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青光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40例急性青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经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结论精心的护理是急性青光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必须全面做好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体会
  • 作者: 王华 刘祖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25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心 眼科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410008 长沙,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眼科 厦门眼科中心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 福建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361102
  • 简介:摘要亚洲干协会(ADES)是亚洲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干研究学术组织。在国际泪液与表协会(TFOS)2007年发布的DEWSⅠ、2017年发布的DEWSⅡ等干诊疗指南文件的基础上,ADES进一步结合亚洲干人群的特点对干的定义、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法进行了7年的系统研究,于2020年形成了新的亚洲干分类共识。亚洲干共识的发布有助于眼科医生和患者对干发病机制的理解,使得干的诊断、分类和治疗的可操作性更具体、可行,促进了干精确性治疗研究的进展。2017年ADES在The Ocular Surface发布的《关于干定义和诊断的新观点:ADES的共识报告》及2020年在Eye and Contact Lens发表的《关于干分类的新观点:ADES的建议》是亚洲地区干诊疗的指导性文件,本文对这2个文件中关于亚洲干的新定义、诊断、分类及治疗共识进行详细解读,为广大眼科医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和知识提供帮助。

  • 标签: 干眼 共识 定义 诊断 分类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中应用显微开颅夹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将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的50例患者归为低分级动脉瘤组,将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的26例患者归为高分级动脉瘤组,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显微开颅夹术进行治疗,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OS)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在之后的6个月随访中有2例复发病例与1例行二期栓塞治疗术;同时低分级动脉瘤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显著高于高分级动脉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显微开颅夹术进行治疗,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的颅内高压状况,Hunt-Hess高分级动脉瘤患者的预后不太理想,应对其临床治疗方法作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显微开颅夹闭术 颅内破裂动脉瘤 Hunt-Hess分级 预后
  • 简介:摘要我国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曾于2013年制定《干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但随着近年来对干研究的逐步深入、认识的不断加深及诊疗设备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干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原共识已无法满足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亟需进一步完善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的干诊疗流程,制定新的相关专家共识或操作指南,同时加强干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推动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为广大干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干诊疗建议专家组于2019年1月12日在广州召开讨论会,对目前我国干领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围绕干定义的新认识、功能异常性干新概念、干诊断与分类的建议、干的精细化和规范化治疗以及干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推荐意见。

  • 标签: 干眼/诊断 干眼/治疗 干眼分类 诊疗规范 精准医疗 推荐意见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早期颅内动脉瘤夹术与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间我院收入的64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参照组(32例)与研究组(32例),参照组患者采用血管栓塞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动脉瘤夹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经过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参照组,但住院时间较长,且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患者采取动脉瘤夹术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但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在选取术式时,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术者经验进行选取。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动脉瘤夹闭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AKI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21年1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失代偿期肝硬化AKI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国际腹水俱乐部指南推荐的肝硬化AKI管理流程进行治疗和干预,根据住院期间的AKI转归情况,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两独立样本或近似t检验、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26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AKI患者,进展组50例,非进展组21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基线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白细胞计数、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感染患者比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比例、患者初次AKI分期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49、-3.53,t=-3.06、3.40、-3.55、-8.19, χ2=14.64、8.40、103.98,均P<0.05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初次AKI分期[2期的比值比(odds ratio,OR)=33.17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294~97.458,P<0.001;3期的OR=114.139,95%CI 25.321~514.515,P<0.001]、上消化道出血(OR=3.850,95%CI 1.238~11.971,P=0.020)和总胆红素(OR=1.009,95%CI1.005~1.012,P<0.001)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AKI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AKI患者初次AKI分期为2或3期、高基线总胆红素值或存在消化道出血时AKI进展风险大,临床实践中应加强评估,早期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 标签: 肝硬化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护理。方法对患有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进行护理工作。结论及时治疗、合理用药及做好各项护理,可以有效控制复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亚急性甲状腺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发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新发急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性慢性心衰(ADCH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心衰在北京医院住院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根据心衰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新发急性心衰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和ADCHF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收集临床资料,记录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组间生存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心衰患者562例,其中新发急性心衰组292例(52.0%),ADCHF组270例(48.0%)。新发急性心衰组中合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较高,舒张压较高、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χ2=12.999、15.018,t=-2.088,Z=-2.727;均P<0.05)。ADCHF组患者中NYHA分级Ⅲ~Ⅳ级的患者比例较高,合并心房颤动比例较高,左心室、左心房内径较大,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例较高(χ2=16.565、15.688,t=2.714、5.029,χ2=15.274;均P<0.05)。随访28(14,60)个月,发生全因死亡205例(36.5%),心血管死亡132例(23.5%)。新发急性心衰组全因死亡率[33.2%(97/292)比40.0%(108/270),log-rank P=0.010]和心血管死亡率[18.8%(55/292)比28.5%(77/270),log-rank P=0.001]均低于ADCHF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较慢的静息心率、左心房扩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DCHF患者有所不同。结论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中冠心病比例较高,不良预后与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需早期识别基础病,积极规范化治疗,避免心功能恶化和再入院。

