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分析寻找单纯股骨骨折和股骨骨折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差异表达基因。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诊断为颅脑损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和单纯股骨骨折患者各5例,分别取其伤后第1天和第3天的血清,应用iTRAQ技术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蛋白组学的差异,用T-test检验对蛋白质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两个时间点均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KEGG通路包括蛋白酶体、Wnt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P<0.05)。根据PPI可视化网络互作分析,各差异基因在第1天和第3天均上调且密切交互的基因依次为蛋白酶体亚单位α2型(PSMA2)第1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236.40±15.08) 比 (77.56±3.86),F=0.316,P<0.05],第3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376.20±10.69) 比 (80.14±6.56),F=1.1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型(SERPINE1)第1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07.14±7.47) 比 (49.50±4.53),F=1.566,P<0.05],第3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78.74±8.67) 比 (33.40±3.85),F=4.605,P<0.05]、原肌球蛋白4(TPM4)第1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207.40±11.73) 比 (80.60±6.27),F=0.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4 230.18±182.35) 比 (1 325.66±96.43),F=2.0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第1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4 974.81±163.97) 比 (978.82±110.92),F=0.34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907.46±95.98) 比 (355.51±21.95),F=4.2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蛋白酶体亚单位α-4型(PSMA4)第1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 276.51±128.59) 比 (586.86±72.51),F=2.9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 648.67±107.21) 比 (541.43±55.93),F=1.5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肌球蛋白调节轻链10(MYL10)第1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18.84±12.78) 比 (51.43±5.48),F=4.1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168.14±12.12) 比 (58.01±6.07),F=4.0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ERPINE1、TPM4、MYL10、IGF-1等基因可能与早期颅脑损伤后骨折愈合加快密切相关,Wnt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骨折 颅脑外伤 同位素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指带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的指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16例(16指)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2~58岁,平均37岁。挤压伤6例,绞伤6例,电锯伤及切割伤4例。拇指单纯掌侧软组织缺损7例,掌侧合并侧方软组织缺损6例,指背缺损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0~7.0 h,平均4.0 h。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3.3 cm×1.8 cm~6.0 cm×2.8 cm。采用大小为3.6 cm×2.1 cm~7.0 cm×3.2 cm的同指指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同时将皮瓣携带的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与创面内的指固有神经残端吻合。供区12例直接拉拢缝合,4例残留小面积创面行全厚游离皮片植皮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观察末次随访时皮瓣血运、外观、质地及静态两点辨别觉,对比伤指与健侧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总活动度(TAM)及虎口角。结果术后1例皮瓣表面出现水泡,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经换药后皮瓣成活。其余15例皮瓣顺利成活。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与周围组织相近,耐磨、耐寒冷。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8~13 mm。伤指TAM为138°±3.9°、健侧为140°±3.4°,伤侧虎口角度为95°±10.3°、健侧为96°±9.2°,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61、1.732, P值均>0.05)。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结论同指背侧带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的指背动脉穿支皮瓣可逆行修复拇指多个部位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疗效满意,供区损伤小,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拇指 软组织缺损 外科皮瓣 桡神经浅支 指背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2掌背动脉(SDMA)供血的示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方法及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共收治12例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面积大小为2.0 cm×2.4 cm~5.5 cm×3.0 cm,采用SDMA供血的示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2.2 cm×2.6 cm~6.0 cm×3.3 cm,供区取伤肢前臂中厚皮片游离植皮。所有患者术后定期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皮瓣外观、皮瓣质地和感觉恢复及供区情况。结果本组12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及受区伤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5~16个月,平均8.8个月,皮瓣外观和感觉功能良好,质地柔软,皮瓣供区及手背切口未见瘢痕挛缩,无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拇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11例,良1例。