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体位下物理振动排石机(EPVL)对结石性肾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结石性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组并分别实施仰卧位、侧卧位、杂交位进行EPVL治疗,每组各5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结石排出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与乙、丙组比较,甲组患者治疗后7、14 d的结石排除率明显更高(P<0.05)。与甲、乙组比较,丙组的复发率明显更低(P<0.05)。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甲、丙组比较,乙组的疼痛缓解程度更佳,且疼痛缓解时间更短(P<0.05)。结论EPVL治疗结石性肾绞痛患者的优势显著,能够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同时不同的体位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一定影响,治疗中可就患者结石情况以及治疗需求选择合适体位。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单细胞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为代表的测序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普及,该技术极大促进了我们对生物体内细胞异质性的理解。单细胞测序则是指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其携带的遗传信息进行测序,旨在深层次了解同类细胞的不同亚群的分布及状态、相互作用等。单细胞测序技术的研究成果涉及肿瘤分型、靶向用药、免疫治疗,动植物胚胎发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等众多研究领域。同时,单细胞测序在微量检测技术方面的优势,包括新物种鉴定、病原筛查、病原进化、耐药监测和临床诊断等;还包括宿主层面的免疫应答,靶点评估及抗体筛查等。本文从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肠道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DC值与食管癌T分期及病理分级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食管癌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ed imaging,DWI)扫描,根据食管癌MRI分期、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等进行分组,测量食管癌原发灶的平均ADC值,对其与MRI分期、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管癌平均ADC值与T分期呈负相关(r=-0.645,P<0.01),随着肿瘤T分期的增加,ADC值呈逐渐减小趋势。低分化组平均ADC值小于中-高分化组,中-高组平均ADC值为(1.8514±0.40295)×10-3 mm2/s,低分化组患者平均ADC值为(1.7125±0.37767)×10-3 mm2/s,不同分化程度两组间平均ADC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83)。结论ADC值对食管癌T分期有重要意义,可以在术前或是综合治疗之前为临床对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预测提供量化指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铂立组合式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FURSL)和冲击波碎石术(SWL)治疗对1~2 cm复杂型肾下盏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复杂型肾下盏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35例接受FURSL治疗患者(FURSL组)和60例接受SWL治疗患者(SWL组)。比较两组的再治疗率、并发症率、无结石率(SFR)、二次手术、总手术次数及手术时间。结果与SWL组相比,FURSL组的再治疗率(8.6% vs. 60.0%,P<0.001)、手术时间[(73.2±29.3)min vs.(92.3±40.8)min,P=0.017]和手术次数[(1.11±0.32)次vs.(2.23±1.14)次,P<0.001]均显著降低,并且FURSL组在3个月的SFR显著增加(66.7% vs. 86.7%,P=0.036)。FURSL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11.4% vs. 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结论对于长度为1~2 cm的复杂型肾下盏结石的治疗,FURSL较SWL能够显著提供更高的SFR和更低的再治疗率,FURSL可作为治疗下极肾结石的有价值替代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临床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使用鼻内镜修正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126例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的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根据使用治疗措施的不同进行随机的分组常规组63例,干预组63例,常规组使用传统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干预组使用鼻内镜修正术进行治疗。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治疗的有效率为80.95%;干预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5.24%,干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要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09%;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在临床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使用鼻内镜修正术进行治疗,临床上显示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显著减少,在临床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过程中应积极进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扁桃体摘除术后扁桃体窝血肿的发生原因并探讨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统计2011年2月至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扁桃体摘除术的90例患者在术后形成扁桃体窝血肿的发生率,随后分析发生扁桃体窝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过程,进而总结此类患者的致病因素并探讨出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90例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者在术后有19例发生扁桃体窝血肿,因此发生率为21.11%;总结其致病因素主要是手术过程中止血不彻底、手术结束后患者因咽部强烈活动或剧烈咳嗽而导致手术缝合部位撕裂、创面感染等;针对发生扁桃体窝血肿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按压止血操作,与此同时给予止血药并维持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结论扁桃体窝出血形成血肿在扁桃体摘除术后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病情,因此在扁桃体摘除术中应止血彻底、操作得当,以降低扁桃体窝血肿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