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确诊为累及骶髂关节的骨盆环损伤,且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48.3±8.3)岁(范围:28~68岁)。患者在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以术后即刻CT检查图像测量的受损侧骶髂关节残余移位最大距离作为分组依据,≤5 mm者纳入解剖仿生复位组,>5 mm纳入非解剖仿生复位组;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根据残余移位的方向,再将其分为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拍摄X线片,若出现骶髂关节再移位或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及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即定义为内固定失效。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的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其疼痛程度。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根据患者术后CT图像测量结果,解剖仿生复位组28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50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分离移位组27例,前后移位组2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随访(37.8±6.6)个月(范围:25~51个月)。末次随访时,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为96.4%(27/28),分离移位组为74.1%(20/27),前后移位组为30.4%(7/23);解剖仿生复位组优良率优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Z=-6.479,P<0.01;Z=-6.256,P<0.01),分离移位组优良率优于前后移位组(Z=-3.607,P<0.01)。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VAS为0分17例,1~3分11例;分离移位组为0分6例,1~3分16例,4~6分5例;前后移位组为0分3例,1~3分7例,4~6分1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VAS低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Z=-3.515,P<0.01;Z=-3.506,P<0.01),分离移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13,P=0.070)。共8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解剖仿生复位组失效率为0(0/28),分离移位组为11.1%(3/27),前后移位组为21.7%(5/23);解剖仿生复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前后移位组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4)。结论累及骶髂关节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骶髂关节解剖仿生复位患者的功能状态、疼痛情况、内固定失效率明显优于非解剖仿生复位患者。分离移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于前后移位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股骨头负重区压缩对老年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合并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损伤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73.2±6.5)岁(范围60~87岁)。术中对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未行处理。髋臼骨折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14例,前柱+后半横断骨折12例,"T"形骨折4例,横断骨折4例,后柱+后壁骨折2例;其中14例伴髋臼关节面压缩,29例伴关节脱位。随访时采用Merle d'Aubigné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Matta分类法评价髋臼骨折复位、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Ficat-Alert分期评估股骨头坏死。将随访期间出现股骨头坏死Ⅲ期、Ⅳ期或创伤性关节炎Ⅲ、Ⅳ级或接受关节置换术定义为手术失效。术前、术后(第2~5天)行骨盆CT扫描,于冠状面、横断面片测量股骨头压缩大小,并计算压缩体积。将压缩严重程度按照体积大小分为小(<1 cm3)、中(1~2 cm3)、大(>2 cm3)。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股骨头压缩体积是否为手术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随访(34.7±8.9)个月(范围25~54个月)。术前测量大、中、小体积股骨头压缩患者分别为7例、14例、15例;术后分别为12例、10例、14例。Matta分类:优6例、良22例、差8例,优良率78%(28/36)。末次随访时Merle d'Aubigné s评分为优2例、良8例、可5例、差21例,优良率28%(10/36)。随访期间发生手术失效20例,失效率56%(20/36)。手术失效组与非手术失效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类型、骨折复位Matta分类、合并髋臼关节面压缩及合并关节脱位的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股骨头负重区压缩体积频数分布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47,P<0.001)。股骨头负重区域大、中、小体积压缩患者的手术失效率分别为92%、80%、7%,股骨头负重区大中体积的压缩为手术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82.333,P<0.00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股骨头压缩的老年髋臼骨折可获得满意的复位率;但大中体积的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明显影响治疗结果,术后2年内有极高的手术失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方法从本院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胆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胆结石患者分别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后,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后取得的临床疗效较好,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积极作用,产生的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手术与左侧开胸食管切除颈部吻合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安阳市肿瘤医院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46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来医院行左侧开胸食管切除颈部吻合术的43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呼吸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VC)]。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清扫淋巴结个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炎发生率(2.17%,1/46)低于对照组(13.95%,6/43),P<0.05;两组患者吻合口瘘、肺不张、胸腔积液、胃排空障碍、心律失常、乳糜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FEV1、VC均较术前下降,但观察组FEV1、VC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左侧开胸食管切除颈部吻合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比较,微创手术可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对患者呼吸功能影响更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的临床分析。方法从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我们采用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治疗食管癌患者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40—62岁。平均51岁。病变部位,中段癌32例,下段癌6例,病理类型38例为鳞状细胞癌。在胸腔镜下游离食管及清扫淋巴结,腹部操作,脐下缘作腹腔镜观察孔、腹直肌两侧脐上3cm及左锁骨中线肋缘下3cm为4个操作孔,在腹腔镜下游离胃。颈部操作,选择左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游离颈段食管,将胸段食管从颈部切口引出,同时将状胃经食管床上提至颈。胃底最高点与食管行手工吻合。结果38例患者手术后病理检查为鳞状细胞癌,淋巴结清扫1—7枚,平均3.5枚。手术时间(300±30)min。其中胸腔手术时间(85±20)min。腹腔镜手术时间(165±28)min。术中估计失血量120—200Ml。术中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均于术毕拔出气管管插管。术后48—72h内拔出胸腔引流管,拔管后能自行下床活动,术后伤口疼痛程度轻。术未出现呼吸衰竭、胃扭转、肺部感染、脓胸等严重并发症。出现乳糜胸及颈部吻合口瘘1例经保守治疗全愈。随访3—12个月,均生存良好无复发。结论按照此设计进行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可最大限度地减小创伤及并发症,操作简单易行,容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