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革命性地改善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治疗结果和生存。当前治疗CML的新目标是如何获得持续的深度分子生物学反应,以减少耐药复发,甚至实现无治疗的缓解维持和治愈。国际上已有4种TKI获批用于一线治疗初诊的慢性期CML,并且不断有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在研发和临床研究中。文章结合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相关报道介绍CML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慢性 分子靶向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作者: 王芳 吴敏 李建新 李晖 方磊 王文志 张永学 邵剑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15
  • 出处:《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核医学科 43001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血液肿瘤科 43001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湖北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医学影像中心 4300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显像在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期间经武汉儿童医院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LCH的13例患儿[男8例,女5例,年龄:1~11(4.2±2.8)岁]的99Tcm-MDP骨显像及SPECT/CT显像的特点,评估骨骼病灶的部位、数目、影像特征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等。结果在13例患儿中共发现18个骨骼病灶(8个位于椎体,3个位于股骨,3个位于颅骨,2个位于肋骨,1个位于肩胛骨,1个位于坐耻骨);9例患儿骨病变为单发,4例为多发。18个病灶中,有17个在CT图像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5个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3个可见边缘硬化表现,所有病灶在SPECT图像上均为不同程度的显像剂摄取增高[病灶SUVmax为1.22~15.57(8.67±3.19)]。结论99Tcm-MDP SPECT/CT显像具有功能与形态影像相结合的优势,在儿童LCH的早期诊断、分型及疗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组织细胞增生症,郎格尔汉斯细胞 儿童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99m锝美罗酸盐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情景探究、微课和模型构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突破细胞周期、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变化这一重难点,落实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 标签: 有丝分裂 情景探究 模型构建
  • 简介:摘要:以检索的CAR-T细胞疗法的关键技术——安全性控制的国内外专利为基础,对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主要申请人进行了梳理,旨在为该领域的研发提供参考。

  • 标签: CAR-T细胞疗法安全性控制专利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HS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20例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样本,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靶向捕获或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可疑突变位点应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共43例患儿纳入研究(男23例,女20例),中位发病年龄1岁11个月(1个月~10岁)。面色苍白(27/43例,62.79%)是主要的发病症状,典型临床表现为贫血(36/43例,83.72%)、黄疸(35/43例,81.40%)、脾大(33/43例,76.74%)、肝大(27/43例,62.79%)。外周血及骨髓血涂片球形红细胞比例≥0.1的患儿分别为23例(23/43例,53.49%)、17例(17/43例,39.53%),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20例(20/43例,46.51%)。29例患儿输血前后比较:输血后血红蛋白(Hb)[(88.69±11.22) g/L比(78.24±14.4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9.37±7.15) fL比(84.08±7.49)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9.12±2.70) pg比(27.36±1.95)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61.79±32.27) g/L比(356.31±31.43) g/L]均升高,总胆红素(TB)水平较输血前下降[(33.27±16.42) μmol/L比(41.58±15.40)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38、-5.187、-5.412、-7.404、2.527,均P<0.05)。7例患儿行脾切除术:术后Hb[(116.00±5.54) g/L比(75.71±9.96) g/L]、MCH[(29.87±1.62) pg比(24.61±1.65) pg]、MCHC[(391.14±12.99) g/L比(315.14±51.99) g/L]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34、-4.330、-4.031,均P<0.05)。手术组患儿Hb较输血组升高明显,治疗效果更显著(t=-9.247,P<0.05)。13例患儿在3种基因(ANK1、SPTB及SPTA1)检出13种致病变异(11种是未报道的新变异),8例为ANK1变异,4例为SPTB变异,1例为SPTA1变异。13例变异中,除1例遗传自母亲外,余12例为新生变异(de novo)。结论儿童HS多以贫血、面色苍白为首发症状,输血可暂时改善贫血、黄疸症状,脾切除是有效的根本治疗手段。13例患儿获得基因诊断,为下一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在ANK1、SPTB、SPTA1基因中共发现11种新变异,扩展了HS的基因突变谱。

