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女,77岁。阴道不规则出血8个月余;腹部CT示子宫颈及宫腔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术后标本镜下呈子宫、浆液性及绒毛膜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高级别子宫及绒成分均呈广谱细胞角蛋白阳性、p53弥漫强阳性;高级别子宫成分:PAX8阳性,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阴性,p16阳性,WT1阴性;绒毛膜成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GATA3阳性,p40弱阳性,SALL4阳性,人类胎盘催乳素部分阳性,MUC4阳性。二代测序提示2种成分共有高级别子宫中常见的基因突变并有一致的突变位点,包括ARID1A、PIK3R1、MRE11A、TP53、SMARCA4和RNF43,且肿瘤突变负荷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均相似。合并绒毛膜分化的高级别子宫是一种极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转移率以及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可呈现多种组织学表现,应增加对此肿瘤的认识,以便能精准诊治,使患者获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组织中同源框基因A10(HOXA10)、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的表达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在进入IVF-ET周期的前一月经周期的种植窗口期进行IVF-ET预移植,同时采用微活检术获取少许子宫组织,最终获取125例患者的种植窗口期子宫组织;这些患者进入IVF-ET周期后有57例获得临床妊娠、68例未妊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50例未妊娠者作为未妊娠组、50例妊娠者作为妊娠组,对其在预移植时获取的种植窗口期子宫分别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HOXA10、HB-EGF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HOXA10、HB-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IVF-ET妊娠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HOXA10和HB-EGF在两组患者的种植窗口期子宫中均呈阳性表达,未妊娠组HOXA10和HB-EGF的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妊娠组(分别为0.196±0.013、0.238±0.005和0.222±0.003、0.232±0.004,P均<0.01);未妊娠组HOXA10、HB-EGF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妊娠组[分别为60%(30/50)、92%(46/50)和36%(18/50)、58%(29/50),P均<0.05]。未妊娠组HOXA10、HB-EGF mRNA(分别为0.77±0.07、1.05±0.04和0.73±0.04、1.04±0.03)和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230±0.062、0.671±0.082和0.041±0.010、0.090±0.018)均明显低于妊娠组(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4岁、HOXA10蛋白阴性表达、HB-EGF蛋白阴性表达均是影响IVF-ET妊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715、6.124、5.098,P均<0.01)。结论子宫中HOXA10、HB-EGF高表达与IVF-ET妊娠成功密切相关,而年龄>34岁、HOXA10蛋白阴性表达、HB-EGF蛋白阴性表达均可增加IVF-ET妊娠失败的风险。

