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40岁吸烟人群烟草依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广泛开展戒烟干预提供科学数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监测点,以面对面询问调查的方式收集≥40岁居民吸烟和烟草依赖的相关变量。应用复杂抽样加权估计我国≥40岁现在吸烟和现在每日吸烟人群烟草依赖率及其95%CI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现在吸烟者22 380人,现在每日吸烟者19 999人。≥40岁现在吸烟人群的重度烟草依赖率为31.1%(29.3%~32.9%),其中男性为32.0%(30.2%~33.9%),高于女性17.6%(13.4%~21.7%);乡村为32.7%(30.2%~35.2%),高于城镇;40~59岁年龄组重度烟草依赖率较高,为33.3%(31.3%~35.2%)。≥40岁现在每日吸烟人群的重度烟草依赖率为35.0%(33.0%~37.0%),男性为35.8%(33.8%~37.8%),女性为22.0%(16.8%~27.2%)。在现在吸烟人群和每日吸烟人群中,文化程度越低,重度烟草依赖率越高;18岁以前开始吸烟者重度烟草依赖率明显高于18岁及以后开始吸烟者;有慢性呼吸道症状者的重度烟草依赖率明显高于无症状吸烟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非患者的重度烟草依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吸烟者的重度烟草依赖率略低于非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中部和东部地区、40~59岁年龄组、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生产运输和商业服务职业、文化程度低、18岁以前开始吸烟者患重度烟草依赖的风险高。结论我国≥40岁吸烟人群的重度烟草依赖水平较高,戒烟干预服务客观需求巨大,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国戒烟干预工作的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4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戒烟情况,为慢阻肺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中支气管舒张试验后测试FEV1/FVC<70%的调查对象作为慢阻肺患者,其中5 791名通过询问调查发现的现在吸烟和曾经吸烟的患者被纳入分析。应用复杂抽样调整方法,估计慢阻肺患者中的戒烟率、戒烟比、成功戒烟率、曾经或现在每日吸烟者中成功戒烟的比例与现在吸烟者中尝试戒烟的比例。结果我国≥40岁吸烟慢阻肺患者的戒烟率是25.0%,成功戒烟率是19.1%,戒烟比为23.1%,曾经或现在每日吸烟者中成功戒烟的比例为17.6%。戒烟率和戒烟比均为城镇高于乡村(P<0.05),并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P<0.05);知晓吸烟是慢阻肺危险因素的患者,其戒烟率和戒烟比高于不知晓的患者(P<0.05);吸烟量越小,气流受限严重程度越重,戒烟率和戒烟比越高(P<0.05)。结论我国慢阻肺患者的戒烟率和戒烟比较低,应加强慢阻肺患者戒烟的健康教育,促进医务人员在患者诊疗过程中积极开展戒烟劝诫并提供多种戒烟途径,最终提高慢阻肺患者戒烟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4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肺炎疫苗接种状况,为慢阻肺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中支气管舒张试验后测试FEV1/FVC<70%的调查对象作为慢阻肺患者,其中9 067名通过询问调查明确肺炎疫苗接种情况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分析。应用复杂抽样调整方法,估计慢阻肺患者中的肺炎疫苗接种率及其95%CI,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我国≥40岁慢阻肺患者的5年内肺炎疫苗接种率是0.8%(95%CI:0.3%~1.4%)。40~岁组患者的肺炎疫苗接种率是0.3%(95%CI:0.2%~0.5%),≥60岁组患者的接种率为1.2%(95%CI:0.3%~2.1%)(P<0.05);城镇患者的接种率(1.5%)高于乡村患者(0.4%)(P<0.05);慢阻肺患者的气流受限程度越严重,其肺炎疫苗接种率越高(P<0.05);合并其他慢性肺部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接种率为1.7%、2.1%,高于未合并的患者(P<0.05);曾经吸烟的慢阻肺患者肺炎疫苗接种率为1.4%,现在吸烟的患者接种率为0.6%。慢阻肺患者的肺炎疫苗接种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分级、流感疫苗接种史有关。结论我国≥40岁慢阻肺患者的肺炎疫苗接种率非常低,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慢阻肺患者的健康教育与肺炎疫苗接种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4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和吸氧治疗情况,为肺康复治疗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25个监测点抽取≥40岁常住居民,利用电子问卷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收集有关呼吸康复治疗和吸氧治疗的相关变量,通过肺功能检查将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FVC<70%者诊断为慢阻肺患者,共诊断患者9 134例,基于复杂抽样设计估计我国≥40岁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和吸氧治疗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9 118名≥40岁慢阻肺患者纳入分析。慢阻肺患者呼吸康复治疗率为0.8%(95%CI:0.6%~1.0%),吸氧治疗率为2.5%(95%CI:2.0%~2.9%)。症状重/急性加重风险高的慢阻肺患者(慢阻肺综合评估在B、C、D组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率为1.4%(95%CI:0.9%~1.9%),吸氧治疗率为5.4%(95%CI:4.4%~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地区、慢阻肺患病知晓、急性加重史和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影响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率,性别、地区、慢阻肺患病知晓、急性加重史、mMRC评级和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影响患者的吸氧治疗率。