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调控调节T细胞(Treg)/辅助T细胞17(Th17)平衡的影响。方法BMSCs与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按加入的免疫抑制剂种类设为他克莫司组与雷帕霉素组,每组中按药物浓度不同分别设立高浓度组、低浓度组,并设空白对照组,检测Treg细胞、Th17细胞比例。正态分布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在他克莫司作用下,Treg细胞在高浓度组、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的中位比例分别为1.83%(1.36%,2.50%)、2.98%(2.36%,3.18%)和10.45%(6.48%,10.7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9,P<0.05)。Th17细胞在3组中的中位比例分别为1.30%(0.76%,1.56%)、1.06%(0.69%,1.16%)和0.80%(0.79%,0.89%),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0,P>0.05)。Treg细胞在雷帕霉素高浓度组、低浓度组与对照组中的比例分别为(4.29±0.77)%、(3.98±0.64)%和(2.68±0.4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40,P<0.05)。在高浓度与低浓度雷帕霉素组中,Th17细胞的中位比例分别为0.62%(0.57%,0.72%)、0.51%(0.32%,0.76%),均低于对照组的0.80%(0.79%,0.89%)(H=-5.250,P<0.05;H=-6.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BMSCs作用下,两种免疫抑制剂对Treg细胞与Th17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比较于他克莫司,雷帕霉素对Treg/Th17细胞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17 免疫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肝移植术后停用免疫抑制的可行,探究影响患儿免疫耐受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手术且术后进行免疫抑制剂撤除的14例患儿资料。其中,男8例,女6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0.32±4.65) kg/m2;受者移植时患儿年龄范围为0.58~0.71岁,中位年龄为0.58岁;纳入研究时患儿年龄范围为2.65~4.52岁,中位年龄为3.75岁;移植术后至纳入研究时间间隔为(3.08± 1.10)年。供者中,男6例,女8例,供者年龄为(22.84±13.93)岁。14例患儿的移植病因均为胆道闭锁,10例为活体肝移植,4例为尸体肝移植。参与撤除免疫抑制剂临床研究的患儿中,4例为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 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而撤除免疫抑制剂。所有患儿移植术后进行免疫治疗,>6岁的患儿采用激素+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 )+吗替麦考酚酯三联用药方案,≤6岁的患儿采用激素+FK506二联用药方案。14例患儿中,10例按撤除方案撤除免疫抑制剂,4例PTLD患儿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症状单独进行免疫抑制减停治疗。所有患儿定期检测肝功能,并于纳入研究时、纳入研究1年和2年时进行程序肝活检,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并通过Banff标准和Ishak评分系统评估患儿肝脏急性排斥反应和纤维化程度。结果14例患儿中5例成功停用免疫抑制剂,实现免疫耐受;9例患儿免疫不耐受,其中3例在随访过程中肝功能正常,程序活检时肝脏病理结果考虑为排斥反应;其余6例在随访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此6例患儿恢复免疫抑制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免疫不耐受的患儿相比,免疫耐受的患儿在移植时年龄较小,移植时的中位年龄为0.58岁,范围为0.50~0.58岁,免疫不耐受的患儿移植时的中位年龄为0.67岁,范围为0.58~2.0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Z=-2.51);免疫耐受的患儿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水平较免疫不耐受患儿低,免疫耐受患儿移植时的DBIL中位值为2.47 μmol/L,范围为2.23~2.53 μmol/L,免疫不耐受患儿移植时的DBIL中位值为2.63 μmol/L,范围为2.52~2.99 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Z=-2.87 )。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出现免疫耐受的比例较高,患儿年龄、DBIL水平影响患儿免疫耐受。

  • 标签: 肝移植 免疫抑制剂 免疫耐受 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大豆分离蛋白及混合蛋白质粉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昆明种小鼠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0只,即空白对照组、大豆分离蛋白低、高剂量组(0.24、0.48g/kg)、混合蛋白质粉低、高剂量组(0.05、0.15g/kg)连续灌胃30d,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观察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迟发型变态反应(DTH);通过血清溶血素和抗体生成细胞(PFC)检测体液免疫功能;利用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检测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结论 大豆分离蛋白及混合蛋白质粉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均有一定调节作用,可增强小鼠免疫能力。

