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当前国内外已有多个专业学术团体及行业学会针对GIST的诊断治疗推出了相应的诊疗指南。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发布了我国首部《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也在同年首次把GIST相关内容从《软组织肉瘤指南》中独立出来,发布了首部NCCN《胃肠间质瘤诊疗实践指南》(2021年第1版)。但是从国内临床实践来看,在不少环节上存在指南推荐意见与临床实际操作不一致的情况,如在诊断方面,存在分子检测重视程度及普及程度参差不齐、分子检测报告格式并不统一规范、检测手段选择不合理、野生型GIST诊断不规范、危险度评估不合理以及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应用率低等问题;在药物治疗方面,存在靶向药物剂量和疗程不规范以及超适应证用药(如跨线治疗)等情况;在手术治疗方面,存在腹腔镜手术临床应用场景超过指南推荐范围以及指南对于晚期GIST外科介入相关的笼统表述不能很好地指导具体的临床工作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临床医师一方面,需要了解学术前沿进展,以最新的指南来规范自身的医疗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在部分指南尚未明晰的临床问题上,兼顾疗法的科学性和可及性,以患者是否能够最大程度获益为指导标准。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20年前,靶向KIT/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应用于GIST治疗并取得巨大成功,从而使该少见的肿瘤引起临床医师和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GIST临床诊疗与研究水平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病理诊断体系得以建立并深化完善,外科治疗逐步趋向规范化、微创化和整体化,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持续挑战GIST患者生存极限,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模式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在GIST相关研究方面,我国药物临床研究经历从模仿到尝试创新的探索,外科治疗相关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初步探索,内镜下治疗相关研究已经形成独具我国特色的鲜明风格,转化研究也已助力解决临床难题。未来,我国的GIST临床诊断与治疗必将更加规范化、微创化、精准化、综合化和全程化,针对临床焦点问题开展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实验室研究将是GIST领域未来方向。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已日趋标准化和规范化。近20年来,随着分子水平发病机制的揭示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成功应用,GIST治疗已经成为精准医疗时代最经典的实体肿瘤靶向治疗成功范例之一。2020年2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最新版的《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第6版)》,与既往版本相比,新版指南中的一大亮点是更新了靶向新药avapritinib的治疗推荐,进一步推动了GIST的精准靶向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来源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直径>2 cm的原发性胃GIST;接受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确诊且无远处转移;未接受术前靶向药物治疗。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期间,解放军总医院(320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84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75例)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78例)共计85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444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413例行腹腔镜手术(腔镜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最近邻匹配法对开腹组与腔镜组的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4;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短期疗效,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 rank检验比较长期预后。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分别纳入293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长径以及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者比例高[<100 ml比例:52.9%(155/293)比36.2%(106/293),Z=-12.857,P<0.001],术后进食时间[(4.0±0.2)d比(5.3±0.9)d,t=1.505,P=0.003]和引流管拔除时间较早[(4.8±1.0)d比(6.5±1.0)d,t=1.847,P=0.008],术后住院时间较短[(8.6±0.3)d比(10.5±0.3)d,t=4.235,P<0.001]。按照解剖部位进行亚组分析:(1)胃贲门部及幽门部: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胃底部:腔镜组较开腹组术后进食时间早[(4.0±0.2)d比(4.5±0.2)d,t=0.512,P=0.038]、引流管拔除时间[(5.1±0.4)d比(6.4±0.6)d,t=0.517,P=0.044]和术后住院时间[(8.0±0.5)d比(11.1±0.9)d,t=0.500,P=0.002]明显缩短,而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胃小弯侧: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100 ml比例:58.1%(43/74)比33.7%(25/74),Z=7.632,P=0.034]、胃管拔出时间[(2.7±0.2)d比(3.2±0.3)d,t=0.503,P=0.007]、术后排气时间[(2.8±0.1)d比(3.4±0.2)d,t=0.532,P=0.030]、术后进食时间[(3.6±0.2)d比(4.3±0.2)d,t=0.508,P=0.020]、引流管拔除时间[(4.2±0.4)d比(5.7±0.5)d,t=0.508,P=0.020]及术后住院时间[(8.3±0.6)d比(10.7±0.3)d,t=0.502,P=0.006]均优于开腹组。(4)胃大弯侧: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00 ml比例:52.7%(39/74)比36.5%(27/74),Z=7.681,P=0.032]、胃管拔出时间[(2.6±0.2)d比(3.6±0.2)d,t=0.501,P=0.001]、术后排气时间[(2.7±0.2)d比(3.4±0.2)d,t=0.501,P=0.016]、术后进食时间[(3.6±0.2)d比(4.7±0.2)d,t=0.500,P=0.001]、引流管拔除时间[(4.0±0.5)d比(5.9±0.4)d,t= 0.508,P=0.002]及术后住院时间[(7.5±0.3)d比(9.5±0.1)d,t= 0.500,P=0.001]均优于开腹组。按肿瘤大小进行亚组分析:(1)肿瘤长径2.0~5.0 cm组:腔镜组的排气时间[(2.9±0.1)d比(3.5±0.1)d,t=0.500,P=0.001]、术后进食时间[(4.5±0.1)d比(5.0±0.2)d,t=0.501,P=0.013]、引流管拔除时间[(4.8±0.3)d比(6.0±0.3)d,t=0.511,P=0.008]及术后住院时间[(8.1±0.4)d比(10.1±0.3)d,t=0.513,P=0.001]均优于开腹组。(2)肿瘤长径5.1~10.0 cm组:腔镜组术后进食时间[(4.0±0.2)d比(4.7±0.2)d,t=0.506,P=0.015]、引流管拔除时间[(4.6±0.4)d比(6.4±0.5)d,t=0.501,P=0.004]、术后住院时间[(8.2±0.3)d比(10.9±0.6)d,t=0.500,P=0.001]均优于开腹组。两组均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腔镜组和开腹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5.4%和91.6%(P=0.734),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8%和90.8%(P=0.6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肿瘤>2 cm胃GIST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对于非胃大弯侧及胃底体前壁、直径≤ 5 cm的GIST行腹腔镜手术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