结论中国≥40岁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和吸氧治疗水平较低,应探索方便、有效的慢阻肺患者管理和肺康复治疗模式,让更多的患者获得科学的肺康复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4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药物治疗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提高慢阻肺患者诊断治疗水平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阻肺监测。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肺功能检测,将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FVC<70%者诊断为慢阻肺。共9 120名慢阻肺患者纳入分析。基于复杂抽样设计估计慢阻肺患者药物治疗率及其95%CI,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40岁慢阻肺患者的药物治疗率为11.7%(95%CI:10.2%~13.0%),吸入药物治疗率为3.4%(95%CI:2.9%~4.0%),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率为10.4%(95%CI:9.0%~12.0%),调查前知晓自己患有慢阻肺者的药物治疗率最高。≥60岁患者的药物治疗率高于<60岁者。女性药物治疗率、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率均高于男性,有职业有害因素暴露者这2个治疗率高于无暴露者,曾经吸烟者的药物治疗率、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率高于现在吸烟者和从不吸烟者。调查前知晓自己患有慢阻肺者的治疗率均高于不知晓者,有呼吸道症状者的治疗率均高于无症状者。结论中国≥40岁慢阻肺患者药物治疗率,特别是吸入药物治疗率很低,了解自己慢阻肺患病状况、出现呼吸道症状是影响慢阻肺药物治疗的重要因素。应加强慢阻肺早期诊断,提高患者规范化治疗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4-2015年我国≥4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检查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慢阻肺患者规范化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阻肺监测。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法收集调查对象既往肺功能检查状况等信息。通过肺功能检查将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者诊断为慢阻肺患者,共纳入9 130名慢阻肺患者。经复杂抽样加权后,估计≥40岁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检查率及其95%CI,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我国≥40岁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检查率为5.9%(95%CI:4.9%~6.9%),男性为6.1%(95%CI:5.2%~7.1%),女性为5.3%(95%CI:4.0%~6.6%),城镇高于乡村(P<0.001),且随患者文化程度升高而增加(P<0.001)。务农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检查率最低为4.0%(95%CI:3.1%~4.9%)。知晓肺功能检查的患者肺功能检查率为32.3%(95%CI:26.4%~38.1%)。有既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和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肺功能检查率分别为13.7%(95%CI:11.5%~15.9%)和8.8%(95%CI:7.2%~10.4%)。有职业粉尘和/或有害气体暴露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检查率为5.7%(95%CI:4.6%~6.9%)。曾经吸烟的患者肺功能检查率为10.2%(95%CI:8.0%~12.4%),均高于现在吸烟者(4.2%,95%CI:3.3%~5.1%)和从不吸烟者(6.3%,95%CI:5.1%~7.6%)。结论我国≥40岁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检查水平很低,慢阻肺患者规范化诊断、治疗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维生素A、降钙素原(PCT)、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0例为患儿组,其中轻症47例,重症33例,以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5例为对照组。记录维生素A、PCT、RAGE表达情况,应用Pearson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结果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重症者维生素A水平为(0.64±0.23)μmol/L,低于轻症者的(0.87±0.30)μmol/L; PCT、RAGE水平为(12.23±0.45)ng/ml、(281.83±115.80)pg/ml,高于轻症者的(4.64±0.36)ng/ml、(222.78±106.9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患儿组维生素A水平较低,PCT、RAGE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与维生素A呈负相关(P<0.05),与PCT、RAGE呈正相关(P<0.05)。结论维生素A、PCT、RAGE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临床可根据其血清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以及发病年龄与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2010年北京市4所医院北京户籍的乳腺癌患者首诊病例资料。共纳入浸润性、原发性女性乳腺癌患者3 470例,随访截至2018年12月31日,获取全部患者的生存信息。采用寿命表法分析各年龄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年龄组乳腺癌患者发生乳腺癌死亡的风险,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发病年龄与乳腺癌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3 47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2岁,其中45~54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1 289例),占37.15%;<3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少(126例),仅占3.63%。