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婴儿纤维肉瘤(IFS)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IFS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收治的16例IFS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1.共16例患儿,中位发病年龄0.13岁(0~4.92岁),男童多见(14/16例,占87.5%)。2.原发肿瘤部位:10例位于四肢,3例位于头颈部,3例位于躯干部。3.治疗方案: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化疗方案为"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15例化疗患儿中,12例对化疗敏感,3例对化疗不敏感。14例行肿瘤切除手术治疗,2例仅行活检。4.中位随访3.5年,3例患儿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13例患儿均完全缓解,其中2例复发(2/16例,12.5%),5年总生存(OS)率为70%。按病理分级分组,G1+G2级患儿5年OS率100%,G3级患儿的5年OS率为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3,P=0.028)。结论IFS总体预后良好。肿瘤病理分级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前化疗有利于完全切除肿瘤,存在高危因素的患儿建议术后进行化疗。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莫西沙星在干酪肺炎型肺结核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 44例干酪肺炎型肺结核患者分为治疗组 21例与对照组 23例;治疗组给予莫西沙星 0.4 g/d治疗,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 0.4 g/d治疗,并辅助其他相同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病灶吸收率、痰菌阴转率、药物副反应等情况。 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病灶吸收与痰菌早期阴转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药物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莫西沙星治疗干酪肺炎型肺结核有效且安全。 [关键词 ] 莫西沙星;干酪肺炎型肺结核;左氧氟沙星;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xifloxacin in the treatment of caseous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ethods 44 cases of caseous pneumonia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2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3 cases); treatment group (0.4g / D) was given moxifloxacin, control group (0.4g / D) was given levofloxacin, and other similar antituberculosis drugs were used. The absorption rate of focus,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of sputum bacteria and side effects of drug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absorption of focus and early negative transformation of sputum bacteria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moxifloxacin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the treatment of caseous pulmonary tuberculosis.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了2例需要与单基因糖尿病进行鉴别的糖尿病患者。患者起病年龄较早,有明确三代遗传家族史,起病初期不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胰岛功能提示基础和刺激后C肽水平尚可,胰岛素自身抗体阴性。高通量测序发现位于羧基酯脂肪酶(CEL)基因的造成蛋白质截短型的移码突变,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属于疑似致病性突变,拟诊断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8型(MODY8)。笔者对CEL基因的特点和MODY8的临床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目前证据表明只有位于CEL基因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近端的碱基缺失型突变可以导致MODY,而报道的2例患者为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远端的碱基缺失型和近端的碱基插入型突变,不是明确导致MODY8糖尿病的基因突变类型,更为重要的是,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符合MODY8糖尿病的临床特点,从而最终排除了MODY8的诊断。该文提示临床医师既需要在糖尿病人群中对MODY等单基因糖尿病进行鉴别,又不能盲目依靠基因检测结果来进行诊断,要通过对基因型和临床表现的仔细分析进行糖尿病的分型甄别。
简介:【摘要】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者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导致局部静脉感染。聚氯乙烯(PVC)是一种多组分的塑料,具有一定的硬度,用它制作医疗器械时,必须加入一定量的塑化剂来增加其柔韧性,而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巳酯(DEHP)是最常用的塑化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离住院患儿流感嗜血杆菌血清型、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型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临床培养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148株,应用乳胶凝集法进行荚膜血清分型,PCR法检测荚膜基因。E-test和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χ2检验进行耐药率的比较。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细菌产β-内酰胺酶表型,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TEM-1和ROB-1的携带情况。结果148株流感嗜血杆菌荚膜血清分型均为不可分型,未扩增出荚膜基因。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8.9%(102/148株)、40.5%(60/148株)、53.4%(79/148株)和56.1%(83/148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最高,达91.9%(136/148株)。分离株对头孢曲松、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100.0%(148/148株)敏感。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占64.8%(96/148株),基因型均为TEM-1。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χ2=123.222,27.973,70.273,均P<0.01)。结论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是当前儿童临床感染分离株的主要型别。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主要耐药机制为携带TEM-1基因。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对流感嗜血杆菌保持着高度抗菌活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加味真武汤治疗Ⅳ期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用加味真武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试验组24h尿蛋白总量、血清肌酐、血糖水平、中医症候积分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真武汤治疗Ⅳ期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推广。
简介:摘要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晚近其抗肿瘤效应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服用二甲双胍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风险降低,其机制可能与一方面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下调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和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抑制DTC细胞增殖,一方面通过促进自噬与内质网应激诱导DTC细胞凋亡以及通过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通路、抑制炎性反应、抑制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抑制DTC细胞侵袭等有关。二甲双胍有望成为DTC治疗新的辅助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