  • 标签: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分子遗传学 儿童 临床表型 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基因组结构变异(SV)是血液肿瘤中一组重要的遗传学异常形式。目前常用的细胞遗传学和基因检测技术在SV检测方面具有显著的局限性。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提供了超长片段、高分辨率、自动化、高通量和全基因组范围分析SV的能力,又被称为新一代细胞遗传学(NGC)技术。近年来已有将NGC技术用于白血病基因组SV分析的研究报道。现结合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的报道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标签: 白血病 基因组结构变异 细胞遗传学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们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修复损伤组织的研究给予了更多关注,也越来越多地考虑用各种不同来源的MSCs治疗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MSCs)具有多向分化和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损伤的能力,是用于组织修复的种子细胞。相关研究表明hPMSCs移植对动物POF的治疗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hPMSCs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本文讨论了hPMSCs治疗POF的可能机制,涉及抗炎和免疫调节、促进卵泡发育和血管生成、抗颗粒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可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胎盘 自身免疫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卵巢早衰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合并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及肺腺癌1例。患者女,48岁,CT表现为右鼻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与上中下鼻甲分界不清,密度不均匀,累及相邻多个窦腔,局部骨质呈溶骨性破坏,增强后不均匀轻度强化;MRI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和DWI呈稍高信号。右肺中叶支气管开口处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右肺下叶结节内见空洞,邻近胸膜牵拉,增强后中度强化。

  • 标签: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肺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2018年至2020年收治的3例接受allo-HSCT后发生HHV-7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诊治经过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接受allo-HSCT后发生HHV-7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神志淡漠等,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蛋白可正常或轻度增高,脑脊液HHV-7病毒DNA阳性,应用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治疗有效。2例轻症患者预后好,1例合并脑出血患者死亡。结论HHV-7病毒性脑炎是allo-HSCT后的一种少见感染,因缺乏典型症状和常规实验室检查指征而易被漏诊,脑脊液中检测出HHV-7 DNA可帮助确诊,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更昔洛韦、膦甲酸钠治疗有效。

  • 标签: 脑炎,病毒性 疱疹病毒7型,人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所揭示的感染谱特征,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感染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1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行allo-HSCT后出现全身或局部感染症状的血液病患者64例。用mNGS方法检测血液、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等标本中存在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基因序列,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致病或疑似致病的病原体。结果共对64例allo-HSCT患者进行了97份样本的mNGS检测。革兰阳性菌中最常见为溶血葡萄球菌(19例次)和人葡萄球菌(14例次),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为鲍曼不动杆菌(8例次);病毒中最常见的为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细环病毒(分别为35、22和23例次);真菌中最常见的为球形马拉色菌(14例次)和近平滑念珠菌(8例次)。3例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均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移植后患者。1例患者痰液中检测到口腔支原体,寄生虫未见。结论mNGS可全面揭示血液病allo-HSCT后的感染谱,尤其对于少见和难培养病原微生物检测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帮助临床感染病原体的诊断。

  • 标签: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宏基因组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病 感染
  • 简介:摘要本研究从1例儿童糖尿病患者入手,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和追溯糖尿病家族史,临床诊断为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提取患者及其一级家属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扩增目标基因并测序,发现先证者和其父的肝细胞核因子1α基因第4外显子发生核苷酸错义突变(c.779C>T),明确其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3型的诊断。在1年的随访过程中,先证者应用格列奈类药物治疗后血糖达标,其父调整方案为长效磺脲类促泌剂后血糖明显改善。

  • 标签: 肝细胞核因子1α基因 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3型 格列奈类 磺脲类促泌剂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和生物信息分析对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IKZF1基因突变型转录本进行分型和定量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263例B-ALL患者为研究对象。设计一套用RNA-seq数据进行IKZF1转录本分型和定量分析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并应用于这些患者的测序数据分析。将用RNA-seq分析得到的IKZF1突变型转录本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263例B-ALL患者中,RT-PCR结合Sanger测序鉴定出53例患者存在IKZF1突变转录本,其中IK6和IK10转录本分别占67.9%(36/53)和28.3%(15/53),有2例患者IK6和IK10转录本双阳性。RNA-seq分析共鉴定出51例患者存在IKZF1突变转录本。以RT-PCR结果为参考,RNA-seq分析IKZF1突变转录本的敏感度为94.3%(50/53),特异度为99.5%(209/210)。在50例RNA-seq和RT-PCR分析IKZF1突变均阳性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突变型转录本占IKZF1总表达量的比值(psi值)[M(Q1, Q3)]为0.14(0.11,0.35),低于其他44例患者的0.88(0.35,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45,P<0.001)。IKZF1突变多发生于以JAK-STAT通路异常为特征的Ph+和Ph样B-ALL,以及伴PAX5易位的B-ALL。结论通过优化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设计,可以用RNA-seq数据对B-ALL的IKZF1转录本进行分型和定量分析,并且发现了IKZF1突变型转录本的表达量分群现象和IKZF1突变与PAX5易位的伴随现象。

