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结合压缩感知技术与敏感度编码技术的3D mDixon序列以及3D Vane序列在肝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3.0 T MR对23名健康志愿者(男性13例,女性10例)分别采用自由呼吸3D Vane、屏气3D mDixon sensitivity encoding (SENSE)与3D mDixon Compressed SENSE (CS,压缩感知)序列进行上腹部MR扫描,按照上述技术分为A、B、C组。由2名观测者分别对肝脏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主观评分,并在肝门水平肝脏的肝右叶前、后段和肝左叶内、外段及其相应层面同一相位方向的右侧竖脊肌划定感兴趣区,测量三组图像肝脏及竖脊肌的信号值(signal,SI)、噪声(standard deviation,SD)值,分别计算图像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分别使用Wilcoxon检验以及卡方检验对三组肝脏肝右叶前、后段和肝左叶内、外段SNR、CNR及三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2名观测者对A、B、C三组图像的客观测量数据与图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良好(Kappa和ICC值均大于0.75)。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3±0.56、4.7±0.56、4.7±0.56。B、C组图像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三组肝右叶前、后段和肝左叶内、外段的SNR、CNR分别为8.03±3.08、29.25±7.08、29.25±7.08、8.03±3.08;15.75±5.37、43.89±10.30、40.27±12.49、11.37±5.42;16.95±5.48、46.55±10.47、46.56±10.48、16.95±5.48。B、C组图像肝右叶前、后段的SNR、CNR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图像肝左叶内、外段SNR、CNR也均明显高于A组(P<0.05);B、C组间图像肝右叶前、后段、肝左叶内外段的质量评分及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 Vane的扫描时间为111 s;相对于结合SENSE的3D mDixon序列,结合CS的3D mDixon序列扫描时间缩短约15.3% (15.1 s与13.1 s)。结论相对于自由呼吸3D Vane序列,屏气结合SENSE的3D mDixon序列与结合CS的3D mDixon序列能有效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提高图像质量,并且显著缩短扫描时间。而CS技术可以进一步缩短扫描时间(减少约15.3 %),对于难以坚持屏气15 s以上的患者的肝脏扫描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基于受限回波间距的快速梯度回波类CT成像(FRACTURE)序列与CT图像评估膝关节和踝关节骨质改变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T及MRI FRACTURE序列检查的膝关节或踝关节患者,共17例,其中膝关节14例,踝关节3例。依据关节组成骨数量共纳入80个组成骨,其中股骨及髌骨各14个,胫骨及腓骨各17个,距骨、足舟骨、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各3个。由2名观察者分别通过CT及FRACTURE图像对关节组成骨的骨折、骨质增生、骨质破坏进行评估。采用Kappa检验分析观察者间采用CT和FRACTURE图像对关节组成骨病变评估的一致性。结果观察者1通过CT和FRACTURE图像对骨折、骨质增生、骨质破坏一致性评估的Kappa值(95%CI)分别为0.925(0.823~1.027)、0.905(0.799~1.011)和0.895(0.752~1.038),观察者2分别为0.963(0.892~1.034)、0.933(0.843~1.023)、0.886(0.731~1.041)。观察者1和观察者2通过CT图像对骨折、骨质增生、骨质破坏评估的一致性Kappa值(95%CI)分别为1.000(1.000~1.000)、0.937(0.851~1.023)、0.945(0.839~1.051),通过FRACTURE图像分别为0.962(0.888~1.036)、0.966(0.899~1.033)、0.836(0.656~1.016)。结论对于评价膝关节、踝关节组成骨的骨折、骨质增生、骨质破坏,MRI FRACTURE序列与CT图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APTw)成像联合T2 mapping序列对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术前风险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其中G1级10例,G2级11例,G3级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0 T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APTw、T2 mapping。根据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侵袭程度等因素,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其中高风险组10例,低风险组17例。由2名观察者分别测量病灶APTw序列的APT值,T2 mapping序列的T2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2名观察者对各参数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根据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与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对高、低风险组EC鉴别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APTw联合T2 mapping鉴别高低风险组EC的AUC。采用Delong检验比较AUC间的差异性。结果2名观察者测量两组病灶各参数的一致性均很好(ICC>0.75)。高风险组的APT值(2.825%±0.432%)大于低风险组(2.238%±0.314%),高风险组的T2值[(77.234±7.722) ms]小于低风险组[(85.870±13.016) 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084、2.164,P<0.01、0.040)。APT值、T2值以及两者联合诊断高风险EC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1、70.0%、94.1%,0.674、90.0%、52.9%,0.900、80.0%、88.2%。APTw、T2 mapping与联合的AUC之间比较,P值分别为0.2315、0.2292、0.0279。结论APT值、T2值可有效定量评估EC术前风险,两者联合评估的效能明显提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