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大骨节病(KB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致残性骨关节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累及我国多个地区。成人KBD患者负重大关节的退化最为严重,尤其是膝关节。至今,成人膝关节KBD性关节炎患者依然大量存留,且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治疗,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增粗、变形、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导致膝关节内翻、外翻、屈曲挛缩和旋转畸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膝关节KBD性关节炎早期诊断较困难且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需要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进行鉴别。KBD和OA有共同的病理特征,参照《膝骨关节炎阶梯治疗专家共识》(2018年版),OA治疗分为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修复性治疗和重建治疗4个层次。本文对成人膝关节KBD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样分为相应的4级阶梯。根据膝关节KBD性关节炎病情的轻重程度及患者自身情况的差异,做出阶梯治疗,以便高效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同时,本文也对膝关节KBD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机制特点、诊断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旨在为膝关节KBD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性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四科收治的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均采用侧卧位DAA进行手术。根据纳入标准,分为大骨节病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组(A组)和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组(B组)。在术前,术后3、14 d及1、3、12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髋关节外展角度、屈曲角度测量。结果A、B组分别纳入19、2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14 d及1、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WOMAC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外展角度、髋关节屈曲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同一组患者不同时间点Harris评分、WOMAC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外展角度、髋关节屈曲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术后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侧卧位DAA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性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该手术方法对两种类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布鲁菌性附睾睾丸炎(BEO)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确诊收治的已婚男性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分为BEO组和非BEO组,分别为46、50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临床表现中,BEO组患者出现下腹痛、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症状频率高于非BEO组[26.1%(12/46)比8.0%(4/50),89.1%(41/46)比12.0%(6/50),28.3%(13/46)比6.0%(3/50),χ2 = 5.643、57.037、8.548,P均< 0.05]。实验室检查中,BEO组患者白细胞(WBC)升高检出率高于非BEO组[23.9%(11/46)比8.0%(4/50),χ2 = 4.602,P < 0.05];精子浓度(DENS)降低检出率高于非BEO组[21.7%(10/46)比2.0%(1/50),χ2 = 9.201,P < 0.05]。治疗2 ~ 7 d,所有BEO患者阴囊肿痛和/或触痛减轻;治疗3 ~ 5 d,下腹痛、排尿困难症状减轻;治疗12周后,97.8%(45/46)的BEO患者阴囊睾丸彩超检查正常,95.1%(39/41)的勃起功能障碍者恢复正常,76.9%(10/13)的早泄患者症状消失,80.0%(8/10)的DENS降低者恢复正常,6例精子总活力(PRNPPER)降低患者中有5例恢复正常。结论BEO患者具有下腹痛、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生精功能障碍等临床特征,治疗后总体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下肢整体性训练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9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共4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3例)和研究组(n=2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理疗、关节松动手法治疗及运动治疗等,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踝泵运动、髋关节肌、小腿三头肌训练及本体感觉训练,每日1次,共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包括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平衡功能(Berg评分)评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治疗效果方面也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治疗时加强下肢整体性训练,对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效果,有利于获得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炮钉致颈部开放性损伤伴颈总动脉贯通患者的诊治经验。患者女,34岁,因“颈部外伤4 h余”就诊。术前颈部CT示右侧颈部铁钉刺入并积气,与右侧颈总动脉关系密切。术中探查发现炮钉损伤迷走神经鞘膜,自右侧颈总动脉正中穿过,炮钉穿过损伤右侧前斜角肌,钉尖嵌入C5右侧横突内,探查颈丛神经未见明显损伤。经多学科联合手术修补颈部损伤及被贯通的颈总动脉。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104例胰头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2例,女42例;年龄为(61±10)岁。病人均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术后1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情况:10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量为(474±280)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10)枚。(2)随访情况:104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其中44例肿瘤早期复发。44例肿瘤早期复发病人中,腹腔内复发42例(肝转移23例、术区转移7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7 例、网膜转移5例);腹腔外复发2例(胸膜、肺转移各1例)。(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术后CA19-9水平、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χ²=5.833,9.276,4.26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599,95%可信区间为1.551~8.347,P<0.05)。结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膜瓣植入联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6月间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桡骨远端骨膜瓣植入联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桡骨远端骨膜瓣植入联合空心双头加压螺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的Krimmer评分、Mayo系统腕关节评估、腕关节X射线测量值(患侧桡骨尺偏角、桡骨掌倾角及桡尺骨茎突长度差)及腕关节功能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Krimmer评分高于对照组,Mayo系统腕关节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侧桡骨尺偏角、桡骨掌倾角及桡尺骨茎突长度差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侧掌屈活动度、背伸活动度低于健侧,对照组掌屈活动度、背伸活动度、桡偏活动度及握力低于健侧(P<0.05)。结论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患者采用桡骨远端骨膜瓣联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膜瓣植入联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6月间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桡骨远端骨膜瓣植入联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桡骨远端骨膜瓣植入联合空心双头加压螺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的Krimmer评分、Mayo系统腕关节评估、腕关节X射线测量值(患侧桡骨尺偏角、桡骨掌倾角及桡尺骨茎突长度差)及腕关节功能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Krimmer评分高于对照组,Mayo系统腕关节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侧桡骨尺偏角、桡骨掌倾角及桡尺骨茎突长度差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侧掌屈活动度、背伸活动度低于健侧,对照组掌屈活动度、背伸活动度、桡偏活动度及握力低于健侧(P<0.05)。结论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患者采用桡骨远端骨膜瓣联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北京市北京基因型MTB的流行风险因素及其与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各区县MTB菌阳临床株1 140例,采用比例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方法鉴定北京基因型与非北京基因型MTB;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 140株MTB临床分离株中,北京基因型941株(82.5%),非北京基因型199株;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男性663例(70.5%),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男性124例(6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OR(95%CI):1.442(1.048~1.985)];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流动人口441例(46.9%),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流动人口78例(39.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OR (95%CI):1.368(1.001~1.869)];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年龄≥65岁的患者129例(13.7%),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40例(20.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OR(95%CI):0.631(0.426~0.936)];北京基因型菌株中对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Lfx)、阿米卡星(Amikacin, Am)、卷曲霉素(Capreomycin, Cm)、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 PAS)的耐药率分别为5.5%(52/941)、1.3%(12/941)、3.2%(30/941)和3.0%(28/941),非北京基因型菌株对以上4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0.6%(21/199)、8.5%(17/199)、12.6%(25/199)和11.6%(23/199),二者对4种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北京基因型菌株中耐多药(MDR)菌株58株(6.2%),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中MDR菌株19株(9.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基因型MTB在北京广泛流行且在男性人群和流动人口中的比例较高;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相比,北京基因型菌株对Lfx、Am、Cm及PAS的耐药率低,但MDR-TB患者的比例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