  • 标签: 白血病,B细胞 转录组测序 剪接异构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PAL)患者FLT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突变特征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的48例MPA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靶向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血液系统肿瘤中常见突变的58种基因,其中对FLT3基因检测内部串联重复(ITD)和点突变发生的热点区域第14、15和20号外显子。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液肿瘤中常见的35种融合基因。结果48例MPAL患者中FLT3突变7例,均为ITD突变。FLT3-ITD的中位插入片段长度为48 bp,1例患者同时携带2种不同长度的插入片段,中位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为40.5%(7.9%~84.7%)。FLT3突变阳性和阴性的初诊患者临床和遗传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例FLT3突变阳性患者中4例伴随RUNX1突变。共4例FLT3-ITD阳性患者接受了索拉非尼或舒尼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其中3例获得完全缓解。结论MPAL患者中FLT3突变以ITD突变为主。FLT3-ITD阳性的MPAL患者常伴随RUNX1突变,可获益于FLT3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

  • 标签: 白血病,双表型,急性 突变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为该类白血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收治的1例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B-ALL患者的病历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总结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B-ALL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结果患者为18岁女性,2018年12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B-ALL,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初发病6个月后复发,初发病9个月转入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治疗。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检出MEF2D-BCL9融合基因,并经聚合酶链反应和Sanger测序验证。骨髓细胞形态类似成熟B细胞且伴有空泡,无特征性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经VLD方案化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并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疾病缓解。至2022年2月末次随访,患者已持续完全缓解2年。结论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B-ALL具有高危、易早期复发及预后不良等临床特征。该类患者或可受益于CAR-T和allo-HSCT治疗。对于有特征性骨髓形态表现的儿童、青少年B-ALL,尤其应将MEF2D-BCL9融合基因纳入检测中或通过RNA-seq进行鉴定。

  • 标签: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基因融合 序列分析,RNA MEF2D-BCL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33b靶向调控多聚嘧啶通道结合蛋白1(PTBP1)调控乳腺癌细胞生物学的行为机制。方法选取乳腺癌及癌旁组织标本83例,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同时选取乳腺癌细胞系(MCF-7)、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iR-133b和PTBP1 mRNA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MCF-7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miR-133b模拟物(mimic)组、miR-133b inhibitor组、miR-133b mimic+PTBP1沉默组和miR-133b inhibitor+和PTBP1沉默组,噻唑蓝(MTT)实验与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MCF-7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变化,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PTBP1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33b对PTBP1的靶向调控机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结果miR-133b和PTBP1 mRNA在乳腺癌组织(0.94±0.18、4.28±0.27)及乳腺癌细胞的表达水平(1.09±0.22、3.65±0.19)分别明显低于和高于癌旁组织(2.12±0.09、t=4.343,P<0.05;1.37±0.21、t=6.006,P<0.05)及MCF-10A细胞(1.99±0.11、t=5.223,P<0.05;1.15±0.09、t=5.774,P<0.05)。miR-133b和PTBP1均与TNM分期(1.204±0.057、3.865±0.172,χ2=6.217,P<0.001)和淋巴转移(0.489±0.041、1.632±0.147,χ2=7.031,P<0.001)等明显相关,而与年龄(0.601±0.052、2.008±0.187,χ2=0.261,P>0.05)、分化程度(0.592±0.057、1.994±0.187,χ2=0.274,P>0.05)和病理分级无关(0.587±0.059、1.921±0.172,χ2=0.257,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33b mimic组增殖率[(35.43±1.74)%、(8.43±0.35)%,F=166.465,P<0.05]、迁移、侵袭细胞数(109±10.562、77±5.751,t=4.663,P<0.05;128±11.624、81±7.251,t=7.453,P<0.05)、bcl-2(2.78±0.32、0.76±0.11,t=4.122,P<0.05)和PTBP1表达(3.45±0.33、0.89±0.26,t=3.154,P<0.05)明显降低,G1期阻滞明显延长(F=276.872,P<0.05),bax表达明显增加(1.22±0.12、3.39±0.46,t=9.123,P<0.05),miR-133b mimic+PTBP1沉默组变化更为明显(1.22±0.12、7.71±0.23,t=6.009,P<0.05),miR-133b inhibitor组明显逆转上述指标变化(1.22±0.12、0.76±0.11,t=3.334,P<0.05),miR-133b inhibitor+PTBP1沉默组逆转更为明显(1.22±0.12、0.33±0.11,t=5.098,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显示miR-133b可靶向调控PTBP1。结论miR-133b靶向调控PTBP1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