结论SDMA供血的示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单、供血恒定、血管蒂旋转角度大、变异率低等优点,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 标签: 第2掌背动脉 岛状皮瓣 示指 拇指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带双侧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DBPPDN)的指背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19年4月,收治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113例113指。临床应用4种带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修复此类软组织缺损。皮瓣类型:①超比例邻指皮瓣29例29指。②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DBPPDA)皮瓣43例43指。③第1掌背动脉皮瓣23例23指。④指背游离皮瓣18例18指。采用带单侧DBPPDN的指背皮瓣进行修复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双侧撕脱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仅修复一侧。经门诊随访,评估带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与对照组皮瓣的静态TPD、伤指VSA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采用非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带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有11例术后出现水疱,7例皮瓣瘀血。9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余均成活。带双侧与带单侧DBPPDN的指背皮瓣的静态TPD分别为(6.92±0.12) mm和(8.92±0.20) mm、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0.46±0.08)分和(1.11±0.28)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45±0.06)分和(4.00±0.16)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带双侧DBPPDN的指背皮瓣获得了更好的感觉恢复(P<0.01)、更低的疼痛发生率(P=0.0032)以及更高的满意度(P=0.0014)。结论4种带双侧DBPPDN的皮瓣是有效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尤其在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疗效显著。

  • 标签: 指背皮瓣 手指 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 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指动脉背侧支带蒂皮瓣与V-Y推进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指端脱套伤及掌背动脉返支逆行带蒂岛状皮瓣接力修复近节背侧供区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6年6月—2019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收治21例第2~5指指端脱套伤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4~60岁,进行回顾性临床随访研究。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3.5 cm×2.2 cm。于患指近节背侧设计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和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支带蒂皮瓣修复患指末节背侧创面,皮瓣面积为1.6 cm×1.5 cm~2.6 cm×2.4 cm;于患指掌侧设计V-Y推进皮瓣修复患指末节掌侧创面,皮瓣面积为0.8 cm×0.6 cm~2.0 cm×1.5 cm。采用掌背动脉返支逆行带蒂岛状皮瓣修复近节背侧供区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为1.8 cm×1.7 cm~2.8 cm×2.6 cm,手背皮瓣供区直接缝合。观察术后3种皮瓣成活情况及随访时皮瓣的血运、外观。末次随访,测量3种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采用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估患者对手部外观的满意度,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患指关节总活动度。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个指动脉背侧支带蒂皮瓣表面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拆除蒂部缝线、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3种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组织相近,手背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末次随访时,V-Y推进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4~7 mm,指动脉背侧支带蒂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10 mm,掌背动脉返支逆行带蒂岛状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8~15 mm。16例患者对手部外观非常满意,5例患者对手部外观满意;患指关节总活动度评定为优17例、良4例。结论指动脉背侧支带蒂皮瓣与V-Y推进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指端脱套伤及掌背动脉返支逆行带蒂岛状皮瓣接力修复近节背侧供区软组织缺损,手术方式简单可靠,患指外观、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损伤小。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脱套伤 供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第二掌背动脉(second dorsal metacarpal artery,SDMA)皮瓣修复手指掌侧皮肤伴双侧指固有神经、动脉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我们对11例手指掌侧皮肤伴双侧指固有神经、动脉缺损患者采用SDMA皮瓣修复创面,皮瓣近端切断的SDMA与创面远端的指固有动脉吻合,取手背桡神经浅支桥接修复指固有神经,重建手指末梢血运及感觉。结果术后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平均16个月,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存活,术后皮瓣外观、质地良好。伤指末梢血运好,指腹的温度、颜色与周围皮肤基本一致。指腹皮肤两点分辨觉为7~10 mm,平均8.8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9例,良2例。结论应用吻合血管的SDMA皮瓣及神经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皮肤伴指固有动脉、神经缺损,在一期修复手指缺损创面的同时重建患指末梢血运及感觉,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第二掌背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皮瓣联合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手部骨与软组织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19年11月,对16例手部感染性创面采用邻指指背筋膜皮瓣、指侧方血管链皮瓣、桡动脉鼻烟窝穿支皮瓣、局部转移皮瓣等并联合万古霉素抗生素骨水泥链珠进行修复,皮瓣术后3个月取出抗生素链珠16例,其中8例二期行植骨内固定手术。结果术后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22个月,皮瓣血运好,顺利存活,伤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示8例骨缺损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手指功能参照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例,良9例。结论带蒂皮瓣联合万古霉素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手部感染性创面,一期闭合创面,能有效控制感染,为二期处理骨缺损创造良好的条件。