  • 标签: 保健食品 免疫 脾淋巴细胞增殖 NK细胞 吞噬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不同免疫分期中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的表达及其对相关细胞因子、基因的影响,探讨IL-23在CHB免疫进展、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研究方法,纳入CHB患者197人(包括免疫耐受期患者16人、免疫清除期患者106人、免疫控制期患者59人、再活动期患者16人)及健康对照者26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浆中IL-23、IL-17、TGF-β、IL-10、IL-21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中ROR-γt mRNA、Foxp3 mRNA表达量。SPSS 23.0分析实验数据。结果CHB患者血浆IL-23、IL-17、IL-21水平、PBMCs ROR-γt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HB患者血浆IL-23与血清ALT、AST、GGT、TBil水平、血浆IL-17、IL-21蛋白水平、PBMCs ROR-γt mRNA、Foxp3 mRNA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血浆IL-23、IL-17蛋白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在CHB不同免疫分期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L-23可以通过影响相关细胞因子及基因的表达,在CHB不同免疫分期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白细胞介素-23 白细胞介素-17 Th17 Tregs 免疫分期
  • 简介:摘要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急性蛋白,是最常用的炎症标志物之一。白蛋白作为人体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是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随着肿瘤代谢学的发展,肿瘤微环境被认为是癌症的另一大特征。C反应蛋白及白蛋白作为炎症及营养的重要参数,是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内容,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肺癌目前仍是中国最常见的癌症,也是最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虽然治疗方案上有着飞速发展,但患者的预后仍难以估计。在此归纳C反应蛋白及白蛋白与肿瘤的关系,并讨论其在肺癌研究中的作用。

  • 标签: 肺肿瘤 炎症 生物标记,肿瘤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帕博利珠单抗致CIP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对该例以及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和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截至2019年10月1日)收集到的相关病例主要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原发病、帕博利珠单抗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情况、CIP发生时间、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分级、临床处理及转归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3例,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龄44~91岁,中位年龄64岁;原发病为黑色素瘤者11例,肺腺癌9例,淋巴瘤4例,结肠癌3例,食管癌、乳腺癌、鼻咽癌、肺多形性癌、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瘤、肺鳞状细胞癌各1例;单用帕博利珠单抗者30例,联用卡铂、培美曲塞者1例,联合放射治疗者2例。33例患者首次应用帕博利珠单抗至发生CIP的时间最短1 d,最长2年,中位发生时间为用药后12(4,16)周。CIP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19例)、咳嗽咳痰(15例)、发热(9例)等;影像学检查多见磨玻璃影(17例)、肺部实变影(11例)及网格状高密度影(8例)。诊断CIP后,患者均停用帕博利珠单抗,29例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9例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2例给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1例给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30例有临床转归描述的患者中24例好转,6例死亡;好转患者中有6例再次给予帕博利珠单抗,1例再次发生CIP。结论帕博利珠单抗致CIP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用药后12周内应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大部分患者在CIP发生后可通过停药和加用糖皮质激素改善症状,但仍需警惕CIP潜在的致命风险。

  • 标签: 抗肿瘤药,免疫类 肺炎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帕博利珠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巴利昔单抗联合减激素免疫抑制方案在供受者血型相容儿童肝移植中的疗效。方法前瞻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9日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供受者血型相容儿童肝移植受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实验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实验组采用巴利昔单抗联合术中单次糖皮质激素诱导,术后单用他克莫司抗排斥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诱导,术后联合应用他克莫司和糖皮质激素抗排斥方案。分析比较两组受者的临床特征、术后受者/移植肝存活率、排斥反应发生率和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150例受者术后随访时间为9.2个月(0.7~15.5个月)。两组受者在肝移植3个月和1年累积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术后早期肺部感染发生率、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层发现实验组中活体肝移植的56例受者中6例(10.7%)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中活体肝移植的47例受者中12例(25.5%)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实验组中活体肝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巴利昔单抗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方案可安全应用于供受者血型相容儿童肝移植受者,可降低活体肝移植儿童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

  • 标签: 肝移植 儿童 巴利昔单抗 糖皮质激素 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对2017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定-面部异常综合征(ICF综合征)2型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及文献复习。患儿,女,13月龄,因"反复感染1年"入院。体格检查发现鼻梁低平,眼距宽。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G(IgG)、IgA和IgM均减少。基因检测发现该患儿存在ZBTB24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6号染色体上c.1237_1247del移码突变及c.460A>T无义突变。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8月)以"ICF综合征""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定-面部异常""ZBTB24"为检索词,检索到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13篇,共24例患儿,其中面容异常以眼距过宽、内眦赘皮、鼻梁低平最常见,多数患儿存在反复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缺陷。24例患儿均存在ZBTB24基因突变,共发现16个突变位点,其中移码突变6个,无义突变5个,错义突变5个。ICF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免疫缺陷及面部异常,可通过基因分析确诊。

