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护理中开展肺康复运动训练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我医院接收的肺癌患者40例作为本文评价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肺叶切除术治疗,将入选的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2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配合,观察组添加肺康复运动训练,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指标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呼吸功能和肺功能指标得到良好改善,护理期间患者发生的并发症较少,(P<0.05)。结论:在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护理中开展肺康复运动训练,可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肺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疾病控制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ETI-MV)的影响因素,为个体化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2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的病毒性肺炎所致ARDS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伴随疾病、并发症、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数据、ARDS严重程度、感染病毒种类、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呼吸支持方式及预后相关指标,对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实施ETI-MV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1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ETI-MV组61例,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ARDS分别为3例(4.9%)、39例(63.9%)和19例(31.1%);非ETI-MV组56例,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ARDS分别为16例(28.6%)、38例(67.8%)和2例(3.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ETI-MV组与非ETI-MV组入RICU 24 h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ng/L:104.0±90.0比62.4±76.0)、氧合指数〔PaO2/FiO2(mmHg,1 mmHg≈0.133 kPa):123.9±30.9比173.6±28.5〕、肺部浸润性阴影分布范围≥3/4肺野的病例占比〔85.3%(52/61)比21.5%(12/56)〕、APACHEⅡ评分≥16.5分〔67.2%(41/61)比42.9%(24/56)〕、院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占比〔14.8%(9/61)比3.6% (2/56)〕、院内细菌感染占比〔16.4%(10/61)比3.6%(2/56)〕以及病程中最低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个/mm3:192.2±35.8比215.0±58.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RICU 24 h肺部浸润性阴影分布范围≥3/4肺野〔优势比(OR)=12.527,95%可信区间(95%CI)为3.279~47.859,P<0.001〕、APACHEⅡ评分≥16.5分(OR=30.604,95%CI为4.318~216.932,P=0.001)、PaO2/FiO2(OR=0.948,95%CI为0.925~0.972,P<0.001)、CD4+ T淋巴细胞计数(OR=0.975,95%CI为0.955~0.995,P=0.015)以及院内细菌感染(OR=38.338,95%CI为1.638~897.158,P=0.023)是选择实施ETI-MV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显示,PaO2/FiO2对实施ETI-MV的预测价值最大,其AUC为0.903,截断值为151 mmHg时,敏感度为91.1%,特异度为95.1%;肺部浸润性阴影分布范围的AUC为0.809,截断值为肺部浸润性阴影分布范围≥3/4肺野时,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78.6%;APACHEⅡ评分对实施ETI-MV预测价值最小,其AUC为0.704,截断值为16.5分时,敏感度为83.6%,特异度为57.1%。结论对于病毒性肺炎所致ARDS(尤其是中度ARDS)患者,PaO2/FiO2依然是选择ETI-MV的经典参考依据,但入RICU 24 h肺部浸润性阴影分布范围以及临床上病情严重程度可提供不同的参考视角,有助于判断ARDS患者是否选择ETI-MV。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创伤后成长和生命意义感的现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8月—2020年8月选取广州市社区560名失能老人的家庭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和中文人生意义问卷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对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进行分析。共发放问卷560份,剔除不完整问卷及按某一规律作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26份。结果526名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创伤后成长总分为(49.43±20.43)分,生命意义感总分为(42.96±7.61)分;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生命意义感总分及意义体验和意义追寻2个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均P<0.01);分层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一般资料后,意义体验和意义追寻均可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结论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创伤后成长处于较低水平,家庭照顾者生命意义感对创伤后成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社区工作者应加强生命意义感教育,帮助照顾者有效应对创伤事件,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促进心理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经同侧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0例(桡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3例(股动脉组)。桡动脉组患者另根据椎动脉病变部位分为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根据椎动脉解剖分型分为Ⅰ型亚组与Ⅱ型亚组。对比分析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患者间基线资料及手术资料(支架植入成功率、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对比分析桡动脉组各亚组患者间手术资料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支架植入成功率、术后3 d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9.01% vs. 30.00%)及穿刺点血肿发生率(3.03% vs. 20.05%)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Ⅱ型亚组与Ⅰ型亚组相比,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相比,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入路相比,经桡动脉入路实施椎动脉支架植入的手术成功率相当,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手术用时更短,操作难度更低,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中椎动脉解剖分型Ⅱ型较Ⅰ型、左侧病变较右侧的效果更优。
简介:摘要作为耳科三大主要症状之一的耳鸣,常常使患者感到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经循证医学论证的有效的非侵入性治疗手段,近年来在耳鸣患者的诊治中收获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被各类指南所推荐。由于国内认知行为治疗跨学科应用于耳鸣患者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多方配合,目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实施方案。本文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相关理论、认知行为治疗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耳鸣的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其他手段治疗耳鸣等方面对耳鸣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实践进行综述,期待能为耳鸣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内镜超声(EUS)对初始诊断为特发性急性胰腺炎(IAP)患者病因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128例初次诊断为IAP后进一步行EUS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AP发作次数分为单次发作组(单发组,51例)和多次发作组(复发组,77例),分析两组患者资料及EUS对两组IAP病因的诊断,并与MRCP的病因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单发组与复发组IAP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胰腺疾病家族史、胆囊切除史、肝功能是否异常、胰腺炎严重程度等基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EUS检查后79例(62%)IAP患者明确了病因,其中55例(43%)为胆道疾病(胆结石、胆道微结石和胆泥淤积),24例(19%)有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分裂、胰腺间质或胰腺导管改变)。