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中医院 222300
【摘要目的:研究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0.3月~2021.3月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结果:患者使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后,cobb角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高度以及SF-36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使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可有效改善cobb角情况、椎体高度、SF-36评分、减轻疼痛、促进疾病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SF-36评分;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人群容易出现的脆性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人群椎体骨组织体内的钙流失,人体骨头的密度和强度也流失了,在轻微活动后就易出现骨折[1]。手术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方法。本研究中研究了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后的VAS评分、椎体高度、SF-36评分、cobb角情况,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3月~2021.3月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其中男54例,女44例平均年龄为66.23±5.21岁。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并有书面同意,我院伦理委员会知情并同意。
纳入标准;均确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达到手术标准。
排除标准;有精神智力方面的缺陷,对麻醉以及手术不耐受者,合并其他对骨有影响代谢的疾病,病理性骨折。
1.2方法
进行麻醉之后取俯卧位,患者俯卧两臂屈曲放于头两侧,两腿伸直,头偏向一侧,垫高双侧的髂部和胸部,让腹部悬空。调整俯卧床角头尾高度,病椎用重力牵引等方式进行间接复位,若存在基础后凸情况比较严重时,用外力按压定点方式来促进复位。检查体位复位效果后,行经皮椎体形成术,消毒铺单,用c型臂在引导下找到椎弓根投影,在外侧2cm左右行局麻。到皮丘后逐层浸润至椎弓根的入钉点,骨膜位置。用穿刺针沿皮丘位置插入猫眼,以外上象限为最佳,确认位置无误后注入骨水泥,骨水泥凝固后退针,术后进行随访。
1.3疗效标准
(1)经过治疗之后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进行比较。VAS评分10分为疼痛剧烈,0分为无痛,分数越大,疼痛越剧烈。Cobb角以X线进行测量,cobb角越大,脊柱的畸形程度就越大。用X线测量椎体高度,测量值越低椎间隙恢复程度,椎体生理序列越差。
(2)SF-36评分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健康、生理功能、活力等指标,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VAS评分、椎体高度、cobb角情况对比
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6.32±0.69分,治疗后一周VAS评分为5.42±0.95分(t=7.588 P=0.001)。治疗前cobb角为15.36±2.04°治疗后一周cobb角为13.83±1.69°(t=5.718 P=0.001)。治疗前椎体高度为17.83±3.87mm,治疗后一周椎体高度为19.36±3.21mm(t=3.012 P=0.003)。根据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后一周患者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对比
患者治疗前心理功能评分为73.36±2.76分,治疗后一周心理功能评分为74.31±2.06分(t=2.731 P=0.007)。治疗前躯体功能评分为79.36±2.86分,治疗后一周躯体功能评分为81.36±2.56分(t=5.158 P=0.001)。治疗前生理功能为78.91±3.69分,治疗后一周生理功能为80.58±3.06分(t=3.449 P=0.001)。治疗前总活力为73.08±4.01分,治疗后总活力为74.76±3.96分(t=2.951 P=0.004)。根据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后一周在SF-36评分上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主要原因椎体骨质疏松后,抗压能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的轻微暴力就可使椎体前部发生变形,压缩变矮椎体呈现出前低后高,呈压缩状[2]。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表现有疼痛,为腰背部的疼痛,在进行活动时尤为严重,严重时很难起床或站立行走,有部分患者可出现压迫神经的症状,有下肢和肌力的变化[3]。
经皮皮椎体形成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常见方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中出血量少、微创安全、损伤周围软组织小、不影响韧带可早期下床活动,与体位复位联合应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压缩椎体的恢复
[4]。在庞传军[5]等研究中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有提高操作安全性,减轻疼痛,恢复椎体稳定性,提高脊柱功能改善椎体后凸畸形等作用。在本研究中经皮皮椎体形成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治疗后一周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SF-36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综上所述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使用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可以改善cobb角、椎体高度、减轻疼痛、生活质量,促进疾病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木娇,刘秀环,谢艳玲,等.中医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08):123-124.
[2]李炳根,赵金亮.五点支撑式术后康复锻炼联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0):109-112.
[3]刘学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2,28(05):72-74..
[4]连建根.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探究[J].中外医疗,2020,39(19):53-55.
[5]庞传军,徐纪峰,崔宪春,等.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观察[J].大医生,2022,7(2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