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精准诊治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我国7家医疗中心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精准诊治的1 6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 255例(75.4%),女性410例(24.6%),年龄(52.9±11.9)岁(范围:18~86岁)。采用质控化手段采集高质量亚毫米CT图像数据,使用同质化手段进行三维重建和三维可视化分析。记录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微血管侵犯、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资料等。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根据资料类型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1)三维可视化图像显示,1 665例患者的肿瘤最大径≤2 cm者155例(9.31%),>2~5 cm者551例(33.09%),>5~10 cm者636例(38.20%),>10 cm者323例(19.40%)。(2)肝脏血管的分型:①肝动脉:Ⅰ型(正常型)肝动脉1 494例(89.73%);变异肝动脉171例(10.27%),其中Ⅱ型35例,Ⅲ型38例,其他类型98例;②肝静脉:Ⅰ型(正常型)肝静脉1 195例(71.77%);变异肝静脉470例(28.23%),其中Ⅱ型376例,Ⅲ型94例;③门静脉:正常型门静脉1 315例(78.98%);变异门静脉350例(21.02%),其中Ⅰ型变异189例,Ⅱ型变异103例,Ⅲ型变异50例,Ⅳ型变异8例;④肝动脉并存门静脉变异24例(1.44%);⑤肝静脉并存门静脉变异113例(6.79%);⑥并存3种脉管变异4例(0.24%),其中肝动脉Ⅱ型变异、门静脉Ⅰ型变异并存肝静脉Ⅲ型变异2例;肝动脉Ⅲ型变异、门静脉Ⅲ型变异并存肝静脉Ⅱ型变异2例。(3)术前肝体积计算:总肝体积为1 499.3(514.4)ml[M(QR),范围:641.7~6 637.0 ml],肝切除体积为479.1(460.1)ml(范围:10.5~2 086.8 ml),剩余功能肝体积为959.9(460.4)ml(范围:306.1~5 638.0 ml)。(4)手术方式:解剖性肝切除1 458例(87.57%);非解剖性肝切除207例(12.43%)。(5)手术时间285(165)min(范围:40~720 min)。(6)术中出血量200(250)ml(范围:10~4 200 ml),术中输血346例(20.78%)。(7)病理学诊断:肝细胞肝癌1 371例(82.34%),胆管细胞癌260例(15.62%),混合性细胞癌34例(2.04%);微血管侵犯情况:M0期199例,M1期64例,M2期27例。(8)术后发生并发症207例(12.43%),其中Clavien-Dindo分级Ⅰ或Ⅱ级57例,Ⅲ或Ⅳ级147例,Ⅴ级3例;肝功能衰竭13例(0.78%),围手术期死亡3例(0.18%)。(9)随访时间21.0(17.8)个月(范围:3.0~96.0个月)。3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和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0%和56.5%,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9.7%和30.0%。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可在原发性肝癌解剖和形态精确诊断、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国内多个中心行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8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143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92例,女性51例,年龄(64±11)岁(范围:53~72岁)。Bismuth分型:Ⅰ型38例(26.6%)、Ⅱ型19例(13.3%)、Ⅲa型15例(10.5%)、Ⅲb型28例(19.6%)、Ⅳ型43例(30.0%)。将各手术团队内手术例数≤10例(每个手术团队内前10例患者)的患者列为A组(77例),手术例数10例之后的患者列为B组(66例);并将完成例数≥10例中心的病例设为A1组(116例),<10例的中心设为A2组(27例)。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21.3±153.4)min(范围:159~77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1 500 ml(中位出血量300 ml)。术后近期并发症包括胆瘘、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延迟、肺部感染、肝功能衰竭等,术后总住院时间为(15.9±9.2)d。B组与A组相比手术时间缩短[(429.5±190.7)min比(492.3±173.1)min,t=2.063,P=0.041]、术中出血量相对减少[465 ml比200 ml,Z=2.021,P=0.043];A组术后胆瘘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于B组(χ2=4.341、0.007,P=0.037、0.047)。A1组与A2组相比手术时间相对缩短[(416.3±176.5)min比(498.1±190.4)min,t=2.136,P=0.034],术后胆瘘、腹腔感染发生率较低(χ2=7.537、3.162,P=0.006、0.046)。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A组与B组近期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完成例数逐步增多,手术熟练程度不断提高,以及规范化操作流程指导下,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时间逐渐缩短。在严格选择病例前提下,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完成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是可行的;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建议做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8月至2021年5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连续收治的接受腹腔镜根治性肝切除治疗的351例I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90例,女性161例,年龄[M(IQR)]61(14)岁(范围:23~93岁)。将总队列随机分为训练集(264例)和验证集(87例)。通过门诊或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基于训练集数据,利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通过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获益。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远期生存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A19-9、CA125、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是训练集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基于上述筛选得到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列线图。ROC曲线提示,训练集患者术后的1、3、5年总体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94(95%CI:0.721~0.867)、0.728(95%CI:0.618~0.839)、0.799(95%CI:0.670~0.928),验证集患者术后的1、3、5年AUC分别为0.787(95%CI:0.660~0.915)、0.831(95%CI:0.678~0.983)、0.810(95%CI:0.639~0.982)。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CA19-9、CA125、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和淋巴结转移状态等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生存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治疗胆囊癌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行根治性切除术的247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54例纳入腹腔镜组,103例纳入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术中情况和术后近远期结果。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100(50,200)ml比200(100,300)ml,Z=4.105,P<0.001],术后进食时间[1.0(1.0,2.0)d比2.0(1.0,4.0)d,Z=4.157,P<0.001]、拔管时间[6.5(4.0,12.5)d比9.0(6.0,16.0)d,Z=2.769,P=0.006]和住院时间[7.0(5.0,9.3)d比9.0(8.0,14.0)d,Z=3.923,P<0.001]更短。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少于开腹组[6(4,9)比8(5,12),Z=2.639,P=0.008]。但两组术后并发症、短期及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疗效与开腹手术具有可比性,且术中出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简介:摘要精确处置荷瘤肝段的解剖性肝切除术,可提高手术质量并最大限度地保留肝脏功能。利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来治疗原发性肝癌同时具备解剖性肝切除和腹腔镜手术的优势,但也存在肝段边缘定位困难、术中超声操作角度有限和触控反馈信息缺乏等弊端,其中术中肝段的精准界定是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手术成功实施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应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并初获成效。本文对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中,吲哚菁绿荧光成像系统的应用经验以及与其他肝段界定技术的效果对比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