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CARE沟通模式在青光眼患者术前访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青光眼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实施术前访视,试验组采取CICARE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患者APAIS评分及手术配合程度。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APAIS评分低于对照组,手术配合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CICARE沟通模式应用于青光眼患者术前访视可缓解患者围术期焦虑情绪,提高术中配合度,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针对性护理在高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在我院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共接纳了80例老龄白内障并发青光眼的病例。这些患者采用随机数表策略被均等划分为两个小组,每组包含40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针对性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发现,观察组眼压与焦虑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高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应用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ldosteronism,PHA)Ⅰ型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1例PHA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家系单基因病全外显子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文献回顾对患儿进行诊治,并对SCCN1基因所致全身型PHAⅠ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18日龄,生后因"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就诊于我院,血钾最高9.07 mmol/L,血钠最高118 mmol/L,全外显子基因显示:患儿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纯合突变,患儿父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患儿母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检测结果提示受检者携带SCCN1A基因一个纯合突变,该突变为错义突变,预计会使所编码蛋白质第128位氨基酸Pro变为Leu,HGMD数据库未见文献报道该变异;ESP6500siv2_ALL、千人基因组(1000g2015aug_ALL)和dbSNP147数据库均未见收录;生物学软件预测该病致病性较大。临床给予补充高渗盐水,葡萄糖胰岛素、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出院后嘱口服10%氯化钠溶液及聚磺苯乙烯钠散治疗,门诊定期检测电解质情况,患儿电解质控制良好,目前随访中。共检索30篇文献,结合本例,全球共49例相关报道。其中SCCN1A基因突变37例中,纯合突变29例,复合杂合突变8例;SCCN1B基因突变7例中,纯合突变5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SCCN1G基因突变5例中,纯合突变3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结论PHA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患儿可因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临床上对于表现为低钠性脱水、高血钾的患儿,需注意是否存在PHA,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ldosteronism,PHA)Ⅰ型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1例PHA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家系单基因病全外显子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文献回顾对患儿进行诊治,并对SCCN1基因所致全身型PHAⅠ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18日龄,生后因"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就诊于我院,血钾最高9.07 mmol/L,血钠最高118 mmol/L,全外显子基因显示:患儿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纯合突变,患儿父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患儿母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检测结果提示受检者携带SCCN1A基因一个纯合突变,该突变为错义突变,预计会使所编码蛋白质第128位氨基酸Pro变为Leu,HGMD数据库未见文献报道该变异;ESP6500siv2_ALL、千人基因组(1000g2015aug_ALL)和dbSNP147数据库均未见收录;生物学软件预测该病致病性较大。临床给予补充高渗盐水,葡萄糖胰岛素、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出院后嘱口服10%氯化钠溶液及聚磺苯乙烯钠散治疗,门诊定期检测电解质情况,患儿电解质控制良好,目前随访中。共检索30篇文献,结合本例,全球共49例相关报道。其中SCCN1A基因突变37例中,纯合突变29例,复合杂合突变8例;SCCN1B基因突变7例中,纯合突变5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SCCN1G基因突变5例中,纯合突变3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结论PHA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患儿可因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临床上对于表现为低钠性脱水、高血钾的患儿,需注意是否存在PHA,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强化早期训练在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为常规组,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9例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为强化组。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强化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强化早期训练。采用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量表(CNS)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FMA)比较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最终常规组纳入62例患者,强化组纳入63例患者。