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卵巢扭转"坏死"行腹腔镜下保守手术挽救卵巢策略的可行。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卵巢扭转患儿,立即走急诊手术绿色通道,采用腹腔镜探查手术。如果手术证实为卵巢扭转,经过家长知情同意后,立即走小儿卵巢附件扭转保守手术处理流程。卵巢扭转复位的患儿术后定期行小儿妇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双侧卵巢的体积、血供和卵泡情况。计算复位后各时间段卵巢体积与正常卵巢体积的比值、卵巢复位后各时间段卵巢体积与复位前体积的比值。统计保守手术后患儿卵巢保留成功率、血栓发生率、再扭转发生率、腹疼发生率、发热发生率、肿瘤恶变率。结果71例卵巢扭转患儿接受了保守手术治疗,年龄为(6.51±3.98)岁,术后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从发病开始到接受手术的时间为(43.91±17.37)h。本组患儿腹疼的发病时间和缺血程度之间有明显相关(r=0.85,P<0.01)。所有病例均行腹腔镜下扭转卵巢复位术。所有复位卵巢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血栓发生的症状和体征。2例患儿出现一过发热,所有患儿腹疼的症状和体征术后均逐渐消失。所有复位的扭转卵巢随访过程中未发生再扭转。69例非恶性肿瘤卵巢扭转复位后,随访观察未发现恶变情况。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发生卵巢再扭转或者因保守手术引起的其他并发症而需要的非计划二次手术。3个月后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结果提示卵巢保留的成功率达98.60%。结论儿童卵巢扭转"坏死"行保守手术挽救卵巢策略具有可行,但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的指南规范,术前需与家属充分沟通、解释病情,争取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 标签: 卵巢扭转 保守性手术 腹腔镜手术 卵巢扭转复位术 卵巢肿瘤剥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轨迹与新发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的相关,为NAFL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开滦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16 388例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BMI数值,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4个不同的BMI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随访各组人群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情况。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观察对象共14 998例,比较4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MI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方差齐用LSD检验,方差不齐则用Dunnett’s T3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BMI轨迹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结果NAFLD的累积发病率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31%、47%、6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后,BMI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仍为BMI低稳定组的1.757[95%可信区间(CI):1.589~1.942]、2.612(95%CI:2.353~2.900)、3.566(95%CI:3.129~4.064)倍(P < 0.01)。结论发生NAFLD的风险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BMI长期高水平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脂肪肝 体质量指数轨迹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肥胖人群的腰围轨迹与新发非酒精脂肪肝(NAFLD)的相关。方法以开滦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健康体检的腰围数值,使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4个不同的腰围轨迹组,分别为低、中、中高、高稳定组,随访各组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情况,比较各组NAFLD的累积发病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腰围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共12 477例,其中男性8 181例,女性4 296例。腰围低、中、中高、高稳定组分别为1 026例(8.2%)、5 183例(41.5%)、5 481例(44.0%)、787例(6.3%),随访期间共发生NAFLD 4 123例。NAFLD的累积发病率随着腰围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21%、43%、5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围中、中高、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分别为腰围低稳定组的2.411(95%CI:2.021~2.877)、4.050(95%CI:3.402~4.820)、5.489(95%CI:4.506~6.686)倍(P<0.0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后,腰围中、中高、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仍为腰围低稳定组的2.150(95%CI:1.789~2.582)、3.176(95%CI:2.623~3.846)、3.732(95%CI:2.987~4.662)倍。结论非肥胖人群发生NAFLD的风险随着腰围轨迹的升高而增加,高水平的腰围轨迹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腰围轨迹 队列研究
  • 作者: 韩立玲 章均 朱进 蔡金华 张明满 杨炼 李长春 吕麟亚 王珊 魏光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7
  • 出处:《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 400014,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 400014;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400014,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400014,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 400014,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肝胆外科 400014,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及治疗选择,总结不同类型肝血管瘤的治疗经验。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整群抽取2012年1月至2019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首次诊治的肝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所有入组肝血管瘤患儿按Christison-Lagay分类标准分为局灶型、多发型和弥漫型三组,对各组病史资料、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进行了手术和穿刺活检患儿的病理标本进行Glu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共145例肝血管瘤患儿纳入本次研究,年龄1 d到7.4岁,包括局灶型126例、多发型12例和弥漫型7例。局灶型患儿中,男77例,女49例;多发型患儿中,男4例,女8例;弥漫型患儿中,男1例,女6例。40例有病理标本患儿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所有多发型和弥漫型肝血管瘤均为婴幼儿血管瘤,Glut-1染色均为阳性;所有局灶型肝血管瘤均为先天性血管瘤,Glut-1染色全部阴性。影像学检查显示,68.25%(86/126)的局灶型肝血管瘤患儿提示有钙化,而多发型和弥漫型肝血管瘤患儿均未见钙化。145例患儿中,有130例(89.66%)通过病史特点和辅助学检查确诊。所有患儿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或治疗,目前有116例肝血管瘤患儿的病灶完全消退或治愈,24例病变明显缩小,5例最终死亡。结论局灶型肝血管瘤常常是先天性血管瘤,一般推荐观察随访。而多发型和弥漫型肝血管瘤大多为婴幼儿血管瘤,常规推荐口服普萘洛尔治疗。

