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奥氮平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诊治的抑郁症老年患者共计94例为研究样本,对照组患者口服药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药物奥氮平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抑郁评分均较高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8周内观察组患者HAMD抑郁程度评分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率为12.77%,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率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均较低,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联合应用奥氮平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况,且安全性较高,该联合用药治疗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泮托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 2015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期间诊治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选取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将应用常规治疗者设为对照组( n=50),将应用常规治疗联合泮托拉唑方案者设为研究组( n=50),就 2组患者止血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研究组患者止血治疗有效率( 98.0%)高于对照组( 84.0%)( x2=4.396, P=0.036) ;②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x2=0, P=1.000)。结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联合泮托拉唑方案,可进一步优化止血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兼顾了用药有效性、安全性。 [关键词 ]常规治疗 ;泮托拉唑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ntoprazole on non varicos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Methods: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9, 100 patients with non 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plan: the patients who applied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 (n = 50), and the patients who applied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pantoprazole were set as the study group (n = 50). The hemostatic effect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tudie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① the effective rate of hemostasis in the study group (98.0%)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4.0%) (x2 = 4.396, P = 0.036); ②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x2 = 0, P = 1.000). Conclusion: the routin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pantoprazole can further optimize the hemostasis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non varicos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he drug are also considered.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外科矫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2月—2020年10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9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小儿ALCAP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7例,年龄0.2~12.3岁(中位年龄1.7岁),体质量5.7~44.3 kg(中位体质量11.6 kg)。患者采取个体化手术策略(肺动脉内隧道技术、主动脉壁和带蒂肺动脉壁缝合、带蒂直接移载、左主干开口成形术)恢复双源冠状动脉供血,其中4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观察指标:监测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反流程度,并比较其在术前、术后早期、末次随访时的变化。结果全组患儿均手术顺利,无死亡。2例重症婴儿术后延迟关胸6 d和9 d。9例患儿出院后获随访1个月~4.5年,均未出现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症状。患儿术后早期与术前LVEF分别为62.1%(39.0%,63.5%)和59.0%(40.0%,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00,P=1.000);末次随访LVEF为64.0%(60.5%,67.5%),较术后早期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50,P=0.034)。术后早期二尖瓣反流与术前、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3、1.41,P=0.257、0.157)。结论对于小儿ALCAPA采用个性化外科矫治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近中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ng1-7、Mas受体拮抗剂A779、AngⅡ作用后,对胰岛素抵抗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葡萄糖摄取及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方法①构建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将颗粒细胞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细胞用地塞米松、胰岛素进行处理,检测两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24 h内葡萄糖浓度、乳酸浓度的差值。②进一步将模型组细胞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处理24 h:AngⅡ组、Ang1-7组、Ang1-7+AngⅡ组、A779组、Ang1-7+A779组,并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培养基上清液24 h内葡萄糖浓度差值。③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空白组、模型组、各药物处理组颗粒细胞Akt、GSK-3β、AS160及其磷酸化蛋白(P-Akt、P-GSK-3β、P-AS160)以及Mas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①跟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葡萄糖浓度差值小、乳酸浓度差值小,提示颗粒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成功。②与模型组比较,Ang1-7组葡萄糖浓度差值大(5.55±0.21,P=0.002 1),AngⅡ组差值小,Ang1-7+AngⅡ组、A779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1-7+A779组葡萄糖浓度差值小(4.89±0.20, P=0.010 8)。③空白组、模型组、各药物处理组颗粒细胞的Akt、GSK-3β、AS160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Ang1-7组P-Akt、P-GSK-3β、P-AS160的表达增强,AngⅡ组P-Akt、P-GSK-3β、P-AS160的表达减弱。与Ang1-7组比较,Ang1-7+A779组Mas受体表达量降低。结论①Ang1-7作用后,胰岛素抵抗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葡萄糖浓度差值增加, AngⅡ作用后与Ang1-7相反,二者相互拮抗,同时Ang1-7、AngⅡ作用后颗粒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Akt、P-GSK-3β及P-AS160也出现相反变化,表明通过细胞葡萄糖浓度差值体现的细胞葡萄糖代谢有可能是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P-Akt、P-GSK-3β及P-AS160表达变化的结果。②Ang1-7作用后受体Mas表达上调,加入Mas受体拮抗剂A779,细胞葡萄糖代谢受抑制,P-Akt、P-GSK-3β及P-AS160表达降低,提示Ang1-7改善葡萄糖代谢过程中,有受体Mas参与。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小儿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综合护理成效。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80名阑尾炎患儿入组进行研究,对全部患儿实行手术之前的心理干预、手术以后监测其身体指征的变化、对患儿的疼痛进行改善和指导其康复事宜等护理内容。结果:80名患儿手术过程很顺利,没有出现中途开腹患儿。手术时长(55.21±6.19)min,术中总出血量(16.12±4.25)mL,手术以后恢复进食时间(24.33±5.62)h、住院时长(5.73±0.65)d。没有出现刀口发生感染、腹部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的病例,患儿都痊愈以后出院。结果表明:患儿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的有60名,满意的有20名,满意度为100.00%。结论:针对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阑尾炎患儿,治疗期间做好综合护理工作,可以很好的提升治疗成效,有助于术后康复和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给予布地奈德+孟鲁司特钠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所收治的130例急性小儿哮喘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对比对象,将其根据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每组患儿分别为65例。单一组实施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的方式进行治疗,联合组则在单一组的基础上加以孟鲁司特钠进行联合治疗,收集两组患儿信息,将单一组和联合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60例(92.31%)显著高于单一组50例(76.92%),联合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哮喘发作次数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单一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结论对急性小儿哮喘患儿给予布地奈德+孟鲁司特钠进行联合治疗,能够达到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进行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探究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中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24(48.00%),而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为39(78.00%),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扁平苔藓样角化病(LPLK)的临床表现及皮肤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并行皮肤镜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21例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及皮肤镜特征。结果21例患者年龄(64.69 ± 13.29)岁,男女比例为1∶2。18例皮损位于面部,3例位于小腿。10例皮损呈斑块样型,6例扁平色素斑型,5例扁平红斑样型。7例皮损呈红/紫红色,5例棕红色,8例棕/灰色,1例棕/红色。皮肤镜检查显示,12例为非色素型LPLK,9例为色素型LPLK。色素颗粒见于13例皮损中,且在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色素颗粒多呈弥漫分布(9/13),且多见于色素型LPLK(8/9);4例色素颗粒呈局灶分布,均见于非色素型LPLK皮损。10例(10/13)可见色素粗颗粒,其中色素型8例,非色素型2例,色素粗颗粒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色素特殊分布模式中,环状颗粒模式为8例(8/13),胡椒粉样色素颗粒模式7例(7/13),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13/21)可见鳞屑,7例(7/21)血管结构,两种结构在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7、0.16)。结论LPLK好发于面部,可表现为单发的红色、棕红色和棕灰色斑块或斑片,表面可覆鳞屑;特征性皮肤镜特征为出现色素颗粒,以弥漫分布的粗颗粒为主,多见于色素型LPLK。
简介:摘要D-二聚体是血液中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在多种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热点。在多数临床紧急医疗情况下,D-二聚体在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被普遍认可,是可反映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但目前临床上存在过度依赖D-二聚体检测以指导对溶栓与抗凝相关治疗的现象。笔者拟就D-二聚体检测方法、病理生理影响因素及其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