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NS总分存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时间和组间的交互效应(F时间=125.451,F组间= 14.355,F交互=13.562;P<0.01);两组患者M-FMA总分存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时间和组间的交互效应(F时间=105.329,F组间=13.302,F交互=12.245;P<0.05)。两组患者的CNS、M-FMA总分随时间延长而升高,强化组患者的CNS、M-FMA总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护理采用强化早期训练可长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疾病谱的变化,危重病人的数量逐年增加,这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肛肠科作为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其危重病人的管理尤为重要。早期评估与急救护理是提高肛肠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探讨肛肠科危重病人的早期评估与急救护理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和现场调查,收集病人的基本资料、评估指标及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评估指标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急救护理措施包括心电监护、氧气吸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结果:1. 基本资料比较:重症组病人的年龄显著大于普通组,合并症种类和数量也显著多于普通组,但两组病人的性别构成、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无显著性差异。2. 评估指标比较:重症组病人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评估指标得分显著高于普通组,表明重症病人的病情更为严重。3. 急救护理措施实施情况比较:重症组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实施率显著高于普通组,包括心电监护、氧气吸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评估与急救护理策略对于肛肠科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不同病情程度的病人进行早期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康复质量。同时,重症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实施率较高,可能与临床医生对危重病人的重视程度提高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MSM肛门HPV16型和18型的感染和自然清除情况。方法采用动态队列研究的方法,按照队列研究样本量计算公式以HPV16型新发感染率估计样本量为712人。依托乌鲁木齐市MSM社会组织用滚雪球方式招募MSM 810名,每6个月随访1次。采集肛门脱落细胞分析HPV16型和18型感染率,利用Poission回归估计新发感染密度和持续感染密度,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寻新发感染、持续感染和感染自然清除的影响因素。结果招募MSM 810名,将随访次数≥2次的482名MSM纳入分析,随访994.7人年,随访次数和随访时间的M(P25,P75)分别为4(3,5)次和2.2(1.8,2.6)年。HPV16型和18型的基线感染率分别为8.5%(41/482)和3.3%(16/482),两型基线混合感染率为0.6%(3/482)。HPV16型和18型的首次新发感染密度分别为10.06(95%CI:8.12~12.45)/100人年和5.24(95%CI:3.95~6.96)/100人年;HPV16型和18型感染自然清除率分别为71.2%(89/125)和71.8%(46/64),HPV18型随访1.5年的感染自然清除率高于HPV16型(97.7%比94.1%)。HPV16型和18型的持续感染率分别为4.5%(20/441)和1.7%(8/466)。无婚史者比有婚史者的HPV16型持续感染风险低(aHR=0.29,95%CI:0.12~0.71)。最近6个月肛交未使用安全套者HPV18型自然清除率是使用安全套者2.63倍(95%CI:1.08~6.42)。结论乌鲁木齐市MSM HPV16和18型新发感染较常见,自然清除率均较高。相比于HPV18型,HPV16型有更高的新发感染率和持续感染率,自然清除率低,致病风险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左心室室壁瘤(LVA)合并左心室血栓(LVT)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STEMI早期发生LVA患者,根据是否合并LVT分为LVT组和无LVT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和治疗方案,并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LVT组和无LVT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STEMI患者早期LVA合并LVT的相关因素,并绘制森林图显示各个指标效应大小。结果共入选144例患者,LVT组患者52例(36.1%),年龄(56.4±11.2)岁,男性46例(88.5%);无LVT组92例(63.9%),年龄(61.7±11.5)岁,男性73例(79.3%)。与无LVT组相比,LVT组患者较年轻,贫血、大量饮酒史、慢性肾脏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术前血流心肌梗死溶栓(TIMI)0级、术后血流TIMI≤2级比例均较高,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急诊PCI或静脉药物溶栓比例均较低(P均<0.05)。两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及抗凝治疗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亚组分析显示两组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森林图显示大量饮酒史(OR=6.982,95%CI 1.501~32.469,P=0.013)、贫血(OR=3.373,95%CI 1.075~10.585,P=0.037)、LVEF≤40%(OR=3.016,95%CI 1.027~8.859,P=0.045)、术前血流TIMI 0级(OR=3.311,95%CI 1.214~9.029,P=0.019)与STEMI早期合并LVA患者发生LVT风险增加相关,而心绞痛病史(OR=0.159,95%CI 0.058~0.441,P<0.00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OR=0.189,95%CI 0.053~0.673,P=0.010)、急诊PCI或静脉药物溶栓治疗(OR=0.252,95%CI 0.093~0.682,P=0.007)与STEMI早期合并LVA患者发生LVT风险降低相关。结论大量饮酒史、贫血、LVEF≤40%、术前血流TIMI 0级与STEMI患者早期LVA合并LVT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而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急诊PCI或静脉药物溶栓治疗与STEMI患者早期LVA合并LVT发生风险降低相关。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当今社会中发病率非常高的一种疾病,也是导致心、脑、肾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人体危害很大。