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及抑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对随后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的预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9 —12月选取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457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入院1周内)及随后1个月时分别使用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贝克焦虑量表(BAI)以及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Ⅱ)对其进行调查。结果457例AMI患者住院期间ASD、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1.29%(143/457)、42.23%(193/457)和29.98%(137/457);1个月时AMI患者PTSD、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0.20%(138/457)、10.50%(48/457)和26.48%(121/457)。交叉滞后模型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在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β=0.11,P<0.05)、焦虑(β=0.16,P<0.01)、抑郁(β=0.25,P<0.01)对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的焦虑、抑郁分别对1个月时的焦虑(β=0.34,P<0.01)和PTSD(β=0.16,P<0.01) 、抑郁(β=0.59,P<0.01)和创伤后应激障碍(β=0.25,P<0.01)预测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应激障碍的高警觉、再体验与分离症状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住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对随后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应加强对AMI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干预,及时疏解其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有效降低其后期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念减压训练对临床护士焦虑抑郁水平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4月—2019年6月,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90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名。对照组给予常规睡眠及情绪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正念减压训练。采用SAS、SD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于干预前1 d及干预完成后当天对两组进行测评,评价干预效果。最终观察组44名完成研究,对照组45名完成研究。结果正念减压训练干预前,两组护士SAS、SDS及PSQI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士的SAS及SD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17、-3.498;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士的PSQI量表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连续性、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日间功能障碍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念减压训练能有效降低临床护士的焦虑、抑郁水平,并改善其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