  • 标签: 微小RNA-133b 调控多聚嘧啶通道结合蛋白1 乳腺癌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1例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 cell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ALL)患者中具有病理意义的融合基因,并探讨其实验室及临床特点。方法应用转录组测序分析可能存在的融合基因,并结合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鉴定患者携带TCF3 exon 17-ZNF384 exon 7型融合基因,对应的染色体易位为隐匿性,不易通过核型分析发现。肿瘤细胞伴髓系抗原CD13和CD33表达。患者虽经多种化疗方案和CD19、CD22为靶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仍多次全面复发。患者最终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获得完全缓解,微小残留病检测持续阴性。结论转录组测序可有效检测白血病中可能存在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融合基因。TCF3-ZNF384阳性的B-ALL具有独特的实验室和临床特征,可能对化疗和免疫治疗反应不佳,更容易复发,及时行allo-HSCT治疗可帮助这部分患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TCF3-ZNF384阳性的B-ALL在儿童患者中并不少见,但未被有效鉴定,应被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TCF3-ZNF384融合基因 转录组测序
  • 简介:摘要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靶向治疗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基因突变(KMs)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经典的Sanger基因测序是当前筛查BCR-ABL1-KMs的金标准,但存在检测灵敏度低、无法获得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不能鉴定复合突变、不能分析多个突变克隆的组成及演变等局限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将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NGS)应用于靶向检测BCR-ABL1-KMs。NGS相对于Sanger测序具有检测灵敏度更高、可准确计算VAF、可分析复合突变和克隆组成等优势,已被国际专家共识推荐为TKIs耐药突变的首选筛查方法。本文对相关进展做一介绍,并建议应重视NGS在BCR-ABL1-KMs检测中的应用。

  • 标签: 白血病,B细胞 分子诊断技术 高通量基因测序 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釉丛蛋白1(TUFT1)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卵巢癌SKOV3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1)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2009—2014年收治的卵巢癌患者114例,以同期因子宫良性疾病同时切除正常卵巢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癌及正常卵巢组织中TUFT1蛋白的表达,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卵巢癌组织中TUFT1蛋白表达的差异,并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TUFT1蛋白阳性、阴性患者的预后。(2)逆转录(RT)-PCR技术检测卵巢癌细胞系SKOV3细胞中TUFT1 mRNA的表达,慢病毒转染SKOV3细胞,实验分为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采用活细胞计数法(CCK-8法)、流式细胞仪、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转染后两组SKOV3细胞的增殖、凋亡、克隆能力及细胞周期比例的差异。结果(1)卵巢癌组织中TUFT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4.6%(85/114),正常卵巢组织为26.7%(8/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18,P=0.000)。TUFT1蛋白的表达与卵巢癌的病理分级、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TUFT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38.8%)显著低于TUFTl蛋白阴性表达者(69.0%;χ2=11.064,P=0.001)。(2)RT-PCR技术检测显示,转染组SKOV3细胞中TUFT1 mRNA的表达水平为0.26±0.07,阴性对照组为1.17±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47,P=0.001)。CCK-8法检测显示,转染后分别培养24、48、72 h后,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的A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转染组细胞的凋亡率为(26.8±3.4)%,阴性对照组为(12.9±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2,P=0.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转染组细胞的G0/G1期比例显著增高,S期比例显著下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转染组细胞的克隆数为(16.0±2.6)个,阴性对照组为(108.0±11.4)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64,P=0.000)。结论TUFT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TUFT1阳性患者的生存率低;TUFT1能够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克隆的形成,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凋亡,并影响卵巢癌细胞细胞周期比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