  • 标签: 感染 外科皮瓣 创面 抗生素骨水泥链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临床拟诊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斑秃、白癜风的患儿进行致病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检测患儿NF1基因的变异,并用Sanger测序法对其核心家系成员的相应目标基因区域进行测序验证。结果患儿NF1基因检测出1个新的c.1885G>A(p.Gly629Arg)错义变异,其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在公共数据库中未检索到该变异位点。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断c.1885G>A错义变异为致病性变异(PS1+PS2+PM2+PP3+PP4)。结论NF1基因c.1885G>A变异可能为这例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NF1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 斑秃 白癜风 NF1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腰骶部畸形术后断棒的发生并探讨相应的翻修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南京鼓楼医院手术治疗的19例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腰骶部畸形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9.6±5.2)岁,通过术后规律的随访评估患儿矫形效果、内固定在位情况,记录出现断棒的时间及位置,并测量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等指标,分析相应的翻修手术方案及效果。结果在随访过程中共有3例患儿发生了断棒,因此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腰骶部畸形术后断棒的发生率为15.8%(3/19)。依据3例患儿各自的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方案并行脊柱单纯后路翻修手术,其中,最关键的步骤为骶髂关节缺损处的充分植骨融合。在翻修手术后,有2例患儿的侧凸Cobb角得到改善(91.5°比47.5°,49.0°比28.0°),1例患儿的冠状面平衡得到改善(40.3 mm比24.3 mm),且均无并发症的再发生。结论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腰骶部畸形患儿术后断棒的发生比较常见,这可能与其独特的畸形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有关,个性化的翻修策略和骶髂关节缺损处的充分植骨融合将保证翻修术后脊柱平衡的重建与维持。

  • 标签: 骨疾病,发育性 骶骨发育不良 腰骶部畸形 断棒 翻修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识别短期预后差的脓毒症患者,尽早进行干预,减少病死率。方法收集2013年6月1日至2021年3月30日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0例脓毒血症(入院后诊断为脓毒症)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脓毒症患者入院后24 h内第一次的降钙素原、B型脑钠肽前体等指标,及入院当时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出与脓毒症患者30 d(短期预后)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予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变量的二次筛选,最后将有意义的变量建立诺模图,用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判别能力,用GiViTI校准图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用递减曲线分析(decline curve analysis,DCA)判断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有效性。并应用bootstrap法进行验证。结果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型脑钠肽前体、乳酸、白蛋白、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红细胞压积、入院时心率对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AUC为0.846,校准图的P值为0.886,Brier scaled:0.092,calibration slope:1.000,R2:0.385,DCA曲线在两条极端曲线之上。bootstrap法验证的AUC为0.854,校准图的P值为0.944,Brier scaled:0.090,calibration slope:1.000,R2:0.389,DCA曲线在两条极端曲线之上。结论B型脑钠肽前体、乳酸、白蛋白、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红细胞压积、入院时心率为脓毒症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上述指标建立的模型在评估脓毒症患者短期预后方面有较好的意义。

  • 标签: 脓毒症 危险因素 模型 预后 短期 bootstrap法 诺模图 逐步回归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晚期胃癌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对其情绪、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62例晚期胃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抽取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数字表随机法分组,对照组31例,常规护理;研究组31例,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情绪评分、依从率。结果 焦虑、抑郁情绪组间护理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经护理相比对照组,研究组各评分更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后肿瘤退缩率对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初治的161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鼻咽癌患者诱导化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结果鼻咽原发肿瘤诱导化疗后肿瘤退缩率在N2-3期和N1期(Z=2.177,P=0.029)及T1-2期和T3-4期(Z=-4.501,P<0.001)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N1期患者中,诱导化疗后鼻咽原发肿瘤达到(n=18)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19)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8.89%、57.45%,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达到(n=19)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18)的5年OS率分别为86.72%、49.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23,P=0.014;χ2=7.441,P=0.006);N2-3期患者中,诱导化疗后鼻咽原发肿瘤达到(n=81)和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43)的5年OS率分别为77.56%、50.70%,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达到(n=85)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39)的5年OS率分别为75.11%、5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37,P=0.005;χ2=7.268,P=0.007)。