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在主动免疫兔模型中探讨桥粒重塑在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RAbs)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5~3.5 kg)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组(β1ARAbs组,6只)、干预组(Meto组,6只)和对照组(Con组,6只)。经背部多点注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胞外第二环抗原肽(2 mg/只)建立动物模型。0、2、4、6和8周时测定抗体水平,8周时记录并比较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VA负荷及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检测桥粒结构和桥粒重塑相关蛋白水平。结果与Con组和Meto组比,β1ARAbs组VA发生次数增加[(397.67±50.81)次对(32.67±3.76)次对(96.33±8.25)次,P均<0.001],VA持续时间延长[(164.13±10.79) s对(14.95±1.05) s对(57.61±5.27) s,P均<0.001],LVEF水平(55.97%±2.82%对76.44%±2.00%对70.58%±0.55%,与Con组比较,P<0.001;与Meto组比较,P=0.002)和VA诱发率(75%对6%对8%,P均<0.001)升高;VERP缩短[(115.92±2.24) ms对(136.33±5.80) ms对(131.90±4.38) ms,与Con组比较,P=0.005;与Meto组比较,P=0.025]。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β1ARAbs组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水平升高(2.30±0.16对0.18±0.08对1.43±0.20,与Con组比,P<0.001;与Meto组比,P<0.007)。结论β1ARAbs增加VA负荷和持续时间,加重心室重构和VA易感性,潜在机制与ERK信号介导的心肌细胞间桥粒重塑增强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具有适应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住院患者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的现状及其与院内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合作的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CCC)。CCC项目是一项注册研究,自2014年起,在全国158家三级医院和82家二级医院连续入选ACS住院患者,系统地收集患者临床相关信息。本研究纳入CCC项目2014年11月至2019年7月收集的具有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适应证的ACS住院患者,将入选患者按照入院后24 h内是否口服β受体阻滞剂分为口服组和未口服组,分析患者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和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与院内15 d结局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0家医院,38 663例具有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适应证的ACS住院患者,年龄(57.0±9.0)岁,其中男性78.8%(30 470/38 663)。ACS住院患者早期β受体阻滞剂的服用率为64.9%(25 112/38 663),在全国230家医院中,服用率从0到100%,存在明显差异。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口服组院内15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未口服组[2.9%(339/11 536)比3.4%(395/11 536),P=0.036],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低于未口服组[2.1%(248/11 536)比2.7%(316/11 536),P=0.004]。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口服组MACE的发生风险较未口服组低15.5%(HR=0.845,95%CI:0.731~0.978),心力衰竭和心原性休克的发生风险分别较未口服组患者低23.1%(HR=0.769,95%CI:0.651~0.909)和35.3%(HR=0.647,95%CI:0.422~0.992)(P均<0.05)。结论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具有适应证的ACS住院患者早期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不足,且早期使用率在全国230家医院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与早期未口服β受体阻滞剂组的ACS患者相比,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MACE事件、心力衰竭和心原性休克发生风险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