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PCCP)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和无锡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15例;年龄为65~80岁,平均70.5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7例,Ⅲ型15例,Ⅳ型9例。Singh指数:Ⅲ级4例,Ⅳ级11例,Ⅴ级10例,Ⅵ级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4 d,平均5.8 d。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髋关节功能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73.4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16.4 mL。术后1周25例患者Garden对线指数为Ⅰ级,6例患者为Ⅱ级。围手术期1例患者发生切口浅表感染。31例患者术后获12~47个月(平均18.9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9个月(4~8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延迟愈合2例;股骨颈短缩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均为移位的头下型骨折(其中2例为高剪切力型骨折),2例行髋关节置换,另1例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31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0.9分(75~100分);优15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为87.1%(27/31)。结论PCCP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较好,具有术后可早期下地负重、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及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但严重骨质疏松、移位的头下型或高剪切力型骨折患者应慎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128例骨缺损患者资料。男74例,女54例;年龄13~77岁。外伤性骨缺损54例,感染性骨缺损74例。按骨水泥间隔制作方式不同分为:体内组76例(在骨水泥的面团期植入骨缺损部位,在体内制作塑形成与缺损大小相匹配或略大于周径的圆柱状结构)和体外组52例(在骨水泥的面团期在体外制作圆柱状、块状、珠链或球形等结构骨水泥间隔,待自然凝固并且温度降为室温后植入骨缺损部位)。比较两组骨水泥间隔填充时间、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间隔取出需要时间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同时末次随访时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定上肢功能,按Paley方法评定下肢分级,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情况、合并伤、糖尿病史和手术次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0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与体外组比较,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骨缺损的骨水泥间隔填充时间、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和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骨缺损的间隔取出需要时间[(3.6±1.0)、(4.1±1.1)、(4.0±1.1)、(3.9±1.0)min]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48.1%(13/27)、73.5%(36/49)、82.6%(39/46)、66.7%(20/30)]均大于体外组的间隔取出时间[均为(0.4±0.2)min]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3.2%(1/31)、9.5%(2/21)、0(0/21)、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疗效相近。体内制作更适合下肢、长段和稳定性不佳的骨缺损,但间隔不容易取出、容易损伤诱导膜或断端骨组织;体外制作多种形状间隔更适合部分性、小段和上肢的骨缺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9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胫骨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治疗,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或失效发生不同程度回缩的41例患者,男25例、女16例,年龄18~71(40±15)岁。用Pearson相关分析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滑移段固定时间和外固定去除或松动失效前、后两次影像学检查的间隔时间等9个因素的相关性,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再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受伤至骨搬运时间7~95(40.54±25.65)d,骨缺损长度5.0~11.0(6.90±1.20)cm,手术次数1~5(1.64±0.82)次,滑移段长度4.8~12.0(9.68±2.24)cm,骨搬运长度4.5~11.0(6.76±1.64)cm,滑移段固定时间3.5~11.5 (7.47±1.94)个月,间隔时间5~21(10.16±4.07)d,滑移段回缩距离1.5~30.0(8.73±7.99)m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滑移段固定时间呈负相关,与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长度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897、0.501、0.419, P值均<0.05);滑移段回缩距离与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和间隔时间均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发生回缩存在线性关系(t=-10.385、3.027, P值均<0.05)。回归方程:Ŷ)回缩距离(mm)=27.081-2.805X滑移段固定时间(月)+0.447X骨搬运长度(cm)(R2=0.805, F=13.256, P<0.01)。结论骨搬运过程回缩程度与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固定时间相关,其中骨搬运长度和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回缩程度存在线性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CC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1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62例,女48例;年龄17~74岁,平均44.1岁。按术中探查情况分为合并CCI组和非合并CCI组。主要观察合并组CCI的诊断、部位、大小、类型、手术方法和术后恢复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合并CCI组25例,其中Ⅰ型7例,Ⅱ型12例,Ⅲ型6例,见于Mason各种桡骨头骨折类型;位于肱骨小头外侧13例,后外侧9例,前外侧3例。术前经局部麻醉后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共诊断出CCI 13例,漏诊率48%(12/25)。合并CCI组术前屈伸(61.8°±13.7°)和旋转(60.0°±24.2°)范围小于非合并CCI组(77.7°±23.0°、79.9°±21.9°),桡骨头骨折Mason类型严重于非合并C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性别、合并伤、桡骨头骨折处理方法、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EPS评分等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桡骨头骨折合并CCI的发生率为22.73%(25/110),见于Mason所有桡骨头骨折类型,多发生在肱骨小头的外侧和后外侧影像学检查很容易漏诊。对于较轻桡骨头骨折怀疑合并CCI者,局部麻醉后体检阳性作为诊断合并CCI和手术指导的价值较大。桡骨头骨折手术中,应重视探查是否合并C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