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环节中应用循证护理对于患儿临床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护理,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患儿临床护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临床效果方面,研究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在治疗时间指标方面,研究组症状改善用时与住院用时均低于对照组;在预后情况方面,经过护理,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与自理能力均得到了合理的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对于患儿数据,以P
简介:摘要个别化教育是指根据学生发展水平与需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受诸多因素影响,盲生与低视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学中,尝试了“盲与低视生”混班个别化教育实验探索,开发学生潜能,助力学生成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将4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4例,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治疗)和对照组(24例,单纯胸腔热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卡氏评分和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83%,观察组有效率为87.50%,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27);治疗后两组卡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15);对照组58.33%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观察组33.33%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P<0.05);对照组54.17%的患者出现骨髓抑制,观察组25.00%患者出现骨髓抑制(P<0.001);对照组25%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观察组未出现明显肾功能异常(P<0.05);对照组发热率33.33%,观察组发热率12.50%(P>0.05);对照组41.67%患者出现胸痛,观察组12.5%患者出现胸痛(P<0.05);对照组58.33%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观察组29.17%患者出现恶心呕吐(P<0.05);治疗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心电图异常。结论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将4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4例,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治疗)和对照组(24例,单纯胸腔热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卡氏评分和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83%,观察组有效率为87.50%,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27);治疗后两组卡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15);对照组58.33%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观察组33.33%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P<0.05);对照组54.17%的患者出现骨髓抑制,观察组25.00%患者出现骨髓抑制(P<0.001);对照组25%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观察组未出现明显肾功能异常(P<0.05);对照组发热率33.33%,观察组发热率12.50%(P>0.05);对照组41.67%患者出现胸痛,观察组12.5%患者出现胸痛(P<0.05);对照组58.33%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观察组29.17%患者出现恶心呕吐(P<0.05);治疗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心电图异常。结论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基于循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遵循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根据前期研究获得的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病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出入量管理进行优化和质量审查,并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制订行动策略。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医护人员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管理的认知、患者空腹体质量监测率、患者出入量管理目标达标率,患者到达干体质量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出入量管理相关负性事件发生例数等指标。结果实践变革后,20条审查指标中指标8~14、指标20的执行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668~97.000,P<0.05);患者出入量管理目标达标率从(34.24 ± 30.33)%提升至(61.28 ± 1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0.21,P<0.001);患者到达干体质量时间从(10.89 ± 3.46)d降低至(5.48 ± 1.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97,P<0.001);出入量管理相关负性事件比较,急性发作左心力衰竭例数由7例降低至2例(χ2值为4.194,P=0.041)。结论基于循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出入量管理可改善临床护理实践,缩短患者到达干体质量的时间,减少住院天数,质量审查仍需要持续进行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基于循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遵循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根据前期研究获得的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病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出入量管理进行优化和质量审查,并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制订行动策略。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医护人员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管理的认知、患者空腹体质量监测率、患者出入量管理目标达标率,患者到达干体质量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出入量管理相关负性事件发生例数等指标。结果实践变革后,20条审查指标中指标8~14、指标20的执行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668~97.000,P<0.05);患者出入量管理目标达标率从(34.24 ± 30.33)%提升至(61.28 ± 1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0.21,P<0.001);患者到达干体质量时间从(10.89 ± 3.46)d降低至(5.48 ± 1.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97,P<0.001);出入量管理相关负性事件比较,急性发作左心力衰竭例数由7例降低至2例(χ2值为4.194,P=0.041)。结论基于循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出入量管理可改善临床护理实践,缩短患者到达干体质量的时间,减少住院天数,质量审查仍需要持续进行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