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激光美容治疗痤疮浅表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随机从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间治疗的痤疮浅表性瘢痕患者中选择50例,依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药物治疗和激光美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瘢痕的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以及皮损愈合时间均较短,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痤疮浅表性瘢痕中,应用激光美容治疗,较常规药物治疗而言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瘢痕的结痂、脱痂和愈合时间,促进患者的恢复,同时获得更高的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中多样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将2016年3月份——2017年3月份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124例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多样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治疗依从性为96.77%(60/62),较比对照组80.65%(50/62)的依从性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血糖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实施多样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患者对疾病有深入认知,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导管非计划性拔管提供护理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7月北京某三甲医院接受PICC置管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统计1 011例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 011例患者,其中71例术后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7.02%。单因素分析显示,正常拔管与非计划性拔管患者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导管类型、Whipple术、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及术后持续发热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肿瘤病理类型、Whipple术及术后持续发热是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视PICC的规范化管理,做好日常维护;对术后出现持续性高热患者需慎重处理,查找原因,避免盲目拔管。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較肛瘘切开术与切除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价值。方法方便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该院所收治的120例明确诊断为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肛瘘切开组(n=60)和肛瘘切除术组(n=60),两组采用相同的术前准备、麻醉方式和术后管理。对比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研究分析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疼痛、出血及感染)、复发率、早期排便次数、大便失禁和狭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肛瘘切开术组手术操作时间为(16.1±2.3)min,肛瘘切除术组手术操作时间为(13.8±3.2)min,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08,P=0.0131);肛瘘切开术组手术切开愈合时间为(22.5±4.5)d,肛瘘切除术组手术愈合时间为(28.8±4.6)d,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1,P=0.0101);肛瘘切开术组早期排便次数为(1.5±0.5)次,肛瘘切除术组早期排便次数为(2.5±1.5)次,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7,P=0.002)。而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因切口疼痛导致的镇痛药使用率、切开疼痛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肛瘘切开术组患者术后复发率高于肛瘘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便失禁和狭窄并发症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瘘切除术与切除术在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方面,操作简单,伤口较小,手术操作时间短、恢复快,但远期复发率高于肛瘘切除术。
简介:摘要:目的:就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的康复形式进行探讨,分析间歇性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收入本院的61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为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组为间歇性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比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自行排尿频率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更大幅度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统计尿路感染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其实施间歇性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的有效性良好,有助于患者排尿功能的改善,提升了康复训练水平,具备一定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就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的康复形式进行探讨,分析间歇性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收入本院的61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为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组为间歇性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比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自行排尿频率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更大幅度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统计尿路感染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其实施间歇性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的有效性良好,有助于患者排尿功能的改善,提升了康复训练水平,具备一定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肾上腺素样激酶-1(DCLK1)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时间段: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将本院采集到的结直肠癌患者73例纳入并作为观察样本,均经免疫组化技术检验DCLK1指标,详细记录DCLK1阳性表达率,同时评价DCLK1与结直肠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73例患者经DCLK1检验,阳性率43.84%,阴性率56.16%;肿瘤直径<5cm、肿瘤肠壁侵袭黏膜层、未见淋巴结转移、肿瘤高分化以及Ⅰ期结直肠癌患者DCLK1阳性概率明显更低(P<0.05);随访发现DCLK1阳性患者生存率71.88%相较阴性患者95.12%更低(P<0.05)。结论:DCLK1在结直肠癌表达和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患者病理关联性较大,是临床判断患者疾病预后状态的关键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基线肾皮质血流灌注参数中上升支曲线下面积(wash-in area under curve,iAUC)对重度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患者支架治疗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医院收治的82例单侧重度RAS行支架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前超声造影基线患肾皮质血流灌注参数iAUC,分为灌注不良组(iAUC<850.0 dB×s)37例和灌注良好组(iAUC≥850.0 dB×s)45例,比较两组基线和临床影像学资料。随访(11.5±1.7)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不良心肾血管事件发生和高血压治疗情况。结果与灌注良好组比较,灌注不良组高血压病程长,糖尿病患者更多,收缩压、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更高,肾小球滤过率更低,RAS程度更重,上升支和下降支曲线下面积、峰值强度更低,平均渡越时间更长,降糖治疗率更高(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灌注良好组心肾血管事件(HR=0.361,95%CI=0.144~0.907,P=0.012)和肾功能恶化率(HR=0.286,95%CI=0.090~0.914,P=0.035)的发生风险均显著低于灌注不良组。灌注良好组高血压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灌注不良组(93.3%对59.5%,P<0.001),但两组高血压改善率(60.0%对43.2%)和治愈率(28.9%对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基线肾皮质血流灌注不良的重度RAS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程更长,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低和RAS更重,且支架植入术后短期预后不良。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联合胺碘酮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接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资料抽取68份进行分析,随机均分2组各34例,参照组为比索洛尔治疗患者,研究组为联合胺碘酮治疗患者,总结不同方案的适用性。结果 治疗前患者心功能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率更低、射血分数更高,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不良反应对比未见统计差异(P>0.05)。结论 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联合胺碘酮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适合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为便于基层医院早期识别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合并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血症患者,构建简便易行的诺莫图形式诊断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于我科住院治疗的UC患者临床资料,以2:1随机构建训练组和验证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组相关指标,筛选UC合并CMV血症的独立预测因素,通过R软件的rms包构建预测模型及诺莫图,采用C指数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进行区分度和校准度评价,ROC曲线分析确定cut-off值,并利用验证组数据交叉验证评估模型效能。结果纳入242例UC患者中162例为训练组,80例为验证组,两组UC合并CM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7.2%、20.0%,组间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显示年龄、对激素反应、发热、腹痛、体重下降、近一个月有无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为UC合并CMV血症的独立相关预测因素;为增强模型预测效能,纳入更多有意义临床指标,设定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P值临界点为0.2,筛选年龄(OR=1.025,95% CI:0.991~1.062,P=0.156)、发热(OR=12.093,95% CI:3.826~44.152,P<0.001)、腹痛(OR=9.204,95% CI:2.130~67.460,P=0.009)、近一个月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OR=17.326,95% CI:3.770~96.423,P<0.001)均为具有统计学相关性的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C指数为0.909,Hosmer-Lemeshow检验P=0.173,ROC曲线分析示cut-off值为0.179时,特异度为82.2%,敏感度为93.2%。相同cut-off值设定下,验证组准确率可达81.3%。结论年龄、发热、腹痛、近一个月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对于UC合并CMV血症结局具有显著危险相关性,以此拟合的模型及诺莫图在临床使用中具有一定价值,其准确率可达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