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eCura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愈切除后治疗策略选择上的辅助作用。方法2015年1月—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110例早期胃癌ESD治愈切除病例纳入回顾队列研究,根据eCura评分系统分成低危组79例、中危组22例和高危组9例。采用ROC曲线分析检验eCura评分系统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eCura评分系统风险分层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使用Kaplan-Meier法评估癌症生存率,生存率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35例患者于ESD术后追加了标准外科手术,包括低危组22例、中危组8例和高危组5例,其中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包括低、中危组各1例和高危组3例。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95%CI:0.697~0.952,P=0.001),eCura评分系统评分的最佳截断值设置为3分时约登指数为0.7,达最大值,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危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约是低危组的3.00倍(95%CI:0.17~54.57,P=0.458);高危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约是低危组的31.50倍(95%CI:2.14~463.14,P=0.012)。随访时间12~5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10例复发,包括低危组4例和中、高危组各3例,其中2例来源于ESD术后追加标准外科手术者中,且均来自低危组,其余8例均来源于ESD术后未追加标准外科手术者中。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危组中追加手术者的癌症生存率略低于未追加手术者(P=0.319),中危组中追加手术者的癌症生存率高于未追加手术者(P=0.296),高危组中追加手术者的癌症生存率明显高于未追加手术者(P=0.013)。结论eCura评分系统能够较好地辅助早期胃癌ESD治愈切除后治疗策略的选择,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后续淋巴结转移和复发风险。对于eCura评分系统评估为低风险类别者,密切随访可能是一种可接受的选择;而对于eCura评分系统评估为高风险类别者,追加标准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非治愈性切除 eCura评分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物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Pubmed、Cochrane、Embase、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与结直肠肿物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3版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纳入资料的异质进行分析,计算OR值和95%可信区间。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总例数6 689例,其中364例发生了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ESD193例,EMR119例,EPMR52例),总发生率为5.45%。Meta分析结果显示:肿物位于近端结肠(OR:1.83,95%CI:1.31~2.56;P=0.0004)、抗血栓药物使用史(OR:1.61,95%CI:1.19~2.18;P=0.002)、组织学为高级别上皮瘤变或早癌(OR:0.63,95%CI:0.45~0.89;P=0.009)、分块切除(OR:2.71,95%CI:1.32~3.51;P=0.002)、术中出血(OR:2.52,95%CI:1.56~4.10;P=0.0002)、未置入止血夹(OR:2.19,95%CI:1.20~3.99;P=0.01)、黏膜重度纤维化(OR:3.67,95%CI:2.02~6.65;P<0.0001)为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病灶大小、病灶形态、是否有合并症不是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肿物病灶位于近端结肠、抗血栓药物使用史、组织学为高级别上皮瘤变或早癌、分块切除、术中出血、未置入止血夹、黏膜重度纤维化为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内镜下切除 结直肠 迟发性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白光、超声、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ME-NBI)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探讨术前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病理证实为早期贲门癌的135例患者的检查图像,将黏膜癌和黏膜浅层(SM1)浸润癌归为黏膜-SM1癌,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与黏膜深层浸润癌进行比较,评估白光、超声、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一致检验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2为一致差,0.2~0.4为一致一般,>0.4~0.6为一致中等,>0.6~0.8为一致较高,>0.8~1.0为接近一致。结果73例早期贲门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47例为黏膜-SM1癌,26例为黏膜深层浸润癌。术前白光、超声、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分别为79.5%(58/73)、72.6%(53/73)、65.7%(48/73)和87.7%(64/73)。一致检验结果显示,白光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中等(Kappa值=0.540,P<0.01),超声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一般(Kappa值=0.346,P=0.002),ME-NBI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差(Kappa值=0.175,P=0.108),而三者联合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较高(Kappa值=0.724,P<0.01)。结论与单一检查方法相比,白光、超声和ME-NBI三者联合评估早期贲门癌的浸润深度更准确。

