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71岁男性患者因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给予注射用血塞通8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用药前肝功能正常。用药第3天,患者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和皮疹,实验室检查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49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657 U/L,总胆红素(TBil)33.4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0.3 μmol/L,碱性磷酸酶(ALP)51 U/L。次日出现黄疸,ALT 2 597 U/L,AST 2 647 U/L,TBil 74.6 μmol/L,DBil 24.3 μmol/L,ALP 58 U/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20%,国际标准化比值2.4。诊断为严重损伤,考虑可能与注射用血塞通相关。停用该药,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和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保治疗。1周后患者ALT 785 U/L,AST 653 U/L,TBil 46.0 μmol/L,ALP 44 U/L,PTA 42%。7 d后随访,患者皮疹消退,ALT 433 U/L,AST 372 U/L,TBil 35.2 μmol/L,DBil 10.1 μmol/L,ALP 48 U/L。

  • 标签: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三七 皂苷类 血塞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共计30例。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占15例。其中采用常规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晕眩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眩晕症状VAS评分为(1.22±0.3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85±1.56)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针灸 颈性眩晕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鼓室硬化是复发性慢性中耳感染的常见后遗,其特点是进行性玻璃样变性、鼓膜和中耳腔黏膜下层钙化沉积物的积累。相对于钙化的数量及其对听骨链运动的干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尽管目前鼓室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当前普遍认为它是不可逆的。手术治疗是迄今为止恢复听力最有效的方法,却不能阻止其病理变化的发生发展,因此明确本病的病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鼓室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 标签: 鼓膜硬化 鼓室硬化症
  • 简介:摘要1例78岁女性患者因淋巴瘤复发给予奥布替尼100 mg口服、1次/d,用药第2天患者粪潜血呈弱阳性,3 d后纤维蛋白原0.61 g/L,经冷沉淀凝血因子和冰冻血浆静脉滴注治疗后,纤维蛋白原略有恢复,患者未按医嘱规律服用奥布替尼,纤维蛋白原恢复至1.71 g/L。再次给予规律奥布替尼治疗,纤维蛋白原降至0.74 g/L,并出现双下肢内侧皮肤多处不规则瘀斑及出血点。停用奥布替尼,给予2次冷沉淀凝血因子10 U静脉滴注后,患者纤维蛋白原恢复至2.17 g/L。再次给予奥布替尼治疗后,纤维蛋白原降至0.94 g/L,再次间断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3次,患者纤维蛋白原恢复至3.82 g/L。考虑患者纤维蛋白原降低为奥布替尼所致。

  • 标签: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奥布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血培养标本病原菌构成及药敏特点。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新生儿败血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分离出病原茵165株,其中主要有G+菌146株(88.5%),包括性表皮葡萄球菌56株(33.9%),溶血葡萄球菌32株(19.4%),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12.1%),人型葡萄球菌13株(7.9%),松鼠葡萄糖球菌6株(3.6%);G-菌15株(9.1%),包括洋葱伯克霍尔德菌5株(3.0%),鲍曼不动杆菌4株(2.4%),大肠埃希菌3(1.8%),真菌4株(2.4%)。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人型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和青霉素的敏感性均低于30%,对利福平敏感性为90%以上,对喹奴普汀/克福普汀和万古霉素100%敏感。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人型葡萄球菌是新生儿败血的主要病原菌。它们对苯唑西林和青霉素的敏感性低,对利福平、对喹奴普汀/克福普汀和万古霉素敏感。了解新生儿败血血培养的结果对临床采取针对性抗菌治疗,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败血症 病原菌 药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防范在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患者并发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CAG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防范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防范护理可以有效降低CAG患者的并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术 风险防范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轻中度阿尔兹海默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观察分析此种模式在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分组法将我院近一年时间内(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治疗的10例轻中度阿尔茨海默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患者5例),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来比较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各项指标分数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对照组与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能力与精神状态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ADL分数与MMSE分数均更高(P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轻中度 阿尔茨海默症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1例66岁男性患者因焦虑、抑郁给予劳拉西泮1 mg口服、2次/d,丁螺环酮10 mg口服、2次/d。2个月后,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嗜睡,四肢僵硬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3.5× 109/L,中性粒细胞0.89,C反应蛋白68.7 mg/L,血肌酐211 mmol/L,直接胆红素10.3 mmol/L,丙氨酸转氨酶9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21 U/L,肌酸激酶4 557 U/L,肌酸激酶MB 83 U/L,乳酸脱氢酶462 U/L,α-羟丁酸脱氢酶339 U/L,肌钙蛋白116 ng/L。考虑为丁螺环酮所致恶性综合征,停用该药,劳拉西泮继续使用,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物理降温,抗感染等治疗。患者仍发热,并出现深度昏迷,尿液为茶色,肌红蛋白>3 000 mg/L,考虑继发横纹肌溶解。继续抗感染,并给予纠正电解质平衡、碱化尿液、利尿等治疗。停药第10天,患者四肢活动正常,尿色正常,肌酸激酶246 U/L、肌红蛋白856 mg/L。1个月后复查,各项检查无明显异常,患者未再出现恶性综合征症状。考虑恶性综合征继发横纹肌溶解,可能主要与丁螺环酮有关,而与劳拉西泮的联用可能促进了其发生。

