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早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间我院收入的64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参照组(32例)与研究组(32例),参照组患者采用血管栓塞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经过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参照组,但住院时间较长,且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患者采取动脉瘤夹闭术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但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在选取术式时,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术者经验进行选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中应用显微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将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的50例患者归为低分级动脉瘤组,将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的26例患者归为高分级动脉瘤组,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OS)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在之后的6个月随访中有2例复发病例与1例行二期栓塞治疗术;同时低分级动脉瘤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显著高于高分级动脉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的颅内高压状况,Hunt-Hess高分级动脉瘤患者的预后不太理想,应对其临床治疗方法作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观察OCT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观察组术中OCT指导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仅于CAG指导下实施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包括观察组支架再狭窄率、手术时间及术后半年心绞痛发生率等指标是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中年女性的声门喉神经鞘瘤。患者女,56岁,因声嘶1年就诊。术前行喉镜检查提示左侧声带下缘可见光滑膨隆。全身麻醉下行支撑喉镜下喉肿物切除术,大体检查示,肿瘤大小0.9 cm×0.7 cm×0.5 cm,无被摸,光滑完整。术后病理为神经鞘瘤。术后2 d出院,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声嘶较前明显好转,至今未见肿物复发,预后良好。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心脏彩色多普勒联合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本院收治的冠心病病人54例,对全部病人实施心脏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诊断,分析诊断价值。结果: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一心脏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P<0.05,其中联合诊断灵敏度为:0.980、特异度为:0.800、准确度为:0.963、误诊率为:0.200、漏诊率为:0.020、阳性预测值为:0.980、阴性预测值为:0.800、假阳性率为:0.020、假阴性率为:0.020、正确指数为:0.780。结论:运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效能高,值得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23.05至2024.05。纳入的研究对象为4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另开展CTA检查,分析患者病变分期诊断的诊断结果。结果:40例患者中,所有病例均为单侧肢体受损,累计涉及40条患肢,计223段。经采用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诊断,结果显示:0级诊断符合率为95.38%、1级为86.49%、2级为87.88%、3级为92.68%、4级为100.00%,总符合率达到93.27%(208/223)。结论:CTA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分期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可为后续疾病治疗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资料。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支持体系下的心脏运动康复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按PCI术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有效病例对照组43例,试验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脏运动康复干预,试验组给予家庭支持体系下的心脏运动康复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Herth希望量表(HHI)评分、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结果干预随访6个月后,获取研究对象有效资料82例,其中对照组43例,试验组39例。干预后2组PSSS评分均有提高,且试验组PSSS评分(70.5 ± 5.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 ± 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481~16.932,P<0.01)。干预后2组HAMA、HAMD评分均降低(t值为5.298~22.114,P<0.01),且试验组得分(6.5 ± 1.3)分和(10.1 ± 1.8)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8 ± 1.2)分和(16.5 ± 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745、13.806,P<0.01)。干预后2组HHI各维度及总评分均升高(t值为5.639~15.300,P<0.05),且试验组评分分别为(10.5 ± 1.4)、(10.2 ± 1.5)、(9.9 ± 1.4)、(30.6 ± 3.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 ± 1.2)、(8.3 ± 1.1)、(8.6 ± 1.1)、(25.5 ± 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778~-8.539,P<0.01)。干预后试验组MACE总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591,P<0.05)。干预后2组WHOQOL-BREF评分均有提高,且试验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95~5.479,P<0.05或0.01)。结论家庭支持体系下的心脏运动康复干预,能够有效舒缓PCI术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有效提升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和希望水平,有效减少MACE发生率,有效提高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线粒体自噬是一种自噬的形式,是目前已知的选择性清除线粒体的途径。近年来,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 19kDa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因其在线粒体自噬中的潜在作用而备受关注。尽管对BNIP3在线粒体自噬中的调控机制认识不断增加,但在肌源性挛缩的发生过程中,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其机制仍知之甚少。在肌源性挛缩发生过程中,典型的病理特征表现为骨骼肌萎缩和纤维化。因此,本文对BNIP3及其在线粒体自噬中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对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影响骨骼肌萎缩和纤维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肌源性挛缩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