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系表达基因3(MEG3)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膀胱癌T24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空质粒pcDNA3.1)、实验组(转染pcDNA3.1-MEG3)和空白组(生理盐水)。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Hoechst33528核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转染后细胞中p53、鼠双微体基因(MDM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MEG3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53、MDM2、bcl-2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MEG3靶基因p53的转录活性。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培养24、48、72 h时,实验组细胞的吸光度(A)值为0.26±0.02、0.60±0.03、0.88±0.02;空白组的细胞A值为0.49±0.07、0.81±0.04、1.71±0.07;对照组的细胞A值为0.35±0.02、0.71±0.05、1.30±0.09;实验组A值均明显低于空白组及对照组(F=6.431、6.470、36.340,P<0.05)。Hoechst33528核染色实验显示,实验组出现明显的凋亡细胞,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6.72±4.07)%,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F=26.100,P<0.05)。转染48 h后,实验组p53、MEG3的mRNA相对表达为7.24±0.90、30.72±2.15,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F=51.020、188.900,P<0.05),而实验组MDM2、bcl-2的mRNA相对表达为0.15±0.04、0.45±0.04,均明显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F=12.660、19.270,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48 h后实验组p53的蛋白相对表达为0.80±0.02,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F=555.400,P<0.05),实验组MDM2及bcl-2的蛋白相对表达为0.05±0.01、0.06±0.01,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F=41.730、2.098,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结果显示,共转染p53启动子和MEG3过表达质粒组比p53启动子和空质粒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增强,前者为后者的139.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80,P<0.05)。结论MEG3过表达可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53启动子的转录并调节p53、MDM2及bcl-2的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诊断中彩超和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甲状腺癌患者100例(乳头状癌除外),均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疗,分别以CT与彩超对回声/密度不均匀,轮廓不清晰、微钙化检出率进行分析,并对联合应用两者、单一检测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不同检查方法轮廓不清晰、回声/密度不均匀、微钙化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超声病灶血流学异常情况检查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不同方法病灶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联合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超声诊断(P<0.05)。术后检查100例患者中64例淋巴结转移.超声、CT检查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联合应用两种方法检测淋巴结节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超声检查(P<0.05)。结论:单纯应用CT、超声诊断甲状腺癌具有相近的效果,但联合应用两者效果更佳明显,可以显著提升甲状腺癌检出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六字诀"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性言语障碍患者呼吸控制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7例脑卒中后运动性言语障碍伴呼吸控制异常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呼吸训练及常规构音训练(包括构音器官训练、语音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构音训练基础上辅以"六字诀"训练,"六字诀"发音顺序为嘘、呵、呼、呬、吹、嘻,采用鼻吸口呼方式进行训练。于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以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综合评价(FDA)结果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最长声时(MPT)、最大数数能力(MCA)、响度等级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改良FDA评分、MPT、MCA及响度等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改良FDA改善值[3.99(3.49-4.48)分]、MPT改善值[3.38(2.86-3.90)s]及MCA改善值[3.01(2.43-3.59)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响度指标改善幅度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字诀"训练联合常规构音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运动性言语障碍患者呼吸功能及综合言语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2014年间的20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健康调查量表等工具对本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本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37.51±6.14)分,抑郁量表评分(37.46±6.38)分,而干预后分别为(31.79±5.33)分、(31.64±5.65)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调查量表6个维度评分干预前后也存在明显变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能明显减轻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定制化矫形鞋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步态异常患者分为踝足矫形器组(AFO组)和矫形鞋垫组(简称鞋垫组),每组30例。AFO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AFO适配训练,鞋垫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定制化矫形鞋垫适配训练,2组患者均干预4周。于适配前、适配后8 h及适配后4周时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评估项目包括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S)、足底压力平衡指数、左右步长差值、步宽(足印法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下肢Fugl-Meyer评分(FMA-LE)、6分钟步行测试(6MWT)、躯干姿势控制量表(TIS)、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量表(BI)等。结果适配后8 h鞋垫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AFO组有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配后4周时,鞋垫组TGS、平衡指数(赤足和穿鞋+辅具时)、左右步长差值、BBS及BI评分均明显优于AFO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衡指数(仅穿鞋、无辅具)、步宽、FMA-LE、TIS、TUGT及6MWT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踝足矫形器比较,定制化矫形鞋垫能更有效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足踝生物力学异常,提高其平衡功能,有助于患者步态表现恢复正常。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10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表现,统计分析急性输血反应患者的输血效果。结果:100例血液制品中,急性输血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10.00%,其中单独采集血小板4例,悬浮红细胞3例,血浆2例,冷沉淀1例,分别占40.00%、3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7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例,低血压反应1例,分别占7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至38.1℃至39℃,皮肤瘙痒伴分散性荨麻疹,并伴有寒战、发冷等症状,收缩压下降。