随访期间,死于乳腺癌的患者528例(15.22%),乳腺癌5年净生存率为90.72%(95% CI为89.74%~91.70%);<35岁和≥65岁乳腺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较低,分别为88.68%(95% CI为83.09%~94.27%)和87.05%(95% CI为84.27%~89.82%)。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以乳腺癌发病年龄为45~54岁为参照,<35岁和≥65岁年龄组发生死亡的HR分别为1.72(95% CI为1.06~2.81)和1.89(95% CI为1.43~2.49),且在Luminal A和Luminal B分子分型中,≥65岁患者具有更高的乳腺癌死亡风险(Luminal A型:HR=1.70, 95% CI为1.17~2.46;Luminal B型:HR=3.84, 95% CI为1.74~8.49)。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发病年龄与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关联呈现非线性的J形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00 1)。结论年龄为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年轻和老年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均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以及发病年龄与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2010年北京市4所医院北京户籍的乳腺癌患者首诊病例资料。共纳入浸润性、原发性女性乳腺癌患者3 470例,随访截至2018年12月31日,获取全部患者的生存信息。采用寿命表法分析各年龄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年龄组乳腺癌患者发生乳腺癌死亡的风险,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发病年龄与乳腺癌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3 47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2岁,其中45~54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1 289例),占37.15%;<3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少(126例),仅占3.63%。随访期间,死于乳腺癌的患者528例(15.22%),乳腺癌5年净生存率为90.72%(95% CI为89.74%~91.70%);<35岁和≥65岁乳腺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较低,分别为88.68%(95% CI为83.09%~94.27%)和87.05%(95% CI为84.27%~89.82%)。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以乳腺癌发病年龄为45~54岁为参照,<35岁和≥65岁年龄组发生死亡的HR分别为1.72(95% CI为1.06~2.81)和1.89(95% CI为1.43~2.49),且在Luminal A和Luminal B分子分型中,≥65岁患者具有更高的乳腺癌死亡风险(Luminal A型:HR=1.70, 95% CI为1.17~2.46;Luminal B型:HR=3.84, 95% CI为1.74~8.49)。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发病年龄与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关联呈现非线性的J形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00 1)。结论年龄为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年轻和老年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均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机体功能障碍与锥体束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内的常规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及ADC图,从中筛选出病变累及单侧基底节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例,分别测量病灶区与大脑对侧相应部位的FA值、ADC值、纤维束数量,并计算出纤维束数量健侧与患侧差值,使用mimics软件对病灶体积进行测量,同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临床医学肌力分级对机体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价。使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健、患侧纤维束数量、FA值、ADC值的差异;统计出数量差值与病灶体积、NIHSS评分、肌力评分的相关性;统计16例患者出现的所有神经系统阳性表现。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和3D slicer软件在病变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对比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健、患侧锥体束数量、FA和ADC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为0.001、0.005、0.001)。纤维束数量差值和病灶体积、肌力分级有显著相关关系(r=0.632,P=0.009;r=-0.554,P=0.026);病灶体积和NIHSS评分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差异及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89,P=0.000)。健、患侧纤维束数量差值和NIHSS评分无相关性(P=0.061),FA值减少程度和ADC减少程度无相关性(P=0.890)。患侧纤维束走形异于健侧,部分患侧纤维束受压、变形、移位、断裂,部分健侧纤维束向患侧延伸。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体功能障碍与锥体束损伤程度有相关性,病灶体积越大,锥体束损伤程度越严重,脑组织损伤程度越重,机体功能障碍程度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