  • 标签:
  • 简介:摘要子宫肺转移放化疗后二次复发,行口服安罗替尼单药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安罗替尼剂量变化及所对应的肺部CT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阐明安罗替尼为复发转移的子宫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安罗替尼口服12 mg/d、服药2周停药1周的治疗模式可有效控制子宫患者的病情,安罗替尼的单药剂量下调可能影响其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少症性肥胖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418例RA患者和15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对照组),并详细记录RA患者疾病相关性指标。以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生物电阻抗法测四肢骨骼肌质量和体脂百分率(PBF),并由PBF和肌少症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肥胖、肌少症、肌少症性肥胖组)。采用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 RA患者PBF明显高于对照组(Z=1.993,P=0.046),2组间不同肌少症性肥胖分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75,P<0.01)。②不同疾病活动度(分为低疾病活动度、中疾病活动度和高疾病活动度)RA患者组间肌少症性肥胖分组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557,P=0.144)。③不同肌少症性肥胖分组中,RA患者ESR、DAS28和HAQ水平明显不同(P<0.05),以肌少症和肌少症性肥胖组更高;RA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指标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同肌少症性肥胖分组中,RA患者各部位骨密度明显不同(P<0.01),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骨质疏松发生率也明显不同(P<0.01),以肌少症及肌少症性肥胖组更高。⑤不同肌少症性肥胖组间RA患者X线分期:正常组[Ⅰ期(28.6%,24/84);Ⅱ期(23.8%,20/84);Ⅲ期(32.1%,27/84);Ⅳ期(15.5%,13/84)];肥胖组[Ⅰ期(27.2%,28/103);Ⅱ期(13.6%,14/103);Ⅲ期(35.0%,36/103);Ⅳ期(24.3%,25/103)];肌少症组[Ⅰ期(16.7%,12/72);Ⅱ期(15.3%,11/72);Ⅱ期(36.1%,26/72)Ⅳ期(31.9%,23/72)];肌少症性肥胖组[Ⅰ期(9.7%,14/144);Ⅱ期(21.5%,31/144);Ⅱ期(34.0%,49/144);Ⅳ期(34.7%,50/144)]。不同肌少症性肥胖组间RA患者X线分期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002,P=0.002)。不同肌少症性肥胖组间Sharp评分:正常组[10.00(2.00,47.00)];肥胖组[14.00(2.00,71.00)];肌少症组[48.00(12.00,111.00)];肌少症性肥胖组[55.00(7.00,130.00)]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29.240,P<0.01),且Sharp评分呈逐渐升高的趋势。⑥相关分析显示:PBF与RA患者关节功能(r=0.124,P=0.007)、X线分期(r=0.192,P<0.01)及Sharp评分(r=0.179,P<0.01)均呈正直线相关,与股骨颈和全髋部位骨密度均呈负直线相关(P<0.01)。⑦二元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显示:女性、高龄和肌少症性肥胖是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RA患者中肌少症性肥胖发生率明显升高,且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骨质疏松 肌少症性肥胖 疾病活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fumarate hydratase,FH)缺陷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FH缺陷型子宫平滑肌瘤25例,对其临床、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特征进行观察研究,并对其中4例进行二代测序检测FH的胚系突变。结果25例FH缺陷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年龄23~49岁,中位年龄37岁。21例(84%)为多发性,肿瘤最大径3.0~13.5 cm。镜下可观察到鹿角状血管(25/25,100%)、胞质内嗜酸性颗粒(17/25,68%)、嗜酸性核仁伴有核周空晕(20/25,80%)及奇异核(20/25,80%);核分裂象(1~5)个/10 HPF;所有肿瘤均未见凝固性坏死。4例进行二代测序检测的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FH基因胚系突变。结论FH缺陷型子宫平滑肌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表现,对于呈不典型性形态、具有嗜酸性核仁伴有核周空晕以及奇异核的子宫平滑肌瘤或者年轻、具有多发性或家族性平滑肌瘤的患者,应结合病理形态及临床病史,进行FH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有助于平滑肌肿瘤的准确诊断及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及肾细胞综合征发现。

