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儿童慢性胰腺炎是一种慢性、不可逆性炎症性疾病,可出现顽固性腹痛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异常,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用于儿童患者,主要用于治疗胰管结石、胰管狭窄、胰腺假性囊肿等,常见方法有胰管括约肌切开术、结石取出术、胰管支架置入术。ERCP治疗慢性胰腺炎因疗效好、创伤小等优点已逐渐替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首选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结直肠LST行内镜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病变的内镜学特征和病理学特点。用单因素分析寻找癌变的影响因素,对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了323例患者341处病变。假凹陷型LST的癌变率最高[85.48%(53/62)],其次为结节混合型[76.97%(117/152)],均显著高于颗粒均一型[29.51%(18/61),P均<0.001]和扁平隆起型[24.24%(16/66),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假凹陷型(P<0.001,OR=18.40,95%CI:7.46~45.42)、结节混合型(P<0.001,OR=10.45,95%CI:5.30~20.58)、位于直乙部位(P<0.001,OR=2.33,95%CI:1.47~3.69)、直径≥2 cm(P<0.001,OR=2.60,95%CI:1.60~4.00)是病变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假凹陷型(P<0.001,OR=17.51,95%CI:7.06~43.43)、结节混合型(P<0.001,OR=8.25,95%CI:4.07~16.73)、直径≥2 cm(P=0.032,OR=1.80,95%CI:1.05~3.08)是结直肠LST发生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当LST为假凹陷型、结节混合型或直径≥2 cm时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高,需要采取整块切除的方式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内镜治疗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23例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病理结果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23例患者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内镜下评估病灶长径(1.90±0.83)cm,其中20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3例行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术后发生迟发出血5例(21.7%),高淀粉酶血症3例(13.0%),轻度急性胰腺炎6例(26.1%),胰管支架移位1例(4.3%),经内科治疗或内镜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穿孔并发症。术后病理显示,病灶整块切除率82.6%(19/23),完全切除率78.3%(18/23)。术前内镜超声提示局限于黏膜层的19例病灶,术后病理均提示局限于黏膜层;疑似累及黏膜下层或胰胆管末端的4例病灶,其中2例证实局限于黏膜层,另2例侵及黏膜下层,遂追加外科手术。共18例患者接受了后续随访,其中14例术后病理达到完全切除,有2例(14.3%,2/14)分别在术后12个月、51个月时发现肿瘤复发,分别接受了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后未再复发;另4例术后病理未达到完全切除的随访患者中,1例内镜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另外3例均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内镜治疗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注意加强术前评估,警惕围手术期并发症,注意术后定期内镜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主要适应证及主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2010—2017年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行ERCP诊治的年龄≤14岁胆胰疾病患儿61例,共行ERCP操作101例次,回顾分析行ERCP的病因、麻醉方式、操作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对主要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先后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1例次操作中成功97例次,成功率为96.0%。慢性胰腺炎(68.3%,69/101)、胰腺分裂(11.9%,12/101)、胆管结石(8.9%,9/101)分别占适应证的前3位。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2.7%(33/101),以高淀粉酶血症(13.9%,14/101)及术后胰腺炎(13.9%,14/101)最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胰腺炎与高淀粉酶血症及术后胰腺炎呈负相关(P<0.01,OR=0.020,95%CI:0.002~0.160),而胰腺分裂(P<0.01,OR=7.4,95%CI:1.4~37.9)、胰管插管(P<0.01,OR=79.7,95%CI:6.5~972.6)为高淀粉酶血症及术后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行ERCP以慢性胰腺炎为主要适应证,总体操作成功率较高,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不低,尤其在一些特殊患儿(如胰腺分裂)的操作过程中应当引起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创面封闭方式、病理分析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47例患者资料入选并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17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5例,ESD+EMR 7例,因ESD剥离困难转为ESD+EMR 6例,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ver-the-scope clip system,OTSC)辅助的全层切除4例,分片内镜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8例。47例早期癌病变中,整块切除率83.0%(39/47),完全切除率85.1%(40/47)。