  • 标签: 心力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新发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发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新发急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性慢性心衰(ADCH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心衰在北京医院住院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根据心衰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新发急性心衰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和ADCHF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收集临床资料,记录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组间生存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心衰患者562例,其中新发急性心衰组292例(52.0%),ADCHF组270例(48.0%)。新发急性心衰组中合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较高,舒张压较高、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χ2=12.999、15.018,t=-2.088,Z=-2.727;均P<0.05)。ADCHF组患者中NYHA分级Ⅲ~Ⅳ级的患者比例较高,合并心房颤动比例较高,左心室、左心房内径较大,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例较高(χ2=16.565、15.688,t=2.714、5.029,χ2=15.274;均P<0.05)。随访28(14,60)个月,发生全因死亡205例(36.5%),心血管死亡132例(23.5%)。新发急性心衰组全因死亡率[33.2%(97/292)比40.0%(108/270),log-rank P=0.010]和心血管死亡率[18.8%(55/292)比28.5%(77/270),log-rank P=0.001]均低于ADCHF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较慢的静息心率、左心房扩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DCHF患者有所不同。结论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中冠心病比例较高,不良预后与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需早期识别基础病,积极规范化治疗,避免心功能恶化和再入院。

  • 标签: 心力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新发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大部分是见于病毒感染,在临床统计上大概有70%都是由病毒感染。且病毒包括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以及柯萨奇病毒等。在针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要采取更切实可行的临床检验诊断路径,这样才能提升检验的精准度。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临床检验诊断路径等相关内容。

  • 标签: 急性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 临床检验 诊断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喉气管食管裂(laryngotracheoesophageal cleft,LTE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确诊Ⅱ~ⅣLTEC的8例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8例患儿中,男7例,女1例,诊断时年龄5 d~12个月,中位年龄为3.75个月。根据2006年Sandu提出的改良Benjamin-Inglis 分:Ⅱ3例,Ⅲa3例,Ⅲb1例,Ⅳa1例。所有患儿常规随访。结果6例患儿因反复支气管肺炎和喂养时呛咳症状就诊,首诊科室为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等,6例伴其他畸形。8例患儿的治疗:内镜下喉气管食管裂修复术6例(3例Ⅱ,3例Ⅲa),1例(Ⅲb)经颈部正中入路LTEC修复术,1例(Ⅳa)新生儿合并VACTERL[V:脊柱(vertebral),A:肛门(anal),C:心脏(cardiac),TE:气管和食管(tracheoesophaqeal),R:肾脏(renal),L:肢体(limb)]联合畸形行胸腔镜联合支撑喉镜下喉内镜修复手术。8例患儿中有7例行气管切开,2例行胃造瘘术。所有患儿均成功完成修补手术,随访时间为5个月至3年,其中4例存活(3例Ⅱ患儿痊愈,1例Ⅲa患儿术后5个月喂养有呛咳),4例(2例Ⅲa、1例Ⅲb、1例Ⅳa)因严重反流、气管软化、呼吸衰竭死亡。结论先天性LTEC的临床表现特异性差、确诊困难,需要通过内镜确诊分。患儿确诊后需要行喉气管食管裂修复手术,但重型(Ⅲ和Ⅳ)患儿预后较差,围手术期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

