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疼痛护理干预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6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实验组(34例,应用疼痛护理)、对照组(34例,应用常规护理)。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经护理,实验组疼痛评分(1.22±0.37)分,与对照组相比,P<0.05;实验组术后下床时间(20.12±6.66)h、住院时间(6.54±2.21)d,均短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护理在肿瘤疼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2023年9月--2024年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肿瘤疼痛患者66例,按照随机分为观察组(规范化疼痛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分析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务人员在肿瘤疼痛患者护理中应用规范化疼痛护理,改了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了患者因为肿瘤导致的疼痛

  • 标签: 常规护理 规范化疼痛护理 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疼痛护理联合临终关怀在晚期胃癌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晚期胃癌患者,共计48例;病例选取时间:起于2022年1月,终于2022年12月;评估疼痛护理联合临终关怀的护理价值。结果:干预组实施后生理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不良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疼痛护理联合临终关怀的护理干预使得晚期胃癌患者生理体感与情绪表达均有所改善,进一步促进患者终末期生存质量的优化,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疼痛护理 临终关怀 晚期胃癌患者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睾丸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报道非常少见,关于其生物学行为特点、适宜的治疗措施亦无成熟经验可借鉴,现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例术后放疗睾丸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进行总结。

  • 标签: 睾丸 孤立性纤维瘤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最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是临床骨科医师面临的最为棘手的困难之一。一旦发生假体周围感染,若是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并治疗,此时往往容易处理,并且可以最小限度的减少患者身体及精神负担。本文就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危险因素、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建议,并可做到对假体周围感染的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关节置换 感染 早期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创伤病患在接受手术治疗以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相关的临床治疗效方法以及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2016年8月之间在我院骨科接受过创伤手术治疗,并在手术后产生下肢静脉血栓的48例病患采取临床治疗分析,并利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48例病患平均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对照组的病患采取常规性治疗方式,而对实验组的病患采取常规性治疗方式的同时,还要进行介入治疗,并对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进行比对。结果通过介入治疗,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要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实验组血栓消失的平均时间比对照组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法对于骨科创伤病患手术之后出现的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治疗的推广。

  • 标签: 骨科创伤 术后 下肢静脉血栓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冠心病PCI治疗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该院进行冠心病PCI治疗的126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循证组及常规组,对循证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焦虑及抑郁情绪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皮下淤血、尿潴留、冠状动脉痉挛、室颤及低血压等,且循证组发生概率为9.52%,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循证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率为96.8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其不良情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循证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分别为(35.89±3.74)分及(39.02±3.08)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且循证组各项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冠心病PCI治疗患者采用循证护理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同时能够改善其不良情绪,对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且该护理模式能够被多数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广。

  • 标签: 循证护理 冠心病 PCI治疗 术后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青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早期社会功能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订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7—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查的110例中青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中青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早期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有效回收率为96.36%(106/110)。结果106例中青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SDSS得分为(3.89±1.63)分,SSRS得分为(38.80±7.02)分,GSES得分为(21.08±6.39)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支架数量的患者SDS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支架数量、一般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是中青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早期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青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早期社会功能现状并不理想,医护人员应对女性、文化程度较低、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支架数量多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给予更多的干预和指导,并考虑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针对影响因素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社会功能 社会支持 一般自我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腹腔镜治疗肾盂成形术后再次梗阻患儿的可行性。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例肾盂成形术后再次梗阻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4岁2个月;患侧为右侧4例,左侧2例;首次手术4例为开放肾盂成形术,2例为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提示肾盂前后径较术前无缓解,均>30 mm,术后患儿出现腹疼、泌尿道感染等症状,均采用腹腔镜进行修复,再次行肾盂成形术,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和导尿管。结果所有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术中病理学检查提示肾盂输尿管高位吻合1例,吻合口瘢痕致梗阻2例,吻合迂曲折叠致粘连梗阻1例,异位血管压迫1例,局部止血纱布未完全吸收导致压迫性梗阻1例,手术时间范围为140~220 min,平均165 min,无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无肠管或阑尾代输尿管,导尿管于术后7~10 d拔出,输尿管支架管于术后6~8周拔除。术后随访满意,所有患儿的肾积水程度均得到有效缓解率。结论运用腹腔镜治疗肾盂成形术后的再次梗阻是可行的。

