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隐匿性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纵向对照研究。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初次就诊(初诊)且未经任何相应近视矫正治疗的儿童60例1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2例64只眼,女性28例56只眼;年龄4~6岁。初诊时及初诊后3、6、9、12个月受检眼均行视力、医学验光、角膜地形图、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受检儿童根据视力、等效球镜度(SE)、AL、角膜曲率(CC)情况分为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各组均为30例60只眼。采用频域OCT的加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受检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的分区方法将黄斑中心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在内外环分别由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共计9个区域。对比观察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AL、CC、SE、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以及各相关因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两组受检眼SE、AL、CC以及黄斑区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不同测量时间点组内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相同测量时间点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初诊及初诊后不同时间,隐匿性近视组受检眼SE (F=783.710)、AL (F= 742.192)以及黄斑中心凹(F=330.292 )、外环下方和颞侧(F=158.250、108.295)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受检眼SE (F=1 793.976)、AL (F=457.362)以及黄斑中心凹(F=31.029 )、外环下方和颞侧(F=7.405、77.245)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受检眼均随初诊后时间延长,SE逐渐增加,AL逐渐变长,黄斑中心凹、外环下方和颞侧视网膜厚度逐渐变薄。对相同测量时间点组间存在差异的数据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诊后3、6、9、12个月,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SE (t=-4.801、-11.532、-16.276、-17.145)、AL (t=24.203、26.353、27.057、25.552)、CC (t=-23.362、-25.382、-25.890、-24.3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诊后6、9、12个月,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t=-2.596、-2.542、-2.941 )、外环颞侧(t=-2.285、-2.610、-2.506)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儿童SE、AL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前者较后者增加迅速;黄斑中心凹、外环下方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均变薄,且前者较后者变薄迅速。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72岁,因上腹部胀痛10余天急诊入院。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经多学科讨论后,考虑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胆管癌可能。先行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减黄,待黄疸好转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见胆总管中下段质硬,增粗。术后病理结果:混合性神经内分泌(G3)-非神经内分泌(中分化腺癌)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