  • 标签: 儿童 喉气管食管裂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联合直接后方入路(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治疗PipkinⅣ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DAA联合DPA入路治疗18例PipkinⅣ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43.2岁;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13例股骨头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下方,5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上方;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后壁骨折1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断伴后壁骨折2例。采用DAA入路处理股骨头骨折,采用DPA入路处理髋臼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情况;按照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复位质量;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75~205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240~600 ml,平均371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3例患者伤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均于术后6~12周恢复。股骨头骨折均获得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示髋臼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2例,总体满意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DAA联合DPA入路治疗PipkinⅣ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中能直视下复位、固定股骨头及髋臼后部骨折,可有效保护旋股内侧动脉、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重要结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头 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我急救中心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救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8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故性总结和分析,分别对院前急救反应时间6—15分钟、大于15分钟两组患者入院48小时内早期预后状况进行对比,采用X2检验两组间存在的差异,以P<0.05表示两组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院前急救反应时间6—15分钟组发生心力衰竭6例、心律失常5例、死亡2例、好转2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5.1%,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大于15分钟组发生心力衰竭12例、心律失常15例、死亡6例、好转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3.3%。对比两组不同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常见的急、危重病症,及时的早期干预是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键,实施区域化协同急救网络体系能够有效缩短ACS全程救治时间,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可有效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早期预后。急救半径和急救反应时间是评价院前急救质量的两大指标,应均衡规划建设急救站、点,尽可能合理划分急救范围,规范的调度和合理的派车系统,高效的应急反应保障制度,区域化协同急救网络体系可以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 急性冠脉综合征 早期预后 区域化协同急救网络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血N末端B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衰弱状况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非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射血分数>50%老年患者604例,年龄(74.9±6.5)岁,采用Fried表型进行衰弱评估,将患者分为无衰弱组130例(21.5%)、衰弱前期组327例(54.1%)和衰弱组147例(24.3%),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测定血NT-proBNP水平,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NT-proBNP水平与衰弱的关系及对衰弱的诊断价值。结果随衰弱程度加重,NT-proBNP水平升高(P<0.01)。衰弱组患者NT-proBNP水平高于衰弱前期组[235.7(104.1,650.3)ng/L比123.2(67.7,281.7)ng/L,P<0.01],衰弱前期组患者高于非衰弱组[123.2(67.7,281.7)ng/L比88.2(49.9,203.1)ng/L,P<0.01]。随衰弱程度加重,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水平与衰弱独立相关(P<0.01)。NT-proBNP对衰弱有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688(P<0.01)。结论老年住院衰弱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是衰弱的独立相关因素,在衰弱患者中测定NT-proBNP水平,有助于临床医生关注患者的心功能,并及早给予干预。

  • 标签: 衰弱 利钠肽,脑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腺样体肥大并中医证候辨证为肺脾气虚证的患儿开展治疗时,选择补肺健脾散结法进行治疗之后的效果情况加以观察和对比,评价临床应用的价值和效果情况。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的肺脾气虚腺样体肥大小儿群体中,抽取60例加以对比对照,随机进行分组,设定观察、对照两组。人数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仅有治疗方法和措施方面的差异之处,其中对照组使用西医内服外喷等相关治疗,观察组则在这基础上,使用补肺健脾散结中药治疗。对两组分别加以干预和治疗之后的中医证侯积分、电子鼻咽镜积分和治疗后复发率情况加以观察和对比,分析相关方法临床干预应用之后的效果及价值等方面情况。结果 分别进行治疗之后的效果对比发现了一个明显的成效差异之处,体现在于观察组中医证侯积分、电子鼻咽镜积分显著降低(P<0.05),而且相比之下,治疗后的复发率明显减少(P<0.05),呈现出了明显的干预成效及效果方面的差异之处。结论 目前临床中医辨证为肺脾气虚证的腺样体肥大患儿开展疾病干预与治疗的过程中,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选择补肺健脾散结法加以干预和治疗之后,普遍的患儿健康情况发生了显著地转归,有助于促进患儿健康情况的优化和改善,提升临床干预的有效性。

  • 标签: 肺脾气虚型 临床治疗 补肺健脾法 治疗效果 观察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DenisⅠ、Ⅱ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治疗37例陈旧性骶骨骨折伴骶丛损伤(GibbonsⅢ级)患者资料,根据是否采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直视下复位固定分为使用组和未使用组。使用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8±6.4)岁(范围13~56岁);骶骨骨折Denis分6例、Ⅱ12例。未使用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42±10.7)岁(范围19~59岁);DenisⅠ5例、Ⅱ14例。术前3D打印1∶1完整骨盆模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Matta评分、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jeed功能评分及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使用组、未使用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1.0±16.2)min、(182.6±1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P<0.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6±382)ml、(963±34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03)。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价优良率,使用组为94%(17/18),未使用组为68%(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术后1年,使用组、未使用组Majeed评分分别为(88.72±7.03)分和(72.00±9.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P<0.001);VAS评分分别为(0.83±0.71)分和(1.00±0.8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512);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使用组Ⅰ、Ⅱ、Ⅲ级分别有15、1、2例,未使用组Ⅰ、Ⅱ、Ⅲ级分别有11、3、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4,P=0.401)。使用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钢板部分螺钉断裂,未予特殊处理。未使用组术后1例出现髂内静脉破裂,予明胶海绵等填塞止血,术后留置引流管观察未见明显出血;4例出现双下肢不等长,有跛行,未予特殊治疗。使用组和未使用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1/18)和26%(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采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DenisⅠ、Ⅱ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能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 腰骶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