  • 标签: 腹腔镜 肾盂成形术 再次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导管非计划性拔管提供护理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7月北京某三甲医院接受PICC置管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统计1 011例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 011例患者,其中71例术后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7.02%。单因素分析显示,正常拔管与非计划性拔管患者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导管类型、Whipple术、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及术后持续发热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肿瘤病理类型、Whipple术及术后持续发热是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视PICC的规范化管理,做好日常维护;对术后出现持续性高热患者需慎重处理,查找原因,避免盲目拔管。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围手术期 PICC 非计划性拔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低级别脑胶质瘤是致痫性最强的脑肿瘤类型之一。癫痫作为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会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脑胶质瘤的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等均与癫痫发作有关,患者的年龄、癫痫类型、癫痫病程、手术切除范围及抗癫痫药物等也可能影响癫痫发作。此外,癫痫发作与患者的预后和疾病的变化密切相关,充分了解影响癫痫发作的因素,更好地延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减少癫痫发作、提高生命质量,在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成人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癫痫发作与控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61例,女79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51.3岁;所有患者均复位后行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形固定。对其年龄、性别、损伤侧别、骨折Garden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时间、术前骨密度、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9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0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10.8个月)随访。共有25例(17.86%)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Garden Ⅲ、Ⅳ型(OR=2.873,95%CI:1.027~8.039,P=0.044)、非解剖复位(OR=4.678,95%CI:1.133~19.310,P=0.033)、术后<3个月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OR=0.230,95%CI:0.072~0.737,P=0.013)、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30 ng/mL(OR=3.718,95%CI:1.337~10.341,P=0.012)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骨折Garden Ⅲ、Ⅳ型、非解剖复位、术后<3个月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30 ng/mL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折,不愈合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探讨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良好组(59例)和不良组(21例)。对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外伤性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0例桡骨远端外伤性骨折采用掌侧钢板内固定,术后6个月腕关节恢复差率为26.2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组患者的比例≥60岁时,差组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不规则功能锻炼、严重缩短畸形、医源性软组织损伤均高于好组(均P

  • 标签: 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 术后腕关节 功能恢复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 CCI)方法构建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模型,探讨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内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锚蛋白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 TRPA1)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10只雄性昆明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只):假手术组(SHAM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组(CCI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建模后第7天两组小鼠NAc内TRPA1表达变化。另24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CCI小鼠注射A967079(A96)组(CCI+A96组)、CCI小鼠注射PBS组(CCI+PBS组)、SHAM小鼠注射A967079组(SHAM+A96组)和SHAM小鼠注射PBS组(SHAM+PBS组)。建模后第7天于手术对侧NAc内注射TRPA1拮抗剂A967079或其溶剂PBS,检测各组小鼠给药前及给药后2、4、6 h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 latency, TWL)变化。结果术后第7天,CCI组小鼠手术对侧NAc脑区TRPA1表达较SHAM组明显增加(P<0.05)。与CCI+PBS组比较,CCI+A96组小鼠给药后2、4 h TWL明显升高(P<0.05),并于给药后6 h基本恢复至给药前状态(P>0.05);SHAM+A96组与SHAM+PBS组之间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 TRPA1参与坐骨神经CCI所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

  • 标签: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锚蛋白1 伏隔核 神经病理性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疗效。方法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将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行剖宫产的足月产妇86例分为对照组(n=43例)和观察组(n=43例),前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后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探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DVT、下肢疼痛肿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剖宫产的足月产妇,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改善剖宫产预后情况。

  • 标签: 血栓形成 早期护理 剖宫产 预防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通用共面模板(以下简称通用模板)辅助CT引导下对肺癌术后局部复发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植入前、植入后剂量学符合程度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通用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38例。术前进行预计划,处方剂量110 Gy。术中验证结果与术前计划的剂量参数匹配周边剂量(MPD)、9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10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1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均匀性指数(HI)进行配对t检验。术后第6个月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判定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完成粒子植入治疗,术前计划、术后质量验证剂量:MPD为(222.7±26.2)、 (227.7±29.8)Gy,D90(130.8±13.6)、 (134.8±12.8)Gy,D100 (106.4±10.6)、 (110.7±11.8) Gy,CI(0.75±0.06)、 (0.74±0.04),EI(22.7±5.8)%、 (24.3±4.8)%, HI(36.8±4.7)%、(37.2±5.3)%,心脏平均照射剂量为(19.3±7.2)、 (21.3±6.8 ) Gy(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8~98个月)。中位生存期21个月(95%CI 7.4~34.6),2年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和局部控制(LC)的发生率分别为47.4%、 39.5%和83.5%。结论通用模板辅助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复发可以较好地在术中实现术前TPS计划目标,取得良好疗效,是一种微创、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通用共面模板 放射性粒子 治疗计划系统 非小细胞肺癌 局部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纳布啡联合股神经阻滞对高龄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血清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舟山市中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9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6)。两组患者均采用股神经阻滞并置管,观察组采用纳布啡进行术后静脉镇痛,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S-100β水平及术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不良反应。结果术前,两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MMSE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MMSE评分[(25.34±1.3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3.67±1.53)分](t=5.34,P<0.05)。术前,两组血清S-100β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两组血清S-100β蛋白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均P<0.05),术后7 d,两组S-100β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 d、3 d 观察组血清S-100β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0.20、9.21,均P<0.05)。观察组术后1 h、3 h、6 h、12 h、24 h 的VAS评分分别为(1.14±0.22)分、(1.43±0.25)分、(1.87±0.21)分、(3.56±0.20)分、(2.63±0.2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53±0.24)分、(2.53±0.24)分、(3.56±0.20)分、(3.98±0.25)分、(4.23±0.21)(t=5.10、8.15、9.41、10.18、11.42,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6/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43%(1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88,P=0.049)。结论纳布啡联合股神经阻滞能有效改善高龄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并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麻醉和镇痛 纳布啡 股神经阻滞 疼痛,手术后 认知 疼痛测定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