王强教授结合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风痰上扰型高血压辩证属于痰饮停蓄,肝风内动,治疗当以涤痰蠲饮,平肝熄风为治疗大法,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本病,在临床上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朋辈支持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干预的效果,探索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方法于2016年9—12月在无锡市滨湖区和锡山区的各6个街道(乡镇)招募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结构化糖尿病自我管理教程,开展由社区医护人员指导、朋辈志愿者带领、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的自我管理小组干预活动。采用自身前后配对设计,分别在基线时和干预后4个月时,收集干预对象的自我管理行为、空腹血糖、卫生资源使用信息,比较干预前后指标的差异。结果147例30~80岁2型糖尿病患者基线时和干预后4个月比较,饮食控盐、控油人数比例分别从60.5%和58.5%上升到78.2%和79.6%(P<0.001),症状管理、看病列清单分值[P50(P25,P75)]分别从6(0,11)、0(0,2)上升到9(4,13)、1(0,2)(P<0.05);空腹血糖从(8.8±2.9)mmol/L下降到(7.6±1.9)mmol/L,血糖控制率从29.3%上升到44.2%(P<0.05)。干预后较干预前过去4个月看过门诊、住过院人数比例降低,分别从42.2%降低到12.9%、10.2%降低到4.1%(P<0.05)。结论朋辈支持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干预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血糖控制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伴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2018年2月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采用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病理证实病灶<1/3食管管周,且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病例87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纤维化程度分成轻度纤维化60例(ESTD 31例、ESD 29例)和重度纤维化27例(ESTD 16例、ESD 11例),比较同一纤维化程度时两种手术方式的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以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颈部皮下气肿和术后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整块切除率[96.8%(30/31)比82.8%(24/29),P<0.05]和完全切除率[96.8%(30/31)比75.9%(22/29),P<0.05]明显高于ESD,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ESD[6.5%(2/31)比17.2%(5/29),P<0.05],剥离速度、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颈部皮下气肿发生。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剥离速度快于ESD[(12.3±2.8)mm2/min比(7.1±3.2)mm2/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相近,术中出血发生率[12.5%(2/16)比54.5%(6/11)]、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18.8%(3/16)比54.5%(6/11)]、穿孔发生率[6.3%(1/16)比27.3%(3/11)]、颈部皮下气肿发生率[6.3%(1/16)比27.3%(3/11)]低于ESD,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术后12个月2例行ESD和1例行ESTD患者局部复发,术后24个月1例行ESTD患者发生异时癌。结论ESTD能安全、有效切除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效果方面;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安全性方面。
简介:摘要1例77岁女性患者因卵巢恶性肿瘤伴腹膜转移给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联合奈达铂化疗。首次给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100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时出现输液不畅、滴速缓慢现象。停止输注后检查输液器,发现过滤器上方有白色絮状物沉淀。临床药师排除药物配制和配伍禁忌导致沉淀的可能性,发现本例患者使用的输液器为精密输液器(微孔过滤器的孔径为5 μm),而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药品说明书中指出:"不应使用孔径小于15 μm的过滤器,否则可能会导致过滤器堵塞。"次日更换普通输液器(孔径20 μm),再次静脉滴注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过程顺利,未再发生堵塞现象。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地区β-地中海贫血患者和基因携带者的基因类型与血液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1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β-地中海贫血患者或基因携带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基因检测结果。结果83例β-地中海贫血患者或基因携带者中,女性46例,男性37例,年龄生后5个月至83岁,平均年龄(27.37±14.71)岁。共检出13种β-地中海贫血等位基因共计86个,前3位分别为IVS-Ⅱ-654(C>T)(33.72%)、CD41-42(-TTCT)(26.74%)、CD17(A>T)(18.60%),包括5种罕见基因:CD8-9(+G)、IVS-Ⅱ-1(G>A)、CD42(T>G)、Initiation codon ATG>AGG和Initiation codon ATG>ACG。其中,HBB:c.128T>G(CD42 T>G)为国内首次检出的突变类型。13种β-地中海贫血等位基因共组成15种基因型,包括12种单纯杂合子( 80例,占96.40%) 、2种复合杂合子(2例,占2.40%) 、1种纯合子(1例,占1.20%)。血液学主要表现为轻度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以及HbA2增高。与β+/βN基因型携带者相比,β0/βN基因型携带者的MCV、MCH明显降低,HbA2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地中海贫血在河南地区并不少见,其特点与高发地区不同,需引起足够重视。HBB:c.128T>G(CD42 T>G)丰富了中国人群的β-地中海贫血突变谱。本研究为河南省β-地中海贫血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服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