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临床药师对于不合理用药进行药学干预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自 2015 年 5 月~ 2016 年 9 月临床药师不合理用药记录以及临床药师对其药学干预性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本院的 300 例用药干预建议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用药过程中临床药师进行干预建议的采纳率,分析药学干预的必要性。结果 通过药师的药学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临床的用药不合理现象,不合理用药从干预之前的 27%降低至药师用药干预后的 3%。结论 临床统计调查研究表明,药师的用药干预情况可以有效的规范医师的临床用药行为,可以有效的改善临床用药不合理情况,为医疗卫生中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整合中期引产患者焦虑、抑郁、悲伤预防和干预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制定有效护理干预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根据“6S”模型的循证护理方法检索相关文献,时间从建库到2022年2月,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和证据推荐等级(2014版),对不同类型研究的质量及证据推荐等级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随机对照试验2篇、质性研究2篇、队列研究1篇、个案1篇、综述1篇。最终总结13条最佳证据,内容包括引产前、引产时、引产后、随访4个方面。结论缓解中期引产患者焦虑、抑郁、悲伤情绪的护理,应遵循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预防和干预措施,证据转化时应与文化差异、临床条件、产妇意愿有效结合,从而有效拓展优质护理的开展和应用。
简介:摘要:阿莫西林是一种 B-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西药。本文就阿莫西林的药理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并对阿莫西林联合不同药物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重点对阿莫西林的作用进行阐述,使更多人了解阿莫西林的正确使用方法,对其临床的应用进行进一步分析。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术后采用传统康复护理和现代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踝关节副韧带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各37例。予以对照组传统康复护理,予以研究组现代康复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表明统计学意义显著(p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 PFNA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本院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7 月收治的 92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实验样本,依照双盲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均为 46 例病例,治疗术式各为 DHS 内固定术、 PFNA 内固定术,对比不同的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 Harris 评分优良率为,其远比对照组 Harris 评分优良率高,组间所行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 P < 0.05 )。 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在临床各大医院中积极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术前麻醉以及术后镇痛工作中联合应用舒芬太尼所产生的镇痛以及麻醉效果。方法:以2020年1月为起点,2022年1月为终点,完成在我院接受静脉全麻干预样本的收录工作,共收录样本94例,通过硬币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创新组两组,常规组在手术展开过程中所使用的药物为芬太尼,创新组样本在手术展开过程中,所应用的药物为舒芬太尼。完成两组样本疼痛指标、清醒时间等数据的收录工作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创新组样本的清醒时间以及疼痛指标显著低于常规组样本,对两组样本的各项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后,p<0.05。结论:在医疗工作展开过程中,采用舒芬太尼完成麻醉以及术后镇痛工作,能够有效提升麻醉工作的质量以及安全性,降低患病群体的疼痛感,建议在后续的临床干预工作中对该药物展开进一步探索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收治的12例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患儿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3~14岁,平均8.3岁。所有患者均先摄X线片,急诊行手法闭合复位纠正畸形及脱位,石膏托固定,根据孟氏骨折的治疗原则先恢复并稳定尺骨的长度,根据尺骨骨折的部位及类型选择固定方式,然后再处理桡骨颈骨折。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定疗效。结果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临床特点为尺骨骨折伴桡骨颈骨折,桡骨头、颈完全分离,骨折远端纵轴偏离肱骨小头中心,但近端肱桡关系正常。根据尺骨骨折成角方向和桡骨颈骨折远端移位的方向分为2型:伸直外翻型7例和屈曲内翻型5例。所有患者术后获8~38个月(平均16.0个月)随访。对于尺骨骨折,1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4例弹性髓内钉固定,5例接骨板固定,1例未予处理,1例仅行手法复位。对于桡骨颈骨折,11例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1例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9.6周),内固定物取出时间为12~50周(平均31.2周)。术后1例患者出现桡骨头缺血坏死,1例发生桡骨近端膨大。末次随访时根据MEPS评分评定疗效: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孟氏骨折及桡骨颈骨折,临床特点表现为尺骨骨折伴桡骨颈骨折,桡骨头、颈完全分离,骨折远端纵轴偏离肱骨小头中心,但近端肱桡关系正常;尺骨骨折治疗方案包括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弹性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或无需固定,而桡骨颈骨折多行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通过早期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盘早剥于不同孕周时期的临床特点,并据此研究影响母婴病情发展的治疗措施的临床意义。方法:归纳分析 2015 年 6月至 2017 年 2月我院妇产科胎盘早剥患者 189例,统计胎盘早剥发生的不同时期的临床特点及母婴预后的临床应对方法。结果:产妇孕周数越短,胎盘早剥发生严重程度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组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P> 0.05),胎盘早剥发生于 34周以上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34周以下,比较差异 具有明显差异( P< 0.05),但是 34周以下围生儿窒息率与死亡率明显高于 34周以上者,比较差异 具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尽管 34周以上胎盘早剥发生情况多,但是 34周以下胎盘早剥严重程度和围生儿死亡率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腕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分析。