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接近完成时和输血开始后1小时。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预防性药物较少;低血压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没有伴随症状。该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完成后1小时内,不进行治疗或预防。有和无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有或无病史的患者Hb升高和CC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体温升至38.1℃~39.0℃、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没有影响输血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10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表现,统计分析急性输血反应患者的输血效果。结果:100例血液制品中,急性输血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10.00%,其中单独采集血小板4例,悬浮红细胞3例,血浆2例,冷沉淀1例,分别占40.00%、3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7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例,低血压反应1例,分别占7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至38.1℃至39℃,皮肤瘙痒伴分散性荨麻疹,并伴有寒战、发冷等症状,收缩压下降。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接近完成时和输血开始后1小时。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预防性药物较少;低血压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没有伴随症状。该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完成后1小时内,不进行治疗或预防。有和无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有或无病史的患者Hb升高和CC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体温升至38.1℃~39.0℃、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没有影响输血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七氟烷麻醉6 h对新生期大鼠脑电监测的癫痫波及远期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健康新生4~6 d SD大鼠141只(雄性66只,雌性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大组(每组雄性22只,雌性25只)。对照组:正常笼内喂养,不接受麻醉;七氟烷组:仅接受2.1%七氟烷麻醉6 h; NKCC1阻断剂组:2.1%七氟烷麻醉前30 min接受腹腔注射1.82 mg/kg布美他尼。其中对照组在七氟烷组与NKCC1阻断剂组动物接受药物干预的同一时间接受同等剂量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皮下注射,以排除溶媒引起的影响。麻醉完成后进行苏醒,观察30 min后继续笼内正常母乳喂养。其中一部分新生大鼠养至9~11 d接受皮层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其余大鼠养至60 d、70 d时分别进行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和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实验。结果EEG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的次数增多[(0.429±0.787)次,( 1.571±0.787)次;t=2.753,P<0.01],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增多[(1.575±2.349)s,( 6.392±3.374)s;t=3.880,P<0.01],总时长明显升高[(1.800±3.617)s,(10.957±6.028)s;t=3.92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的次数减少,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减少,总时长明显缩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86±0.756)次,( 0.925±1.733)s,( 1.043±2.759)s;t=3.097,4.404,4.254,均P<0.01]。三组雌性大鼠之间比较,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雌雄大鼠间比较:七氟烷组雌性大鼠与雄性大鼠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的平均时长减少[(6.392±3.374)s,(2.515±2.992)s;t=3.044,P<0.01],总时长缩短[(10.957±6.028)s,(3.270±5.883)s;t=2.62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为学结果中,雄性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大鼠:各组变化趋势与雄性大鼠相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雄之间比较:与雄性大鼠七氟烷组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较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麻醉6 h可以明显增加雄性新生大鼠EEG中癫痫波的产生,引发成年后雄性大鼠行为学异常,其机制可能与NKCC1相关;雄性大鼠脑神经发育更容易受到七氟烷麻醉的负面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静脉应用艾司氯胺酮对虚弱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镇痛效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全身麻醉下THA的虚弱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K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5例。K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予以艾司氯胺酮静脉泵注(15 µg·kg-1·min-1)至手术结束前10 min, C组予以生理盐水相同速度静脉泵注,其余麻醉方法与K组相同。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言语对答时间,术后2、6、12 h和24 h的静息VAS疼痛评分;于术前和术后1 h留取静脉血测定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TNF-α和IL-6的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7天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K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言语对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术后2、6 h和12 h时静息VAS疼痛评分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时静息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h的CRP、TNF-α和IL-6水平较术前增高(P<0.05),K组术后1 h的CRP、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C组(P<0.05)。K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K组术后第7天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C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C组(P<0.05)。K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术中静脉应用艾司氯胺酮能够减轻虚弱患者THA术后疼痛,同时可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术中手术室护理配合的效果。方法:在本院2022年4月-2023年4月期间,选取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接受手术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以及干预前后的疼痛评分(VAS)。结果:观察组遵医行为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的护理中,使用手术护理配合可明显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减轻疼痛程度,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采用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和心理状态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就诊的60例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入组时间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0例/组,对照组提供传统护理,观察组提供阶段性护理干预,将两组护理成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ESCA自护能力评分更高,包含自我概念(23.25±2.63)分、自我责任(45.63±3.52)分、自我护理技能(32.45±3.65)分、健康知识水平(23.65±4.28)分和总分(124.56±12.52)分,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SAS评分(34.56±4.17)分、SDS评分(32.56±5.84)分更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采用阶段性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患者自护能力,还可以改善心理状态,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美他尼对多次七氟烷麻醉后新生大鼠NKCC1、KCC2 mRNA表达变化及成年后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81只新生5 d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n=27)。