  • 标签: 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定-面部异常综合征 ZBTB24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早期新发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并在术后3个月内出现NAFLD的8例受者的临床资料,以肝穿刺活检为诊断NAFLD的标准,总结并分析移植术后早期NAFLD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自移植术至发现NAFLD的时间为1.55(0.63,2.93)个月,随访时间为23.60(8.74,32.58)个月。结果全部8例受者均经肝穿刺活检为NAFLD,其中7例伴有肝功能异常,仅1例在活检前的超声检查中发现,2例受者合并存在急性细胞排斥、1例合并药物性肝损害,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为32.0(12.0,34.0)d。肝组织病理检查示半数以上受者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以大泡为主。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NAFLD出现较早,常伴有移植物功能异常,需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较长,但预后较好。

  • 标签: 肝移植 儿童 移植物 脂肪变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安全及有效。方法研究对象抽取我院于近年来收诊的输尿管结石病患80例予以分组。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观察组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探究两组的治疗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输尿管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0.3月~2021.3月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结果:患者使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后,cobb角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高度以及SF-36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使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可有效改善cobb角情况、椎体高度、SF-36评分、减轻疼痛、促进疾病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SF-36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患者自我呼吸功能锻炼依从的情况。方法:采用对照实验,对COPD患者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呈现关于患者锻炼依从的研究数据。讨论:分析影响依从的因素及意义。

  • 标签: COPD患者 自我呼吸功能 锻炼 依从性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减体积左外叶活体肝移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67例1岁以内的儿童受者接受减体积左外叶活体肝移植(RLLS组),回顾分析这些受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与左外叶活体肝移植受者(LLS组)基本资料、术后主要并发症以及术后受者、移植物存活率的差异;按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GRWR)是否超过4%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受者、移植物存活率的差异。结果减体积左外叶组受者年龄、身高、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供者体重、供者体重指数(BMI)、拟供肝体积、供肝脂肪肝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受者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输红细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中位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肝动脉血栓、门静脉狭窄、胆管并发症等主要外科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体积左外叶组受者和移植物术后1年、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2.5%、91.2%和92.5%、91.2%,对照组受者和移植物术后1年、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6.3%、95.3%和95.9%、95.1%,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GRWR>4%组术后肝静脉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由于技术的进步,减体积左外叶儿童活体肝移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是否实施减体积手术需根据术中供、受者匹配情况以及肝脏血流情况综合判断,GRWR>4%并不是绝对的实施标准。

  • 标签: 肝移植 儿童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对短暂脑缺血发病病人的临床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短暂脑缺血疾病治疗的38位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护理干预的方式并对护理干预手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接受短暂脑缺血疾病病人中,15人完全康复,11人有显著效果,2人治疗无效,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为短暂脑缺血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方式,能够让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复发几率降低,让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及致残率降低。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护理干预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和健康护理对真菌阴道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份至2014年9月份期间收治的30例真菌阴道炎患者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并将其进行数字化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各有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则在观察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满意度均较对照组优异(P<0.05)。结论针对真菌阴道炎患者,采取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护理的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负面心理,且患者的满意高。

  • 标签: 心理护理 健康护理 真菌性阴道炎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有效,分析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的影响。方法 整群抽样90例本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纳入年限范围为2020年5月-2022年5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传统组45例采取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联合组45例采取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有效和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的影响。结果 相较于传统组,联合组治疗效果明显更优(P

  • 标签: 胸腹腔镜 手术 食管癌 疼痛
  • 简介:摘要在临床工作中,眼科工作人员尤其是视光师在第一线面对感染眼表疾病患者时,必须肩负起两个艰巨问题,即近视防控和感染防控的双重责任和压力。本文明确了眼科视光师在感染控制、屈光检查设备和场所消毒两个方面的实施细则,以进一步规范眼科屈光检查的临床操作流程,加强感染控制专业知识、方法与技能,降低被感染风险,避免交叉感染。汇总目前各大医疗机构的经验,从预防医学和眼科学角度,为眼科屈光检查时的感染控制提供全面且统一的建议意见。

  • 标签: 感染性眼表疾病 感染控制 屈光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甲状腺肿的效果,并对其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并已确诊的双侧结节甲状腺肿患者10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各为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状腺次全切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甲状腺全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时间、住院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复发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两组患者平均住院的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发现,对照组患者出现7例复发,其复发率为14%,而实验组患者随访后未发现1例复发情况,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甲状腺肿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有效安全,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甲状腺全切除术 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次全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