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健脾补肾止泻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腹泻脾肾阳虚证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6月-2021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62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健脾补肾止泻方。2组均连续治疗2周,随访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及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量表(BSFS)评分,采用健康状况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记录治疗前后排便次数、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随访期间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29/31)、对照组为74.19%(23/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44,P=0.020)。治疗后,治疗组排便次数[(1.02±0.23)次/d比(2.35±0.45)次/d,t=14.65]低于对照组(P<0.01);BSF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87、12.96,P值均<0.001);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t=7.85,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随访期间,对照组复发4例(4/23),治疗组无复发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28,P=0.039)。结论健脾补肾止泻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率,提高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渗透压与CT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简化急性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sPESI)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2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结局分为病死组(30例)和存活组(296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PAOI、sPES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LR、IL-6、血浆渗透压;分析NLR、IL-6、血浆渗透压与PAOI、sPESI评分的相关性;评价NLR、IL-6、血浆渗透压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病死组入院时血糖、PAOI、sPESI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均<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 、24 h,病死组NLR、IL-6、血浆渗透压均高于存活组(P均<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 h,NLR、IL-6、血浆渗透压与PAOI、sPESI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 h,NLR、IL-6、血浆渗透压在预测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方面均具有良好效能,其中治疗后24 h NLR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68。结论NLR、IL-6、血浆渗透压与急性肺栓塞患者PAOI、sPESI评分呈正相关,动态监测各指标水平可辅助临床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一种含炭定位标记液(SPOT)临床应用于内镜下病变标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月—2019年11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胃肠道病变需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的115例患者,内镜检查时应用SPOT标记病灶,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时寻找标记点。采用单组目标值法计算产品标记有效率。观察标记后有无不良事件发生,比较标记前后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受试者SPOT标记的有效率为99.13%(114/115),标记维持时间可达57 d,标记过程中无穿刺肠壁或注射到腹腔情况。标记后,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发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48%(27/115),均与试验器械无关。标记前后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OT内镜定位标记液对胃肠道病灶能有效、安全地进行染色标记,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可满足临床使用要求。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内镜治疗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23例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病理结果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23例患者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内镜下评估病灶长径(1.90±0.83)cm,其中20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3例行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术后发生迟发出血5例(21.7%),高淀粉酶血症3例(13.0%),轻度急性胰腺炎6例(26.1%),胰管支架移位1例(4.3%),经内科治疗或内镜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穿孔并发症。术后病理显示,病灶整块切除率82.6%(19/23),完全切除率78.3%(18/23)。术前内镜超声提示局限于黏膜层的19例病灶,术后病理均提示局限于黏膜层;疑似累及黏膜下层或胰胆管末端的4例病灶,其中2例证实局限于黏膜层,另2例侵及黏膜下层,遂追加外科手术。共18例患者接受了后续随访,其中14例术后病理达到完全切除,有2例(14.3%,2/14)分别在术后12个月、51个月时发现肿瘤复发,分别接受了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后未再复发;另4例术后病理未达到完全切除的随访患者中,1例内镜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另外3例均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内镜治疗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注意加强术前评估,警惕围手术期并发症,注意术后定期内镜随访。
简介:摘要:工程测量工作贯穿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经济效益、施工安全等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应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为目标,从工程测量重要性分析出发,探讨施工质量管理措施。基于此,本文从工程测量以及施工质量管理相关介绍入手,分析了工程测量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总结了施工质量管理中工程测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施工质量管理中保证工程测量质量的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人员甲状腺内131I的活度,并估算年待积有效剂量,分析碘治疗人员的内照射现状。方法选择甲状腺内照射碘测量仪,对山东省6家医院进行调查并进行甲状腺131I活度测量,得出6家医院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的检出率和活度值,进而计算摄入量和年待积有效剂量。结果6家医院共有63名碘治疗工作人员接受测量,其中有52人甲状腺内检测到131I,检出率83%,测得131I活度大多低于200 Bq。估算的年待积有效剂量范围为0.23~7.78 mSv,其中有84.6%的人年待积有效剂量<2 mSv。结论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人员应进行常规内照射个人监测,各医院在辐射防护制度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创面封闭方式、病理分析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47例患者资料入选并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17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5例,ESD+EMR 7例,因ESD剥离困难转为ESD+EMR 6例,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ver-the-scope clip system,OTSC)辅助的全层切除4例,分片内镜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8例。47例早期癌病变中,整块切除率83.0%(39/47),完全切除率85.1%(40/47)。全组47例中,围手术期发生穿孔并发症4例(8.5%),均发生于降部,其中2例(4.3%)经内镜治疗后好转,另外2例(4.3%)内镜治疗效果不佳,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个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十二指肠降段的操作,要更加警惕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纤维结肠镜检查在结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结肠梗阻病患46例入组研究。病患入院后,均予以纤维结肠镜检查。观察病患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46例结肠梗阻患者中,梗阻原因分布:结肠肿瘤23例,占比50.00%;结肠扭转12例,占比26.09%;粪便嵌塞11例,占比23.91%。对46例结肠梗阻患者术后随访平均时间15个月。随访期间复查纤维结肠镜检查,其中,有2例结肠癌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行切除手术及吻合术的患者未发生吻合口瘘及感染。结论:纤维结肠镜在结肠梗阻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效果理想,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中应用清肺排毒汤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我院接受新冠肺炎治疗的患者中选取其中的66例进行研究分析,选取时间为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有患者人数为33例,分别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应用清肺排毒汤的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低于实施清肺排毒汤治疗的实验组有效率,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对照组的患者对治疗的评分状况远远差于实验组的患者对治疗的评分,两组数据之间差异较大,存在临床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微腺体腺病及系列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微腺体腺病伴相关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治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7岁,表现为右乳外侧10点钟方向肿物,病理诊断为乳腺微腺体腺病伴相关性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三阴性乳腺癌表型及肌上皮指标大部分阴性,S-100强表达。患者接受乳腺改良根治切除术,至末次随访未复发及转移。结论乳腺微腺体腺病是良性上皮细胞同时缺乏肌上皮层的病变,良性病变时极易与分化良好的浸润性癌混淆,可根据多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标及显微镜下观察到形态不规则腺体浸润纤维脂肪组织、腺腔内粉色分泌物等特点进行诊断;需特别注意此类良性病变可能会发生不典型增生或癌变,从而衍变为浸润性癌,此时形态学特点为腺腔内粉色分泌物及浸润脂肪组织的生长方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100阳性表达对诊断极为重要,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浸润性癌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