TyG指数≥9.70。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RCS)研究基线TyG指数和DR发病风险的关系。根据年龄、性别等分组来探索不同亚组与TyG指数的交互效应。结果共随访7 660.75人年,中位随访时间为7年,随访期间,新发DR 140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矫正年龄、性别、病程、吸烟、饮酒、锻炼频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降糖药物的使用、降脂药物的使用后,与Q1组相比,Q2、Q3、Q4组患者发生DR的HR(95%CI)分别为3.42(1.66~7.05)、3.89(1.90~7.99)和4.23(2.07~8.68),趋势性检验P均<0.001。RCS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与DR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是线性的,但存在分段效应,当TyG指数<9.16时,DR发病的HR为5.74(95%CI 2.13~15.49),P=0.006;当TyG指数≥9.16时,其对DR发病影响趋于平缓,DR发病的HR为1.30(95%CI 0.94~1.81),P=0.115。结论高TyG指数与DR的发生密切相关,TyG指数对于DR具有早期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