  • 标签: 丁螺环酮 劳拉西泮 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患者分别给予西格列汀和阿卡波糖治疗,观察治疗后骨骼肌指标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大连市中心医院60岁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组给予西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另一组给予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基线及治疗至36周骨骼肌指标、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炎性指标等变化。结果治疗后西格列汀组骨骼肌指数(SMI)增加(5.94 ± 1.52比5.99 ± 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卡波糖组肌力、SMI下降(18.75 ± 4.64比17.72 ± 4.44、6.09 ± 1.74比6.00 ± 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治疗后GLP-1升高[0 min:(10.65 ± 1.68) pmol/L比(12.41 ± 1.88) pmol/L;60 min:(22.79 ± 2.85) pmol/L比(25.51 ± 2.79) pmol/L;120 min:(24.26 ± 2.94) pmol/L比(29.49 ± 2.91) pmol/L;180 min:(11.68 ± 1.84) pmol/L比(12.88 ± 1.83) 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OMA-IR、C反应蛋白(CRP)下降[4.73 ± 3.04比3.16 ± 2.41、(2.39 ± 0.50) mg/L比(2.33 ± 0.43)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卡波糖组治疗后HOMA-IR下降(5.80 ± 3.94比4.00 ± 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西格列汀组肌力减少值小于阿卡波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GLP-1、总体GLP-1曲线下面积高于阿卡波糖组(67.64 ± 6.81比58.98 ± 6.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HOMA-IR、CRP低于阿卡波糖组[3.16 ± 2.42比4.00 ± 1.63、(2.33 ± 0.43) mg/L比(2.41 ± 0.70)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患者给予西格列汀治疗,可改善肌肉质量,保护肌肉力量。

  • 标签: 糖尿病,2型 肌肉衰减症 西格列汀 阿卡波糖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患者分别给予西格列汀和阿卡波糖治疗,观察治疗后骨骼肌指标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大连市中心医院60岁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组给予西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另一组给予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基线及治疗至36周骨骼肌指标、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炎性指标等变化。结果治疗后西格列汀组骨骼肌指数(SMI)增加(5.94 ± 1.52比5.99 ± 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卡波糖组肌力、SMI下降(18.75 ± 4.64比17.72 ± 4.44、6.09 ± 1.74比6.00 ± 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治疗后GLP-1升高[0 min:(10.65 ± 1.68) pmol/L比(12.41 ± 1.88) pmol/L;60 min:(22.79 ± 2.85) pmol/L比(25.51 ± 2.79) pmol/L;120 min:(24.26 ± 2.94) pmol/L比(29.49 ± 2.91) pmol/L;180 min:(11.68 ± 1.84) pmol/L比(12.88 ± 1.83) 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OMA-IR、C反应蛋白(CRP)下降[4.73 ± 3.04比3.16 ± 2.41、(2.39 ± 0.50) mg/L比(2.33 ± 0.43)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卡波糖组治疗后HOMA-IR下降(5.80 ± 3.94比4.00 ± 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西格列汀组肌力减少值小于阿卡波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GLP-1、总体GLP-1曲线下面积高于阿卡波糖组(67.64 ± 6.81比58.98 ± 6.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HOMA-IR、CRP低于阿卡波糖组[3.16 ± 2.42比4.00 ± 1.63、(2.33 ± 0.43) mg/L比(2.41 ± 0.70)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患者给予西格列汀治疗,可改善肌肉质量,保护肌肉力量。

  • 标签: 糖尿病,2型 肌肉衰减症 西格列汀 阿卡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