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脊柱外伤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60例脊柱外伤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率、医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便秘、泌尿系统感染、压疮、废用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医生满意率、护士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脊柱外伤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稳定患者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康复质量,提高患者医护人员满意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瘘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6 h内采取不同卧位对生命体征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中心肠瘘全麻术后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等待患者麻醉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正常经鼻自主呼吸后进行卧位更换。将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A组为平卧位;B组为床头抬高15°卧位;C组为床头抬高30°卧位;D组为床头抬高45°卧位;E组为床头抬高15~45°卧位,开始将床头摇至15°,2 h后将床头摇至30°,再2 h后将床头摇至45°。5组患者卧位固定后,在患者主诉不适时或体位自行改变。比较5组卧位坚持时间、不舒症状和腹部切口疼痛程度。结果肠瘘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6 h内15°卧位与30°卧位坚持时间较长,分别为(72.27±12.41)min和(69.37±9.10)min,5种不同卧位坚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患者腰部疼痛人数较少,切口无痛患者较多,5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瘘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经鼻正常自主呼吸患者,术后6 h内采取15°、30°卧位可延长患者坚持卧位时间,减少腹部切口疼痛、腰部酸痛发生率,且减少头晕、恶心呕吐发生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CD19异构体对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治疗的反应,进一步探讨BiTE治疗无效的相关机制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通过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1例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BiTE治疗前后CD19异构体mRNA表达量的情况,Sanger测序对相应的异构体序列进行分析,流式细胞术及转录组测序分析治疗前后谱系特异性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患者初诊时即存在2号外显子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BiTE治疗后患者未缓解,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D19抗原表达转阴,但2号外显子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量并无增加,且细胞表型及转录组测序均未见谱系转化的发生。外显子可变剪接引起的缺失型CD19异构体的表达及谱系转化并非该患者CD19抗原表位缺失的机制。该例患者在疾病进展退出BiTE治疗组之后,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自主研发的CD22及CD19 CAR-T序贯治疗后完全缓解。结论该例患者CD19抗原-缺失导致BiTE治疗无效,其缺失并非由可变剪接或谱系转换所致,更换为CD22、CD19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一种新的靶向CD19的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融合蛋白(19TriTE),研究其对CD19阳性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19TriTE表达质粒,并通过真核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该融合蛋白。体外实验验证19TriTE对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作用及介导T细胞发挥对CD19阳性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①成功构建19TriTE融合蛋白表达质粒,并通过真核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②19TriTE可以特异性结合T细胞和Nalm6细胞,与T细胞的平衡解离常数为19.21 nmol/L,与Nalm6细胞的平衡解离常数为11.67 nmol/L。③2 nmol/L浓度的19TriTE与T细胞及Nalm6细胞共培养时,T细胞中CD69阳性表达率为35.4%,CD25阳性表达率为49.8%,较对照组显著升高。④19TriTE在浓度为1 nmol/L时即可显著促进T细胞增殖,第12天时,T细胞绝对计数由初始1×106扩增至7.4×107,增殖74倍。⑤19TriTE融合蛋白能明显介导T细胞杀伤CD19阳性靶细胞且与剂量呈正相关,浓度为10 nmol/L时,靶细胞裂解率达50%。⑥脱颗粒实验验证,CD19阳性靶细胞存在时,19TriTE可以显著激活T细胞且与剂量呈正相关。⑦将19TriTE融合蛋白分别与过表达RFP及Luciferase基因的靶细胞及T细胞共培养,19TriTE能够介导T细胞杀伤CD19阳性的靶细胞。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及表达19TriTE融合蛋白,体外实验验证其可以有效活化T细胞,并促进T细胞增殖。同时,能够结合CD19阳性靶细胞和T细胞,促进T细胞发挥体外抗白血病作用,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一种新的靶向CD19的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融合蛋白(19TriTE),研究其对CD19阳性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19TriTE表达质粒,并通过真核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该融合蛋白。体外实验验证19TriTE对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作用及介导T细胞发挥对CD19阳性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①成功构建19TriTE融合蛋白表达质粒,并通过真核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②19TriTE可以特异性结合T细胞和Nalm6细胞,与T细胞的平衡解离常数为19.21 nmol/L,与Nalm6细胞的平衡解离常数为11.67 nmol/L。③2 nmol/L浓度的19TriTE与T细胞及Nalm6细胞共培养时,T细胞中CD69阳性表达率为35.4%,CD25阳性表达率为49.8%,较对照组显著升高。④19TriTE在浓度为1 nmol/L时即可显著促进T细胞增殖,第12天时,T细胞绝对计数由初始1×106扩增至7.4×107,增殖74倍。⑤19TriTE融合蛋白能明显介导T细胞杀伤CD19阳性靶细胞且与剂量呈正相关,浓度为10 nmol/L时,靶细胞裂解率达50%。⑥脱颗粒实验验证,CD19阳性靶细胞存在时,19TriTE可以显著激活T细胞且与剂量呈正相关。⑦将19TriTE融合蛋白分别与过表达RFP及Luciferase基因的靶细胞及T细胞共培养,19TriTE能够介导T细胞杀伤CD19阳性的靶细胞。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及表达19TriTE融合蛋白,体外实验验证其可以有效活化T细胞,并促进T细胞增殖。