对照组(C组):正常笼内喂养,不接受麻醉;多次七氟烷麻醉组(MS组):出生后第5天,第7天,第9天分别接受每天七氟烷麻醉2 h;布美他尼+七氟烷组(B组):每次麻醉前30 min接受腹腔注射1.82 mg/kg布美他尼。其中,C组和MS组动物在麻醉前30 min接受皮下注射同等剂量的二甲基亚砜皮下注射,以排除溶媒引起的影响。麻醉苏醒观察30 min后,继续笼内正常母乳喂养。第9天麻醉结束即刻每组取6只动物,动脉血气针左心室穿刺取血进行血气分析;麻醉苏醒后30 min,每组取6只动物断头处死后留取脑组织下丘脑部分,利用RT-PCR技术检测IL-6 mRNA、NKCC1 mRNA和KCC2 mRNA的表达。每组其余15只大鼠继续笼内饲养至60 d进行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检测。结果与C组比较,MS组下丘脑IL-6 mRNA和NKCC1 mRNA表达上调[IL-6:(1.000±0.207),(1.782±0.231);t=6.899,P<0.01;NKCC1:(1.000±0.255),(1.639±0.290);t=3.518,P<0.01]、KCC2 mRNA表达下调[(1.000±0.140),(0.733±0.115);t=3.017,P<0.001]、NKCC1/KCC2 mRNA比值增高[(1.000±0.276),(2.054±0.521);t=5.07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MS组比较,B组下丘脑IL-6 mRNA和NKCC1mRNA表达下调[IL-6:(1.147±0.140);t=5.635,P<0.01;NKCC1:(1.038±0.385);t=3.310,P=0.01]、KCC2 mRNA表达上调[(0.988±0.194);t=2.880,P<0.05]、NKCC1/KCC2 mRNA比值降低[(1.027±0.200); t=4.95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M行为学实验显示,与C组比较,MS组大鼠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缩短[(18.4±10.1)s,(4.3±3.1)s;P<0.01];与MS组比较,B组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延长[(16.6±7.6)s,P<0.05]。结论布美他尼可以减轻多次七氟烷麻醉后新生大鼠NKCC1表达上调、KCC2表达下调及成年后的焦虑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重症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实践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起止时间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研究对象为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60例,展开双盲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实验组(30例),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循证护理,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较对照组而言,实验组患者接受通气的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均更短,同时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也更低,提示循证护理效果更佳。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在接受手术后,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提高预后,值得积极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系统化干预护理用于血液内科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价值。方法:2018年1月-2021年7月本院血液内科接诊PICC带管出院病患50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系统化干预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并发症等指标。结果:针对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4.0%,比对照组24.0%低,P<0.05。针对ESCA评分,研究组干预后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于血液内科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下丘脑芳香化酶在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新生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5日龄,体重10~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福美司坦+七氟烷组(F组)。监测新生大鼠皮层脑电图(EEG),30 min后F组皮下注射福美司坦2 mg/kg,C组和S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皮下给药后30 min时S组和F组吸入6%七氟烷麻醉诱导3 min,随后调整为2.1%麻醉维持57 min。记录七氟烷麻醉期间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单次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EEG记录结束后剖腹,左心室穿刺取血行血气分析及ELISA法检测皮质酮水平;取脑组织,冰块上迅速分离下丘脑,采用PCR法检测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Na+-K+-2Cl-共同转运体1(NKCC1) mRNA和Na+-K+共同转运体2(KCC2) mRNA的表达。结果C组未见癫痫波。与C组比较,S组和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增加,血清皮质酮浓度升高,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上调,NKCC1/KCC2 mRNA比值升高(P<0.05);与S组比较,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血清皮质酮浓度降低,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下调,NKCC1/KCC2 mRNA比值下降(P<0.05)。结论下丘脑芳香化酶表达上调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发生的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23b对人肝癌细胞恶性表型及其对仑伐替尼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和QGY-7703细胞分别转染miR-23b mimic及其对照,CCK-8与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情况,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血管生成拟态情况。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CCK-8结果显示,转染120 h后miR-23b mimic组的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其A值分别为0.325±0.011和0.537±0.0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430±0.017和0.752±0.051(P值均< 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miR-23b mimic组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的细胞迁移数为(517.220±32.873)个和(242.327±20.793)个,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4.130±15.142)个和(424.432±27.212)个(P值均< 0.01);同时miR-23b mimic组的细胞侵袭数为(55.671±7.514)个和(64.670±6.011)个,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4.320±11.782)个和(156.204±12.501)个(P值均< 0.01)。管腔形成实验显示,miR-23b mimic组肝癌细胞QGY-7703和SMMC-7721的成管分支数为(489.824±42.035)个和(435.201±44.143)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8.620±31.618)个和(785.430±38.723)个(P值均< 0.01)。并且,EdU结果显示miR-23b与仑伐替尼联合用药后,miR-23b mimic组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的EdU染色阳性率为32.905%±1.342%和24.811%±0.8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623%±2.441%和38.702%±1.312%(P值均< 0.05)。结论miR-23b可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拟态形成,并增强人肝癌细胞对仑伐替尼的药物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