  • 标签:
  • 简介:摘要针对子宫消融技术,进行了子宫撑开的柔性结构设计,该结构操作简便,确保子宫的安全性。该结构经过拓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大型机械、小型复合旋钮、测量仪器等。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35岁的卵巢患者,有卵巢家族史,病理诊断为右卵巢透明细胞。分子检测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表型,胚系EPCAM基因拷贝数缺失突变和MSH2基因甲基化,EPCAM蛋白和MSH2蛋白不表达,最终诊断为Lynch综合征相关卵巢(LSAOC),提示我们对于发病年龄较轻、有肿瘤家族史、非浆液亚型的卵巢患者需注意进行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筛查,并关注Lynch综合征的非经典发病特征和致病因素,必要时可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减少漏诊、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经腹超声诊断宫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将56例疑诊断为宫颈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经腹超声诊断,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经阴道超声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宫颈诊断符合率为92.8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2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阴道超声 联合 经腹超声 宫颈癌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分别应用MRI联合MRA影像扫描技术、MRI,并比较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疑似子宫肌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先后接受MRI联合MRA影像扫描技术、MRI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基准,分析MRI联合MRA影像扫描技术与MRI 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组8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阳性64例,阴性16例。MRI诊断灵敏度为65.63%,特异度为87.50%,准确度为70.00%,MRI联合MRA影像扫描技术分别为96.88%、50.00%、87.50%。组间比较,MRI的灵敏度、准确度更高,MRI联合MRA影像扫描技术的特异度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MRI联合MRA影像扫描技术、MRI在子宫肌瘤诊断鉴别中各具优势,其中MRI联合MRA影像扫描技术的诊断价值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MRI联合MRA影像扫描技术 MRI 子宫肌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累及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方向、脱位时间等临床特征,并尝试提出术中及术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并分析2011年3月至2021年3月122例累及骨盆Ⅱ区切除重建术患者,骨盆Ⅱ区32例,骨盆Ⅰ+Ⅱ区31例,骨盆Ⅱ+Ⅲ区40例,骨盆Ⅰ+Ⅱ+Ⅲ区19例;122例中发生术后脱位17例。男73例,女49例;年龄平均为47岁(范围9~73岁)。统计肿瘤学情况,手术及辅助治疗方式,术后影像学特征,脱位患者的脱位方向、脱位时间,复位方法及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结合切除重建术后影像学特点,分析可行的预防脱位方法。结果122例患者中共有脱位17例,脱位率13.7%,其中前脱位12例(70.6%),后脱位5例(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P=0.033)。术后3个月内发生脱位共有12例(70.6%);1例脱位发生在术后5个月,另4例脱位时间>术后1年。脱位患者复位后MSTS评分为56.1%±15.6%(20%~80%)。结合术后影像学检查,提出可行的预防脱位方法包括:可适当减小髋臼杯前倾角(0°~10°);适当将髋臼杯向旋转中心后方移位少许,适当减少股骨颈假体前倾角,三者结合可减少股骨-髋臼假体撞击的发生;同时术后患肢用严格的钉子鞋控制患肢在中立位,避免外旋的发生。结论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多以前脱位为主,股骨柄假体颈部与髋臼下缘空间较小,容易发生撞击;若适当减小髋臼杯前倾角、髋臼假体适当向后方移位及股骨颈前倾角减少5°,可减少股骨-髋臼撞击可能性,继而减少术后脱位风险。

  • 标签: 骨盆 骨肿瘤 内固定器 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治疗脑卒中肢体障碍时应用经颅直流电配合功能电刺激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自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肢体障碍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4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治疗联合功能电刺激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实验组经颅直流电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治疗效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在治疗脑卒中肢体障碍患者时,应用经颅直流电配合功能电刺激能够将治疗效果提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经颅直流电 功能电刺激 脑卒中肢体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抗肿瘤药物对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的肝细胞(HCC)根治术后近期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且术后病理报告为HCC合并MVI的16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7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32~79岁,中位年龄56岁。根据肝切除术后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手术组(n=62,无处理),TACE组(n=42,术后预防性应用TACE),联合组(n=65,术后预防性TACE联合抗肿瘤药物治疗)。随访三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Kaplan-Meire法计算累积无瘤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69例患者术后1、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9.2%、40.8%。术后1、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单纯手术组为45.2%、25.8%,TACE组61.9%、40.5%,联合组70.8%、52.3%。联合组累积无瘤生存率优于TACE组和单纯手术组,TACE组累积无瘤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ACE组与联合组中,M1(轻度MVI)患者累积无瘤生存率优于M2(重度MV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1级别和M2级别中,联合组累积无瘤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组、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抗肿瘤药物对累积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影响。结论术后TACE可预防合并MVI的HCC术后近期复发,而TACE联合抗肿瘤药物能明显改善合并MVI肝癌术后近期复发。

  • 标签: 癌,肝细胞 微血管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间质性肾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实验室以及病理检查,按照患者引发疾病的原因选取适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维持患者体中的水电解质处在平衡状态中。结果51例患者通过1-3个月的治疗,其指标均恢复到正常状态中,17例患者通过3-6个月的治疗,其相关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对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引发原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症状表现进行探究,选择适合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间质性 肾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介入疗法治疗的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总有效率达56.93%;生存期>3个月达92.31%,>6个月达75.38%,>1年达60%,生存期达3年达4.62%。结论血管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提高肿瘤完全坏死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发症少。

  • 标签: 原发性肝癌介入疗法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