单发组IAP患者病因为胆道疾病的占比显著高于复发组患者(59%比32%),而复发组IAP患者病因为胰腺疾病的占比高于单发组(25%比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35)。EUS诊断IAP病因的性能显著高于MRCP(62%比19%,P=0.032),其中EUS能更准确地检出胆道微结石或胆汁淤积(43%比9%,P<0.01),诊断慢性胰腺炎病变的一些微小变化(胰腺小结节、斑片状高回声等)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也优于MRCP(17%比7%,P<0.05),但识别胰腺分裂不及MRCP(2例比4例)。结论EUS诊断胆道疾病精确度高,基于我国大多数IAP病因为胆道疾病,应考虑将EUS作为IAP的初始诊断方法,MRCP可以作为EUS的补充,以确定有争议的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早期白蛋白(ALB)水平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48 h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基于MIMIC-Ⅲ数据库,回顾性纳入2001年6月至2012年12月行PCI治疗的342例AMI患者,根据术后48 h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177例)和无AKI组(165例)。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基线资料与药物使用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AKI组相比,AKI组的年龄、高脂血症、肺炎、糖尿病、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机械通气、ALB、疾病评分和院内死亡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LB与eGFR显著正相关(r=0.22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B(OR=0.435,P=0.003)、血白细胞(OR=1.079,P=0.005)和血肌酐(OR=4.592,P<0.001)是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校正后,低ALB血症仍是发生AKI的危险因素(OR=1.839,95%CI:1.041~3.247,P=0.036)。结论早期ALB水平可预测AMI患者PCI术后48 h发生AKI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手操作配合舒适护理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进行根管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以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四手操作配合舒适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根管治疗中应用四手操作配合舒适护理,可有效增强医护之间的合作配合,提高治疗质量以减少患者不良疼痛感,并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兴趣诱导对儿童上肢骨折患儿术前心理状态和麻醉诱导配合度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儿童上肢骨折患儿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术前行常规性健康指导,观察组术前行兴趣诱导,包括兴趣化互动、环境兴趣化、设备兴趣化分散患儿注意力,并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兴趣对其进行鼓励、安抚及沟通,比较两组患儿心理状态、麻醉诱导配合度、麻醉苏醒质量、疼痛评分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诱导开始前3 min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配合度评分、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除导管时间、睁眼时间、答问切题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h、12 h、24 h疼痛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兴趣诱导能有效减轻上肢骨折患儿术前焦虑,提高患儿麻醉诱导配合度及麻醉苏醒质量,减轻患儿术后疼痛感及躁动发生率,从而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患者不同首次口腔护理时间对早发性VAP发生率及口腔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重症监护室(ICU)气管插管患者150例,按照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A组、B组、C组,每组50例。A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4 h内进行首次口腔护理,B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4~8 h内进行首次口腔护理,C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8~12 h内进行首次口腔护理,比较三组患者早发性VAP的发生率,记录三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统计三组患者在ICU中的病死率,检测患者口腔病原菌阳性率,比较患者口腔溃疡、口臭和口腔出血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气管插管后首次口腔护理时间的延长,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呈明显延长的趋势;三组患者ICU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早发性VAP发生率和口腔病原菌阳性检出率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气管插管后首次口腔护理时间的延长,患者早发性VAP、口腔病原菌阳性检出率和ICU病死率呈明显增长的趋势;A组患者口腔溃疡、口臭和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气管插管后首次口腔护理时间的延长,患者口腔溃疡、口臭和出血的发生率呈明显增长的趋势。结论气管插管患者不同首次口腔护理时间(4 h内、4~8 h、8~12 h)对早发性VAP的发生率和口腔护理效果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在气管插管患者插管后4 h内首次进行口腔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早发性VAP发生率和口腔病原菌检出率,减少口腔溃疡、口臭和口腔出血的发生,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不同血压昼夜节律的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并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61例OSA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PSG监测时同步对其行夜间连续无创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监测。采用频域分析方法,以低频率/高频率来间接反映交感神经活性。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昼夜节律减弱组(夜间血压下降率为0~10%),夜间血压增高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分析比较组内及组间CPAP治疗前后的睡眠呼吸紊乱参数,血压参数,交感神经活性等。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CPAP降压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间的睡前收缩压,OSAHS疾病严重程度,嗜睡评分,入睡前清醒期交感神经活性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相比,CPAP治疗后的整体睡眠期血压水平出现了微弱的下降[收缩压下降4.6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下降2.4 mmHg;均P<0.001]。亚组分析发现,夜间血压增高组收缩压较基线值平均下降11.1 mmHg,舒张压下降4.9 mmHg(均P<0.001),而正常昼夜节律组及昼夜节律减弱组的血压水平在CPAP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三组睡前清醒期交感神经活性无差异,而睡眠期交感神经活性呈递增趋势。夜间血压增高组CPAP干预后的睡眠期交感神经活性较基线水平降低(P<0.001),而其他亚组在干预前后无差异。在控制年龄等基线资料后,回归方程显示,睡眠期血压下降幅度与夜间血压增高型血压节律(收缩压:β=0.548,P=0.002;舒张压:β=0.454,P=0.013)及夜间平均脉氧饱和度的改善程度密切相关(收缩压:β=0.410,P=0.046),而与OSAHS疾病严重程度,日间嗜睡,基线血压值均无相关性。结论对于合并高血压病的中重度OSAHS患者,夜间血压增高型血压节律是预判其可从CPAP治疗中获得降压作用的有效指标。
简介:摘要:新研制的蛇黄散疗效显著,配方制作合理、质量标准易于控制、价格亲民实惠、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新蛇黄散不同粒径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希望为粒径控制过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对精细护理模式在肿瘤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将其平均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个小组,前者实施精细护理,后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护理前后两组护理管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无论是护理管理质量,还是不良事件发生率,亦或是患者满意度,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精细护理模式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管理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对其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