同时,能够结合CD19阳性靶细胞和T细胞,促进T细胞发挥体外抗白血病作用,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与成年不同骨面型正畸患者的扁桃体肥大率,探讨扁桃体肥大是否与特定骨面型的发生相关,以期为扁桃体肥大伴错畸形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至8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一科的正畸患者初诊头颅侧位X线片,根据患者年龄分为儿童组(年龄≥6岁且≤12岁)和成人组(年龄≥18岁),再根据ANB角(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与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分为3类:Ⅰ类骨面型(ANB角≥0°且≤4°)、Ⅱ类骨面型(ANB角>4°)及Ⅲ类骨面型(ANB角<0°)。由2名经过专门培训的口腔正畸专业主治医师,根据Baroni法在头颅侧位X线片上测量扁桃体阻塞口咽气道的情况,以此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扁桃体肥大。采用Bonferroni校正χ²检验比较不同骨面型扁桃体肥大率的差异(α=0.017)。结果最终纳入1 776例正畸患者的头颅侧位X线片,其中儿童组593例,成人组1 183例;Ⅰ类骨面型占37.8%(672/1 776),Ⅱ类骨面型占47.8%(849/1 776),Ⅲ类骨面型占14.4%(255/1 776)。儿童组扁桃体肥大率为66.3%(393/593),其中Ⅲ类骨面型扁桃体肥大率[87.0%(60/69)]显著大于Ⅰ类和Ⅱ类骨面型[分别为65.6%(145/221)和62.0%(188/303)](χ²=11.56和15.69,P<0.017)。成人组扁桃体肥大率为23.2%(275/1 183),其中Ⅲ类骨面型扁桃体肥大率[42.5%(79/186)]显著大于Ⅰ类和Ⅱ类骨面型[分别为19.1%(86/451)和20.2%(110/546)](χ²=36.50和35.00,P<0.017)。儿童组或成人组的Ⅰ类与Ⅱ类骨面型扁桃体肥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70和0.18,P>0.017)。结论儿童与成年Ⅲ类骨面型正畸患者的扁桃体肥大率均显著大于对应人群Ⅰ类及Ⅱ类骨面型,扁桃体肥大可能是Ⅲ类骨面型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HIV感染者与HIV阴性人群之间在乙肝、丙肝、戊肝和梅毒螺旋体感染率方面的统计学差异,以探讨这些感染之间的关联。方法:招募了100例HIV感染者作为实验组,以及100例HIV阴性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医学检查和相关检测,我们确定了乙肝、丙肝、戊肝和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状况。使用统计方法,我们比较了这些感染状况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其中包括p值来体现统计学显著性。结果:HIV感染者在乙肝、丙肝、戊肝和梅毒螺旋体感染率方面均高于HIV阴性人群,p值分别为<0.001、0.003、0.012和0.008。这表明HIV感染者更容易同时感染这些感染,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受损、高风险行为和共享传播途径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本研究结果强调了HIV感染者与其他传染性疾病感染之间的关系。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些感染之间的关联,为制定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清外泌体微小RNA-377(miR-377)在食管癌(EC)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OE33、Eca9706细胞株、5例EC癌组织中miR-377表达水平。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EC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RT-qPCR检测血清外泌体中miR-377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采用χ2检验分析EC患者血清外泌体中miR-377、血清VEGF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Pearson法分析EC患者血清外泌体中miR-377、血清VEGF表达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miR-377、VEGF表达水平对EC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株HEEC细胞中miR-377表达水平(1.07±0.20)比较,OE33、Eca9706癌细胞中miR-377表达水平(0.74±0.21和0.68±0.19)显著降低(F=6.604,P<0.05);与癌旁组织中miR-377表达水平(1.10±0.23)比较,癌组织中miR-377表达水平(0.69±0.18)显著降低(t=3.319,P<0.05);观察组血清外泌体中miR-377表达水平(0.76±0.22)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外泌体中miR-377表达水平(1.04±0.25,t=5.318,P<0.05),血清VEGF表达水平[(22.79±4.79)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16.71±3.44) pg/ml,t=6.521,P<0.05);EC患者血清外泌体中miR-377及血清VEGF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miR-377:χ2=6.172、8.780、13.864,P<0.05;VEGF:χ2=6.839、5.402、6.114,P<0.05);EC患者血清外泌体中miR-377与血清VEGF表达呈负相关(r=-0.641,P<0.05);血清外泌体中miR-377诊断E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95%CI:0.684~0.933),灵敏度为69.50%,特异性为88.20%;血清VEGF诊断E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95%CI:0.775~0.977),灵敏度为89.65%,特异性为76.50%;miR-377联合VEGF诊断E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95%CI:0.829~0.994),灵敏度为95.70%,特异性为88.21%。结论miR-377在EC患者血清外泌体中呈低表达,miR-377与VEG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EC诊断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12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收集荔湾区2004年1月至2021年1月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资料并整理分析。结果共报告12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合计371例(学生366例,教师5例),总罹患率为2.99%(371/12 426),均为轻症病例,男女比例为1.26∶1,年龄2~44岁。12起暴发疫情均发生在秋冬春季,发生在10月份至次年4月份,1月份的月报告起数最多(占33.33%,4/12)。7起发生场所是城市小学(占58.33%),且城市小学的总罹患率最高,与其他场所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77,P<0.01)。人传人传播(接触性或气溶胶)共10起(83.33%),食源性传播2起(16.67%),其中有7起引起暴发的原因是首例病例呕吐物未被及时清理或消毒不规范,2起食源性传播为主的疫情均由无症状感染厨工引起。临床症状以呕吐为主,呕吐病例所占比例最高(12起疫情的中位数是91.83%),13岁以下呕吐为主,13岁及以上腹泻为主。病原体GⅡ基因型11起(占91.67%),GI型1起(占8.33%)。结论2020年开始荔湾区诺如病毒学校暴发疫情数呈现显著上升,荔湾区学校诺如病毒暴发疫情均发生在秋冬春季,GⅡ型为主要基因型,以城市小学为主要场所,部分疫情报告不及时。建议加强学生及厨工的健康监测,落实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处理,提高查清疫情危险因素的能力与效率,采取快速精准的措施防控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