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通过早期康复治疗改善成人急性偏瘫的效果以及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中纳入76例急性偏瘫患者参与实验,经过调查诊断后确认符合入组标准。将以对比的形式展开本次实验,按照随机性原则将患者分为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即使用常规疗法的常规组以及应早期康复治疗的康复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下患者的运动功能指标。结果: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NIHSS、MAS和SS-QOL量表进行评估,经过分析来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上量表评分无较大差异,(P>0.05) ,治疗后均有改善,但其中康复组更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成人急性偏瘫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降低偏瘫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早期预警指标,评估可弯曲支气管镜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32例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支气管镜下表现分为塑型性支气管炎组(塑型组)和非塑型性支气管炎组(非塑型组),并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所见和治疗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2例患儿,其中塑型组98例,非塑型组134例,两组患儿均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要表现,塑型组发病年龄(54.640±37.085)个月,非塑型组发病年龄(14.870±19.813)个月,两组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56,P<0.001);塑型组平均住院天数(16.133±6.227) d,非塑型组平均住院天数(12.690±4.287) d,两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1,P<0.001);塑型组发热天数(10.090±3.473) d,非塑型组发热天数(6.030±4.850) d,两组发热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4,P<0.001);塑型组发病年龄、住院天数、发热天数均大于非塑型组(均P<0.001);塑型组体格检查呼吸音减低40%(39/98)明显高于非塑型组6%(8/134);塑型组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O2)均低于非塑型组(均P<0.01);塑型组中性粒细胞比例(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均高于非塑型组(均P<0.01);塑型组影像学肺实变73%(72/98)、肺不张33%(32/98)、胸腔积液34%(33/98);非塑型组肺实变65%(87/134)、肺不张5%(7/134)、胸腔积液3.7%(5/134);塑型组患儿检出首要病原为肺炎支原体(MP)(46.9%),明显高于非塑型组(11.1%);两组患儿入院均行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塑型组(2.960±1.157)次,非塑型组(1.140±0.371)次;塑型组98例患儿中95例均好转出院,2例转院,1例死亡,非塑型组134例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临床上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发热≥10 d、PCT、CRP、LDH、D二聚体可作为塑型性支气管炎的早期预警信号,MP仍是形成塑型性支气管炎的首要病原,可弯曲支气管镜技术是及时明确诊断、有效治疗的关键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脑卒中早期患者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治疗组18例和伪刺激组19例。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DCS治疗组在采用tDCS阳极刺激运动皮质M1区的同步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踏车(FES-cycling)训练,伪刺激组则在tDCS伪刺激模式下同步进行FES-cycling锻炼,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检测其下肢初级运动皮质(M1区)大脑皮质运动阈值(CMT)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MBI评分和TUG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FMA-LE评分和TUGT分别为(28.28±2.72)分和(18.04±3.09)s,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CMT、CL、CMCT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Amp则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CMT、Amp、CL、CMCT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训练可有效兴奋脑卒中早期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及下肢功能的改善。
简介:摘要1例77岁女性患者因卵巢恶性肿瘤伴腹膜转移给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联合奈达铂化疗。首次给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100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时出现输液不畅、滴速缓慢现象。停止输注后检查输液器,发现过滤器上方有白色絮状物沉淀。临床药师排除药物配制和配伍禁忌导致沉淀的可能性,发现本例患者使用的输液器为精密输液器(微孔过滤器的孔径为5 μm),而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药品说明书中指出:"不应使用孔径小于15 μm的过滤器,否则可能会导致过滤器堵塞。"次日更换普通输液器(孔径20 μm),再次静脉滴注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过程顺利,未再发生堵塞现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力梯度控制方案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二氧化碳(CO2)气腹早期阶段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择期手术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采用压力梯度控制的方法建立CO2气腹,即将气腹压力设为5、9、12 mmHg(1 mmHg=0.133 kPa)逐渐上升3个梯度,并在到达相应的梯度后分别维持1 min直至12 mmHg;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即将气腹压力直接设置为12 mmHg,开始充气直至到达预设压力。观察2组气腹前与气腹后15 min内的循环呼吸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末CO2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动脉血CO2分压(PaCO2)的改变情况以及循环呼吸干预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气腹后15 min内SBP、DBP、MAP、HR、PETCO2、Ppeak、PaCO2最大值分别为(117.08 ± 13.07)mmHg、(77.08 ± 9.43)mmHg、(90.06 ± 10.33)mmHg、(69.04 ± 9.10)次/min、(36.00 ± 3.37)mmHg、(20.18 ± 2.74)cmH2O(1 cmH2O=0.098 kPa)、(40.65 ± 3.31)mmHg,对照组分别为(140.63 ± 18.34)mmHg、(91.90 ± 11.79)mmHg、(107.25 ± 12.85)mmHg、(77.67 ± 13.57)次/min、(38.31 ± 4.31)mmHg、(24.81 ± 4.26)cmH2O、(45.19 ± 4.49)mmH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269~-2.945,均P<0.01)。试验组气腹前后SBP、DBP、MAP、HR、PETCO2、Ppeak、PaCO2波动幅度分别为(10.14 ± 6.34)mmHg、(8.98 ± 5.88)mmHg、(9.14 ± 5.44)mmHg、(5.80 ± 2.48)次/min、(3.27 ± 1.43)mmHg、(2.65 ± 1.54)cmH2O、(4.08 ± 1.74)mmHg,对照组分别为(33.65 ± 14.87)mmHg、(26.17 ± 9.73)mmHg、(28.04 ± 9.97)mmHg、(17.63 ± 9.77)次/min、(6.98 ± 2.89)mmHg、(7.44 ± 2.35)cmH2O、(9.52 ± 3.92)mmH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841~-8.048,均P<0.01)。气腹后15 min内,试验组循环干预情况4.08%(2/49),低于对照组的22.92%(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412,P<0.01),试验组呼吸干预情况0(0/49),低于对照组的10.42%(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采用压力梯度控制方案建立CO2气腹,有利于减少早期气腹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更好地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的相对稳定,有效降低循环呼吸波动后的麻醉相关干预,有利于患者的手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