  • 标签: 儿童 肝血管瘤 葡萄糖转运蛋白 普萘洛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凶险前置胎盘产妇心理情绪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入选2019年2月-2020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58例凶险前置胎盘产妇,根据电脑表格随机将产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产妇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方式,观察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65.51%(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比组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凶险前置胎盘产妇实施护理干预,可以降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孕妇心理的负性情绪,从而使护理满意度更高,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 心理情绪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理学诊断的肺真菌病的菌种分布。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送检组织标本特殊染色病理诊断肺真菌病的患者187例(包括肺切除或开胸肺活检92例,经皮肺穿刺33例,经支气管镜活检62例),所有病例除常规HE外,均行六胺银、PAS、黏液卡红及抗酸染色;查阅临床病历资料及真菌培养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187例患者,男103例,女84例;年龄12~70岁,平均(48±14)岁。组织病理诊断的菌种为:肺曲霉病85例(45.5%),其中侵袭曲霉感染60例,曲霉球25例;肺隐球菌病51例(27.3%),肺毛霉6例(3.2%),肺组织胞浆菌病3例(1.6%),肺念珠菌病3例(1.6%),肺孢子菌病2例(1.1%),由于组织少、退变等限制原因导致镜下不能明确分类的真菌病37例(19.8%);2011—2015年88例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真菌病的患者中,35例送真菌培养,送检率为39.9%;培养结果与病理诊断一致的18例(51.4%),病理诊断为真菌病但未培养出真菌的13例(37.1%),病理未能明确分类但培养出真菌的3例(8.6%)。结论经组织标本病理诊断的肺真菌病中,肺曲霉病最多见,其他依次为肺隐球菌病、肺毛霉病、肺组织胞浆菌病、肺念珠菌病及肺孢子菌病。少部分病例组织化学特殊染色不能分类;病理组织化学特殊染色与培养对常见真菌菌种分型的符合率较高。约37%经病理组织确认的肺真菌病病例培养阴性。临床工作中,应重视组织化学特殊染色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作用。

  • 标签: 肺真菌病 发病率 组织病理 特殊染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例着色干皮病患儿基因突变。方法收集2例着色干皮病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采用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再用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及其父母的DNA进行双向验证,重点关注着色干皮病相关候选基因XPA、ERCC3、XPC、ERCC2、DDB2、ERCC4、ERCC5及POLH的变异。结果例1为3岁男孩,面、耳、颈、双手背散发褐色斑点伴色素减退斑2年,步态不稳1年,皮疹夏季加重,以光暴露部位为主。例2为1岁5月龄男孩,面部散发褐色斑点伴少许色素减退斑1年。基因检测显示,例1 ERCC2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c.1805G>A(p.Gly602Asp)和母源c.586C>T(p.Arg196Ter)突变,为XPD型。例2 ERCC5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c.2533+2T>C和母源c.2453C>T(p.Ala818Val)突变,为XPG型。c.586C>T(p.Arg196Ter)和c.2533+2T>C既往未见报道。嘱防晒、避光,随访2年,患儿皮损较前有所增多,未出现恶性肿瘤。结论ERCC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D型着色干皮病,表现出皮肤和神经症状;ERCC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G型着色干皮病,表现为轻症表型。早期临床特点结合基因检测有助于着色干皮病患者的准确诊断及分型。

  • 标签: 着色性干皮病 DNA突变分析 皮肤表现 ERCC2基因 ERCC5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绿色电生理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护理的特点及术后手术指标、护理指标和焦虑水平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房颤射频消融的127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4例、观察组6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充分利用三维标测系统的优势,采用"零射线"绿色电生理技术完成介入操作,并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护理指标、焦虑及疼痛水平。结果对照组消融时间、手术总时间分别为(1 917.38 ± 157.74) s,(110.32 ± 35.83) min,观察组分别为(1 915.87 ± 87.19) s,(109.45 ± 28.92) 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201,0.150,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护士陪伴时间、健康教育知晓率分别为(90.00 ± 3.00)分,(30.36 ± 7.58) min,68.75%(44/64),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数、护士陪伴时间、宣教知晓率分别为(95.00 ± 5.00)分,(40.27 ± 10.68) min,85.71%(54/6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845、-6.037,χ2值为5.185,均P<0.05)。对照组焦虑评分及疼痛评分分别为(10.42 ± 2.54)、(7.34 ± 1.55)分,观察组为(6.34 ± 1.21)、(4.64 ± 0.92)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526、11.913,均P<0.01)。结论绿色电生理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绿色电生理 术中护理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绿色电生理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护理的特点及术后手术指标、护理指标和焦虑水平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房颤射频消融的127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4例、观察组6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充分利用三维标测系统的优势,采用"零射线"绿色电生理技术完成介入操作,并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护理指标、焦虑及疼痛水平。