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在N1期患者中,诱导化疗后鼻咽原发肿瘤退缩率(HR=0.048,95%CI为0.004~0.644,P=0.022)、鼻咽原发肿瘤疗效(HR=0.174,95%CI为0.037~0.830,P=0.028)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疗效(HR=0.154,95%CI为0.033~0.725,P=0.017)均与OS相关;在N2-3期患者中,诱导化疗后鼻咽原发肿瘤退缩率(HR=0.178,95%CI为0.056~0.564,P=0.003)、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退缩率(HR=0.081,95%CI为0.020~0.324,P<0.001)、鼻咽原发肿瘤疗效(HR=0.422,95%CI为0.228~0.781,P=0.006)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疗效(HR=0.439,95%CI为0.238~0.813,P=0.009)均与OS相关;在包含N分期和肿瘤退缩率以及N分期和疗效的多因素Cox回归中,交互项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1-2期患者中,诱导化疗后鼻咽原发肿瘤达到(n=45)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13)的5年OS率分别为77.55%、84.62%,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达到(n=43)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15)的5年OS率分别为78.89%、8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39,P=0.625;χ2=0.005,P=0.943);在T3-4期患者中,诱导化疗后鼻咽原发肿瘤达到(n=54)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49)的5年OS率分别为78.90%、45.00%,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达到(n=61)与未达到客观缓解患者(n=42)的5年OS率分别为75.10%、42.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615,P<0.001;χ2=12.752,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在T1-2期患者中,诱导化疗后肿瘤退缩率、鼻咽原发肿瘤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疗效均与OS无关(均P>0.05);在T3-4期患者中,诱导化疗后鼻咽原发肿瘤退缩率(HR=0.121,95%CI为0.033~0.444,P=0.001)、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退缩率(HR=0.126,95%CI为0.036~0.442,P=0.001)、鼻咽原发肿瘤疗效(HR=0.297,95%CI为0.150~0.588,P<0.001)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疗效(HR=0.329,95%CI为0.173~0.625,P=0.001)均与OS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鼻咽原发肿瘤疗效与T分期交互项接近统计学意义(P=0.062)。结论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中,T3-4期患者诱导化疗后鼻咽部原发病灶缓解情况对预测生存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鼻咽肿瘤 放射疗法 药物疗法 治疗结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和整合慢性病居家康复患者自我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主要着重于居家自我管理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为慢性病居家康复自我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PsycINFO、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与慢性病患者居家康复自我管理体验相关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5月31日。采用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6)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汇集性整合的方法进行Meta整合。结果共纳入23篇研究,提炼出82个主要结果,归纳成9个新的类别,综合为4个整合结果,分别为:慢性病居家康复自我管理过程中的多重压力、慢性病患者居家康复自我管理相关资源支持不足、慢性病患者的居家康复自我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慢性病患者居家自我管理的积极体验。结论慢性病居家康复患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面临多重阻碍因素。护理人员应高效整合区域内可利用的居家康复自我管理相关医疗资源,精准对接患者的居家康复自我管理需求,早期识别患者居家康复自我管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从而提高患者的居家自我管理效果。

  • 标签: 慢性病 居家护理 自我管理 质性研究 Meta整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3月-2021年03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另加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心绞痛发生情况和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阿司匹林肠溶片 他汀类药物 冠心病心绞痛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急诊科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68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其入院时间为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间,并根据随时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34例的对照组与研究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并对不同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急诊科 急性酒精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fURL)治疗小肾结石对患者应激反应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小肾结石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fURL治疗,对照组予以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分析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Cr)、血清胱抑素C(Cys-C)、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及β2-微球蛋白(β2-MG)、应激反应指标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C-反应蛋白(CRP)及皮质醇(COR)的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尿管放置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5 d,两组Cys-C、NAG、β2-MG呈降低趋势,但均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中术后1、3、5 d Cys-C高于对照组,NAG、β2-MG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5 d,两组ACTH、Ang-Ⅱ、NE、CRP、COR呈降低趋势,但均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中术后1、3、5 d ACTH、Ang-Ⅱ、NE、CRP、COR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URL治疗小肾结石临床疗效佳,应激反应轻,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可作为小肾结石首选治疗。但fURL可造成肾小管的损害,术后需监测肾小管功能。

  • 标签: 肾结石 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 经皮肾镜取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