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DVT甚至会影响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供血不足。若发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病死率较高。临床上下肢骨折患者DVT的治疗和康复策略均有其特殊性。创伤骨科患者并发DVT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研究,预防和治疗DVT的最佳措施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更新了一系列血栓防治指南,但临床上对于不同创伤骨折患者DVT的防治方式仍有不少疑惑。因此,笔者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广大专家的临床经验基础上,针对创伤骨科患者DVT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案进行总结,就下肢DVT的诊断、评估、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制订本共识,为创伤骨科患者下肢DVT的处理提供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且简便易行的方案,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被动运动和制动对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78例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42例;年龄35~78岁[(62.7±3.2)岁]。中度撕裂(1~3 cm)36例,小撕裂(<1 cm)31例,冈上肌关节面部分撕裂(PASTA)11例。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43例术后立即开始被动康复运动(活动组);35例术后采用肩关节外展支具固定6周,第7周开始被动活动康复训练(制动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分、Constant肩关节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超声评估肩袖愈合情况。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7±1.3)个月]。活动组和制动组分别为7例肩关节活动僵硬(16%、20%)(P>0.05)。活动组与制动组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VAS、SST评分及Constan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制动组[(124.9±12.9)°、25(20,30)°]比较,术后6周活动组的前屈、体侧外旋活动度[(136.6±16.7)°、30(25,40)°]有明显改善(P<0.05)。活动组与制动组术后3个月、12个月前屈、体侧外旋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与制动组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内旋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者肩袖损伤均愈合。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内置物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中度撕裂、小撕裂和PASTA的关节镜下修补,与制动比较,术后早期被动康复运动对肩关节活动度改善仅在早期有优势。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异消失,而在术后疼痛、肩关节功能改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GPi-DBS)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双侧GPi-DBS治疗的15例原发性Meig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个月开机,初始刺激脉冲参数为:频率160 Hz,脉宽90 μs,选择恒压刺激,最后选择治疗阈值低而不良反应阈值高的触点作为刺激触点。术后3、6、12个月,对患者行门诊随访,根据其临床症状转归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进行刺激参数调整,同时对所有患者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量表(BFMDRS)评分,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复查头颅CT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电极均植入双侧GPi。3例患者出现头部沉重感,1例出现言语不清,经调整刺激参数及电极触点后症状均得到缓解或消失。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7.0±3.8)个月(3~12个月)。15例患者的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总改善比例为13/1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BFMDRS中眼部和口-下颌评分及BFMDRS总分均呈降低的趋势(均P<0.05)。术后3、6、12个月BFMDRS评分中,眼部、口-下颌、说话和吞咽以及颈部的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至末次随访,眼部、口-下颌、说话和吞咽功能以及颈部症状的改善比例分别为12/14 、8/11、4/7、2/4。结论双侧GPi-DBS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不良反应少;且随治疗时间延长,眼部和口-下颌症状有逐渐改善的趋势。
简介:摘要自2019年12月开始,湖北省武汉市相继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并迅速扩散到整个湖北省乃至全国。其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其传染性强,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给COVID-19的防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笔者基于部分创伤骨科患者具有急诊手术需求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湖北省及全国多家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救治经验,结合目前国内外关于抗击COVID-19疫情以及创伤骨科救治原则的最新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本专家共识,系统规范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临床路径和防护措施,为各级医院开展创伤骨科患者急诊手术处理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焦虑对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 2018年12月上海市5所大型三级医院收治的297例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1例,女176例;年龄65~85岁[(74.2±8.5)岁]。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76例,四部分骨折121例。入院后第2天填写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与焦虑因素问卷调查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参与制订)。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焦虑组(SAS>35分)和非焦虑组(SAS≤35分),其中焦虑组68例(其中7例非手术治疗),非焦虑组229例(其中7例非手术治疗)。两组手术治疗患者均行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率、住院时间。术后1年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同时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检测患肢腕关节骨密度改变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10~28个月,平均13.6个月。焦虑组和非焦虑组手术率分别为89.7%(61/68)和96.9%(222/229);住院时间分别为非手术(6.8±3.4)d、手术(10.2±2.8)d和非手术(4.2±1.6)d、手术(7.4±2.2)d(P均<0.05)。术后1年焦虑组和非焦虑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5.4%(46/61)和88.3%(196/222),患肢腕关节骨密度分别为(-3.1±0.5)SD和(-2.9±0.6)SD(P均<0.05)。焦虑组和非焦虑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2%(5/61)和4.5%(10/222)(P>0.05)。结论焦虑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术率、住院时间、术后肩关节功能改善和患肢骨密度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焦虑干预应受到临床骨科医师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导致肱骨头内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 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6例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患者临床资料。39例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内翻组),107例术后未发生肱骨头内翻(非肱骨头内翻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致伤原因、骨折Neer分型、骨折类型(内翻或外翻)、手术时机、手术技术(是否内侧柱支撑、是否松质骨植骨,是否缝线加强)、肱骨头螺钉数量和术中复位质量,进行肱骨头内翻的单因素分析。进一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头内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对Neer分型和内侧皮质复位情况的主观评估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肱骨头内翻组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及术中内翻复位不良的比例均高于非肱骨头内翻组(P<0.05)。而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和肱骨头内螺钉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和术中内翻复位不良与肱骨头内翻显著相关(P<0.05)。在这些风险变量中,缺乏内侧柱支撑与肱骨头内翻的相关性最强(OR=9.62),与术中内翻复位不良的相关性也较强(OR=8.39)。Neer分型和内侧皮质复位情况的评估表明,观察者间与观察者内的可靠性良好。结论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内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及术中内翻复位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