结果对照组消融时间、手术总时间分别为(1 917.38 ± 157.74) s,(110.32 ± 35.83) min,观察组分别为(1 915.87 ± 87.19) s,(109.45 ± 28.92) 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201,0.150,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护士陪伴时间、健康教育知晓率分别为(90.00 ± 3.00)分,(30.36 ± 7.58) min,68.75%(44/64),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数、护士陪伴时间、宣教知晓率分别为(95.00 ± 5.00)分,(40.27 ± 10.68) min,85.71%(54/6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845、-6.037,χ2值为5.185,均P<0.05)。对照组焦虑评分及疼痛评分分别为(10.42 ± 2.54)、(7.34 ± 1.55)分,观察组为(6.34 ± 1.21)、(4.64 ± 0.92)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526、11.913,均P<0.01)。结论绿色电生理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绿色电生理 术中护理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 : 目的 对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辅助局部麻醉的效果和安全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需要进行局部麻醉的 200例患者进行分析,将所选的 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对患者进行辅助局部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副作用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临床上,采用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对患者进行辅助局部麻醉效果较好,对患者产生副作用较小,安全高,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咪达唑仑 芬太尼 局部麻醉 效果及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在短暂脑缺血反复发作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6例短暂脑缺血反复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常规护理组)和B组(人性化护理组),每组各33例,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及患者满意率、治疗依从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护理后,B组的HAMA(3.5±1.3)分、HAMD(3.6±1.5)分评分优于A组(6.4±1.8)、(6.5±1.5)分(t=6.852、7.145,P<0.05),发作频率(1.7±0.8)次/月低于A组(3.2±1.5)次/月(t=6.589,P<0.05),发作时间(5.0±1.5)min短于A组(7.2±1.8)min(t=8.145,P<0.05)。B组患者治疗依从(93.94%)好于A组(78.79%)(χ2=6.471,P<0.05),患者满意率(100.00%)高于A组(87.88%)(χ2=7.125,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在短暂脑缺血反复发作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较好,优于常规护理模式。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常规护理 短暂性脑缺血反复发作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RDEB)患儿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情况。方法收集4例RDEB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使用先天性大疱表皮松解症多基因芯片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致病基因位点后,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双向验证。结果4例患儿基因检测均显示COL7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共8个突变位点。例1为中度泛发型RDEB,存在父源c.7828C>T和母源c.448G>A突变;例2为中度泛发型,存在父源c.3625_3635del和母源c.2726_2728del突变;例3为局限型,存在父源突变c.682+1G>A和等位基因突变c.5532+1G>A,其父母外周血DNA未发现c.5532+1G>A突变;例4为重度泛发型,存在父源c.5196delC和母源c.500_501insAGGG突变。其中c.2726_2728del和c.5196delC突变既往未见报道。结论4例RDEB患儿均存在COL7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能为其致病原因。其中,双等位基因移码突变携带者的表型重于双等位基因剪切位点、错义和无义、移码和氨基酸缺失及插入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表型。

  • 标签: 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 DNA突变分析 表型 COL7A1基因 复合杂合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延续护理在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治疗后出院的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选取71例患者,35例纳入对照组,36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出院3个月后,比较两组生活质量[以SAQ(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估]、心肌损伤指标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出院3个月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稳定状态、活动受限程度与治疗满意度程度评分均较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出院后1个月、3个月,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均较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较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出院后3个月内观察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延续护理在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佳,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心绞痛病情稳定,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心肌损伤指标均得到改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减少。