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比基尼(Bikini)切口与传统切口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rthroplasty, 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应用的短期临床疗效,为临床DAA入路切口的选择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1月86例行DAA入路TH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73例,年龄(67.5±11.8)岁(范围:42~90岁)。分别采用Bikini切口和传统切口进行DAA入路THA,每组均纳入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Bikini切口组,男5例,女38例;年龄(69.7±10.8)岁(范围:51~90岁);随访时间5.7个月(3.0~8.5个月);传统切口组,男8例,女35例;年龄(66.1±10.6)岁(范围:42~90岁);随访时间6.5个月(3.0~10.0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瘢痕面积、感染、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LFCN)神经损害和髋关节功能改善(Harris评分)情况;切口瘢痕采用患者瘢痕评估量表和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进行评估。结果43例Bikini切口组和43例传统切口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疾病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疼痛用药和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在LFCN神经损害表现方面,Bikini组明显低于传统切口组(11.6% vs 32.6%,t=7.8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ikini切口的瘢痕面积(1.0±0.4)cm2明显小于传统切口组的(16.5±28.7)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4,P<0.05)。患者瘢痕评估量表和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分中,Bikini组分别为(8.2±3.2)分和(2.4±1.8)分,传统切口组分别为(17.0±5.8)分和(4.2±3.0)分,Bikini组明显优于传统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kini切口较传统切口具有更低的LFCN神经损害表现发生率,切口瘢痕明显较小,视觉美学效果更好,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后小切口联合入路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5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25例)、乙组(25例),甲组患者采用前后小切口联合入路内固定术治疗,乙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6.00%,高于乙组的76.00%;甲组患者伸膝度、屈膝度显著大于乙组;甲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00%,低于乙组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前后小切口联合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有利于缓解屈膝度、伸膝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骨折愈合速度,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62例前颅底及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前颅底或鞍区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体化地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位置。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评估肿瘤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术后定期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2例肿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头痛症状的改善率为85.7%(24/28),视力下降的改善比例为13/14,嗅觉症状的改善比例为13/15,眩晕症状的改善比例为5/6,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的改善比例为4/5。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为87.1%(54/62)。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5.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4例(6.4%)术后出现前额麻木、眶上感觉迟钝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3.2%)垂体腺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后未见复发。结论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获得满意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62例前颅底及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前颅底或鞍区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体化地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位置。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评估肿瘤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术后定期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2例肿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头痛症状的改善率为85.7%(24/28),视力下降的改善比例为13/14,嗅觉症状的改善比例为13/15,眩晕症状的改善比例为5/6,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的改善比例为4/5。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为87.1%(54/62)。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5.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4例(6.4%)术后出现前额麻木、眶上感觉迟钝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3.2%)垂体腺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后未见复发。结论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获得满意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经三角肌前侧入路手术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患肱骨近端骨折的5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包含25例患者,施行肩关节前侧入路解剖钢板固定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包含25例患者,施行经三角肌前侧入路手术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同时对患者的术后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明显更短,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更短,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显著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经三角肌前侧入路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具有操作简便、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