全组47例中,围手术期发生穿孔并发症4例(8.5%),均发生于降部,其中2例(4.3%)经内镜治疗后好转,另外2例(4.3%)内镜治疗效果不佳,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个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十二指肠降段的操作,要更加警惕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一次性电子胃镜和一次性结肠镜用于消化道检查及配合手术器械进行诊治的性能和安全性。方法应用EndoFresh®一次性电子内镜系统对拟行消化道检查的2例患者行消化道内镜检查,同时进行规范化采图,对内镜操作性能、内镜图像质量以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2例患者在静脉全身麻醉状态应用一次性胃镜和一次性结肠镜成功完成上消化道及全结肠检查。应用一次性内镜顺利完成规范图像采集,内镜吸气、送气及送水,大小钮弯曲以及镜身旋转等动作。利用配套的主机系统可进行图像拍照、视频录像、图文报告以及数据的传输。2例患者的胃镜及结肠镜检查过程顺利,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内镜操作相关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操作时间和普通内镜检查相近。结论一次性电子消化内镜系统初步临床应用安全可行,操作性能及内镜图像质量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2020年2—5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对5例胰腺占位合并肝脏占位患者进行了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检查。胰腺占位3例位于胰头、1例位于胰颈、1例位于胰体,最大径3.2~4.6 cm,经2~4针穿刺,5例胰腺穿刺组织学和细胞学均为阳性。肝脏占位3例为肝左叶单发占位、1例为肝左叶多发占位、1例为肝左叶和肝右叶多发占位,最大径0.4~1.2 cm,经1~3针穿刺,4例患者肝脏穿刺细胞学和(或)组织学结果为阳性,余1例穿刺物涂片细胞学结果为阴性。5例术后均未出现腹痛、发热、出血、穿孔、感染、胰漏、高淀粉酶血症等并发症。由此可见,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对胰腺占位合并肝脏占位同时进行穿刺诊断是安全和有效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家猪离体胃模型在对国际学员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名国际学员进行为期20 d的ESD培训,第一阶段为理论知识学习,完成消化内镜基础及动物模拟培训调查问卷。第二阶段将其随机分为离体动物模型组(A组,8人)和临床观察学习组(B组,7人)。A组在临床观察学习期间,同时按照规范操作步骤进行离体动物模型培训课程。培训结束时考核两组学员ESD操作情况,并再次完成问卷。应用SPSS 20.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A组与B组ESD总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时间、标记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时间及黏膜剥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ESD操作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切除标本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有1例为分块切除病灶,其余为整块切除。在操作过程中各发生1例穿孔。同时,对比离体动物模型组学员培训前后操作情况,发现培训后ESD总操作时间、切开时间明显提高。结论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家猪离体胃动物模型培训的内镜培训具有较高的教学参考价值,能够使各国学员熟悉并初步掌握ESD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方法,帮助各国学员日后在临床开展ESD操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侧卧位I-scope气管插管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能否优化术前麻醉时间。方法2018年3—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拟行ESD的150例早期胃食管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SPSS 20.0随机数字分为3组,每组50例。SL组患者左侧卧位,使用I-scope气管插管;SS组患者平卧位,使用I-scope气管插管;MS组患者平卧位,Macintosh喉镜直接气管插管。主要观察术前非必需麻醉时间(气管插管成功后至内镜手术开始的间隔时间)、气管插管成功的插管次数、相关并发症等并行统计分析。结果SL组的术前非必需麻醉时间为(8.55±2.16)min,SS组为(10.44±2.43)min,MS组为(10.56±3.20)min,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8,P<0.001),SL组明显少于SS组(P<0.001)和MS组(P<0.001),SS组与M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9)。SL组的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6.0%(48/50),SS组为90.0%(45/50),MS组为92.0%(46/50),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1,P=0.627)。患者术后清醒拔除气管导管恢复至返病房期间的咳嗽咳痰、口干、黏膜损伤发生率,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咽痛发生率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5,P=0.028),MS组(38.0%,19/50)高于SL组(18.0%,9/50,P<0.05)和SS组(18.0%,9/50,P<0.05),SL组与S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卧位I-scope气管插管用于ESD能有效优化术前麻醉时间。
简介:摘要为探讨胰管支架对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预防急性胰腺炎(PEP)发生的作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胆总管结石首次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是否留置胰管支架分为胰管支架组(147例)和未留置胰管支架组(192例)。以COTTON标准诊断是否发生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急性胰腺炎,比较两组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χ2)、Fisher精确检验方法比较组见差异。结果显示,胰管支架组有2例发生急性胰腺炎,均在48 h后好转。未留置胰管支架组有22例发生急性胰腺炎,其中20例在48 h好转,另2例为重症胰腺炎,经过30 d治疗后好转出院。胰管支架组(1.4%)和未留置胰管支架组(11.5%)之间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905,P<0.001)。综上,胰管支架可能是预防ERCP术后发生PEP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