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老年 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肌损伤 心脏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度普利尤单抗皮下注射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方法采用回顾研究设计,收集2021年3 - 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诊断为中重度AD且同时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评估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首次皮下注射治疗前、治疗后4周患儿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峰值瘙痒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AD积分指数(SCORAD)、皮肤病家庭生活质量指数(DFI)变化情况,同时收集首次注射至4周后首次访视时的不良事件。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指标则采用符号秩检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病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gE、自身过敏性疾病史、家族成员过敏性疾病史这5种因素对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EASI50的影响。结果39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男21例,女18例,2 ~ < 6岁21例,6 ~ < 18岁18例,年龄M(Q1,Q3)为65.0(53.0,111.0)个月。度普利尤单抗单次皮下注射后4周,18例(84.85%)EASI评分下降≥ 50%,13例(60.61%)下降≥ 75%,18例(75.76%)峰值NRS下降≥ 4分,20例(81.82%)下降≥ 3分;15例(68.75%)SCORAD评分下降≥ 50%,7例(18.75%)下降≥ 75%。所有患儿注射度普利尤单抗后至4周访视时,均未出现结膜炎、皮肤感染、注射部位反应等常见不良事件,亦无严重不良事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gE水平、自身合并过敏性疾病史、家族成员过敏性疾病史对EASI50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单次度普利尤单抗皮下注射可明显改善中重度AD患儿瘙痒症状、皮损严重程度,提高患儿家庭生活质量,短期安全良好。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儿童 白细胞介素4受体α亚单位 生物制剂 治疗结果 度普利尤单抗 单次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自我同情与职业倦怠之间的相关,以及心理灵活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自我同情、职业倦怠和心理灵活性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来分析数据。结果:研究发现,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自我同情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同时,心理灵活性在自我同情与职业倦怠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即自我同情通过心理灵活性来影响职业倦怠。结论:自我同情与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存在负相关,而心理灵活性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妇产科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为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减轻职业倦怠提供了参考。

  • 标签: 妇产科护理人员 自我同情 职业倦怠 心理灵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预测标志物PD-L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及3种克隆抗体染色一致、相关,为逐步规范IHC法各种抗体检测PD-L1表达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样本,制作成组织芯片。3种克隆抗体(Dako公司22C3,Roche公司Ventana SP142 和SP263)检测肿瘤细胞中PD-L1表达,判读并对比3种抗体染色结果;抗体间互换cut-off值、筛定公共cut-off值,分别判读染色结果并计算肿瘤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对抗体一致、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种抗体均获得了良好的染色结果,定位准确、背景清晰,其中抗体SP263、22C3 PD-L1阳性染色结果均高于SP142染色结果。SP263与22C3抗体相关较好(Kappa=0.828,P<0.01);SP142与SP263(Kappa=0.570,P<0.01)和22C3(Kappa=0.722,P<0.01)抗体间有一定相关。5%可作为判读公共cut-off值,此时3种抗体的PD-L1表达差异最小,一致较高。3种抗体互换判读cut-off值时,22C3和SP263 抗体间PD-L1表达一致率为95%,一致较高。结论3种抗体均能检测肿瘤细胞中PD-L1,22C3和SP263 抗体间一致较高。5%或许可以作为3种抗体PD-L1判读共用cut-off值。提示不同克隆抗体对肿瘤细胞中PD-L1染色结果有交换的可能,有助于各种PD-L1抗体及检测平台的合理使用,意味着在未来的临床用药筛选上将加大实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蜕膜各淋巴细胞亚群中程序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和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LAG-3)的表达,及其与子痫前期免疫失衡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剖宫产分娩的单胎妊娠子痫前期患者25例为子痫前期组,按照1∶1的比例选取剖宫产日期和分娩孕周匹配的产前检查正常并择期剖宫产分娩的健康单胎妊娠孕妇25例为正常妊娠组。剖宫产胎盘娩出后收集蜕膜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PD-1、PD-L1和LAG-3在蜕膜T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和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NK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PD-1、PD-L1和LAG-3的表达差异。结果子痫前期组蜕膜中PD-1在T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37.84±3.82与57.02±3.89,t=3.529,P<0.001;3.28±0.48与5.69±0.99,t=2.184,P=0.034),而在NK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子痫前期组蜕膜中PD-L1在NK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0.60±0.11与1.32±0.19,t=3.319,P=0.002),而在T细胞和NK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子痫前期组蜕膜中LAG-3在T细胞和NK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2.32±0.36与4.09±0.67,t=2.335,P=0.024;35.40±4.97与56.27±4.49,t=3.282,P=0.002),而在NK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结论免疫检查点PD-1、PD-L1和LAG-3在子痫前期蜕膜淋巴细胞亚群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可能通过母胎界面免疫细胞过度激活参与子痫前期的免疫失衡。

  • 标签: 先兆子痫 蜕膜 淋巴细胞亚群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B7-H1抗原 抗原,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