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及治疗类型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n=29例),研究组患者开展腕掌侧入路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开展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随访期结束时旋前、旋后、掌屈、背伸、尺偏及桡偏等活动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45%,对照组为17.24%,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给予腕掌侧入路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治疗的效果确切,术后愈合及恢复情况满意且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120例产后出血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仅应用缩宫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联合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量(50.92±14.28)mL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出血量(153.69±48.81)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产后出血症状,联合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优于单一应用缩宫素进行治疗的效果,联合用药后,产妇出血量明显降低,子宫收缩显著,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对亚临床加减孕妇血清中IL-18(白细胞介素18)、hs-CRP(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118例亚临床加减孕妇为观察组,根据甲状腺自身抗体情况分为阳性组(n=59)与阴性组(n=59),同期选取59例健康体检孕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IL-18、hs-CRP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对比,阳性组与阴性组IL-18、hs-CRP水平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组对比,阳性组IL-18水平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亚临床加减孕妇病理过程中,IL-18、hs-CRP均有参与,因此在该病早期诊断中,IL-18、hs-CRP两项指标可作为诊疗及判断预后的标准。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 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 2017 年 8 月 -2019 年 10 月我院收治的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 56 例作为实验样本,依照奇偶数法分组,每组患者为 28 例,其中对照组以常规保守治疗为主要方法,研究组以经皮椎体成形术为主要方法,对比 2 组症状及功能评分变化。 结果:组内比较, 2 组治疗后的 Oswetry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研究组的变化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均为 P < 0.05 。 结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选择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方案,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选择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长肌、颈伸肌的容积变化,以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单节段ACDF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7例,随访时间为(23.0±4.8)个月(范围16~34个月)。所有纳入对象均于术前1周内和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MR检查,在轴位MRI T2WI测量C2~C7各椎间盘水平的颈长肌截面积(axial section of longus colli cross section area,AxCSA)、长短径线比值(ratio of long and short diameter line,RLS),并依据层厚计算颈长肌容积。同时测量相同层面包括多裂肌、颈半棘肌、头半棘肌、头夹肌、颈夹肌在内的颈伸肌截面积(cervical extensor cross-sectional area,CESA),并将CESA与相应椎体截面积(vertebra body area,VBA)的比值作为颈伸肌容积进行分析,即CESA/VBA。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轴性疼痛程度,改良日本矫形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mJOA)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颈椎功能状态。分析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颈长肌、颈伸肌的形态学变化,并与VAS、mJOA及ND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节段AxCSA在术后第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140.84±19.51)mm2均有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13,P<0.05),分别减少至(117.74±17.15)mm2(t=6.714,P<0.05)、(116.37±18.67)mm2(t=6.841,P<0.05)和(116.27±18.65)mm2(t=6.873,P<0.05),较术前分别减少16.40%、17.37%和17.45%;RLS则较术前1.97±0.67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12,P<0.05),分别增加至2.73±0.60(t=6.380,P<0.05)、2.82±0.64(t=6.926,P<0.05)和2.74±0.62(t=6.368,P<0.05),较术前分别增加38.58%、43.15%和39.09%;颈长肌容积均较术前(8853.48±458.65)mm3均有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11,P<0.05),分别减少至(7834.53±461.59)mm3(t=11.822,P<0.05)、(7926.42±456.24)mm3(t=10.819,P<0.05)和(7892.38±450.78)mm3(t=11.283,P<0.05),较术前分别减少11.51%、10.47%和10.86%。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非手术节段AxCSA、RLS及颈长肌容量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与非手术节段CESA、CESA/VBA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颈长肌容积与VAS在术后第3个月(r=-0.308,P<0.05)、第12个月(r=-0.210,P<0.05)及末次随访时(r=-0.404,P<0.05)均呈负相关性;颈长肌容积与NDI在术后第3个月(r=-0.511,P<0.05)、第12个月(r=-0.518,P<0.05)及末次随访时(r=-0.352,P<0.05)也均呈负相关性;但颈长肌容积与各随访时间点的mJOA无相关性(P>0.05);术后第3个月、第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ESA/VBA与VAS、NDI、mJOA亦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ACDF术后颈长肌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少,且其形态也发生明显改变;但颈伸肌容积未发生明显变化。ACDF手术主要影响手术节段相对应的颈长肌,颈长肌容积与术后的VAS、NDI存在负相关性。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糖类抗原125)、CEA(癌胚抗原)、SCC(鳞状细胞癌抗原)等进行联合检测,观察不同肿瘤物对检测与诊断宫颈癌的临床价值。方法:调研2016年1月~2019年6月我院肿瘤科收诊的120例宫颈癌患者(A组),并抽调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人群(B组),采用美国雅培贸易公司生产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进行各指标浓度水平测定。比较两组调研人群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变化,观察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确诊癌症间的临床意义。结果:A组的CA125、SCC、CEA指标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Ⅲ~Ⅳ期宫颈癌患者的血清的SCC、CEA、CA125水平明显高于Ⅰ期、Ⅱ期,而Ⅱ期宫颈癌患者的血清的SCC、CEA、CA125水平明显高于Ⅰ期;血清的SCC、CEA、CA125联合检测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性显著高于各指标的单独检测标准,P<0.05。结论:血清的SCC、CEA、CA125的指标检查有利于早期宫颈癌的筛查,且各指标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