  • 标签: 早期贲门癌 浸润深度 白光内镜 超声内镜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报告Q法自牵引辅助黏膜剥离术(Q-ESD)应用于大范围早期食管癌(EE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ESD治疗的82例大范围EEC(单发病灶>1/2周径或纵径长度>5 cm)患者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传统ESD组(n=44)和Q-ESD组(n=38),比较两组操作面积、操作时间、操作速度、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并发症情况。结果82例病灶均于下成功整块切除。Q-ESD组和传统ESD组在操作面积[779.8(329.9~2 552.5)mm2比875.7(417.8~1 914.8)mm2,U=155,P=0.636]、操作时间[63(41~177) min比59(42~169)min,U=171,P=0.167]、完整切除率[94.7%(36/38)比93.2%(41/44), χ2=0.086,P=0.769]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Q-ESD组操作速度快[14.9(5.4~20.8)mm2/min比9.0(5.0~19.5)mm2/min,U=142,P=0.035],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低[7.9%(3/38)比27.3%(12/44), χ2=5.123,P=0.023],术后狭窄发生率低[5.3%(2/38)比20.5%(9/44),χ2=4.051,P=0.044]。除传统ESD组有1例穿孔外,未发生其他不良事件。结论Q-ESD是治疗大范围EEC安全有效的可选策略。

  • 标签: 食管肿瘤 早期食管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牵引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布地奈德凝胶(budesonide viscous suspension,BVS)预防食管内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大面积狭窄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12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行ESD,术后黏膜缺损超过1/2周的62例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接受BVS治疗,分为接受BVS治疗组(BVS组,24例)和未给予BVS组(对照组,38例)。对比两组狭窄发生率、术后探条扩张次数、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术后食管狭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BVS组术后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7%(4/24)比47.3%(18/38),P=0.005],BVS组术后探条扩张次数少于对照组(1.50±0.58比2.70±1.09,P=0.039)。BVS组未发生与BVS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如穿孔和大量出血。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环周≥3/4(OR=37.970, 95%CI:6.338~227.482)及术后未予BVS处理(OR=20.962,95%CI:3.374~130.243)是导致术后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吞服BVS可减少食管ESD术后的大面积狭窄发生率及所需的探条扩张次数,且安全、耐受良好。

  • 标签: 食管肿瘤 食管狭窄 布地奈德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窄带光成像放大内(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并探索预测过度及不足的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月—2020年4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内镜中心完成NBI-ME评估食管肿瘤浸润深度,NBI-ME下发现B2型血管,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的86例病例合计86处癌灶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按术后病理结果分成预测正确组(n=25)和预测错误组(n=61),计算预测的准确率。进一步将预测错误组分成预测过度组(n=49)和预测不足组(n=12),分别与预测正确组进行对比分析,以分别发现预测过度和预测不足的影响因素,再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各自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ME-NBI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仅为29.07%(25/86),其中预测过度率和不足率分别为56.98%(49/86)和13.95%(12/86)。单因素分析发现:B2区域分类构成(χ2=36.25,P<0.001)、有无显著特征(即结节、增厚、明显凹陷,χ2=22.90,P<0.001)、B2血管周围是否伴有炎症侵蚀(χ2=9.54,P=0.004)与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有关,下有无显著特征与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不足有关(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区域B2(P<0.001,OR=241.988,95%CI:15.229~3 845.252)和B2血管周围伴有炎症侵蚀(P=0.033,OR=12.801,95%CI:1.226~133.713)均是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下有显著特征是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独立保护因素(P<0.001,OR=0.012,95%CI:0.001~0.150);下有显著特征是B2型血管预测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7,OR=7.899,95%CI:1.259~49.565)。结论仅依据NBI-ME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较低,较易发生预测过度的情况。虽然小区域B2、B2血管周围伴有炎症侵蚀和无结节、增厚、明显凹陷与NBI-ME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且下有结节、增厚、明显凹陷还与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不足密切相关,但NBI-MEB2型血管联合评估B2型区域大小及下表现能否提高对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预测准确率还需要后续研究证实。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 浸润深度 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 B2型血管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