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前瞻性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探讨国产新光学染色技术——聚谱成像(spectral focused imaging,SFI)及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ariable intelligent staining technology,VIST)对于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20年8月—2021年5月,采用同一技术方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白光组和新光学染色组,采取序贯检查方式(白光→新光学染色或新光学染色→白光),分别记录两组先行白光或先行新光学染色检查时的诊断结果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判断结果;同时对两组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皱襞肿大、结节性胃炎和弥漫性发红5个方面进行内胃癌风险评分。结果共入组病例合计419例,白光组208例,新光学染色组211例。结合及病理学结果,对胃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瘤变、高级别上皮瘤变、进展期癌病变,白光组检出率分别为:28.9%、40.4%、64.9%、17.8%、0.5%、0.5%,新光学染色组检出率为:30.8%、42.7%、62.6%、15.2%、2.8%、0.5%,检出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国产诊断各类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胃黏膜萎缩的诊断白光组分别为92.9%、61.3%、74.0%、61.9%、92.7%,新光学染色组(SFI模式)为94.4%、64.5%、77.3%、66.4%、94.0%;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白光组为68.1%、72.6%、69.7%、82.1%、55.2%,新光学染色组(VIST模式)为87.1%、89.9%、88.2%、93.5%、80.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结果为金标准,对HP感染判断,白光组为90.2%、84.3%、87.4%、86.8%、88.2%,新光学染色组为92.6%、77.1%、85.4%、82.2%、90.1%;胃癌风险评分≥4分的病例,新光学染色组高危病变的占比更高(P<0.05)。结论国产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优于白光;以胃癌风险评分为工具进行精查胃镜有助于胃癌前病变的检出;国产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癌前病变及HP感染诊断效能与进口内相近,是发现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新光学染色技术 萎缩 肠上皮化生 胃癌风险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估经尿道输尿管碎石术和后腹腔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5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输尿管碎石术(RLU),观察组行后腹腔输尿管切开取石术(URL),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用时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结石除净率为100.0%,并发症发生率为3.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已(P<0.05)。结论后腹腔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术创较小,结石除净率高,术后不易出现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建议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 输尿管镜碎石术 结石除净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胺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60例,按照其入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使用胺酮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胺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经过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心功能。结果在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心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效率较好,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胺碘酮 厄贝沙坦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 疗效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输尿管软联合微通道经皮肾同期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30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其中15例患者一期均采取俯卧位输尿管软联合微通道经皮肾钬激光碎石术(双联合组),另外15例采取截石位单一微通道经皮肾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对照组)。结果双联合组手术时间[(148.33±14.95)min]高于对照组[(98.29±19.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合组住院时间[(8.23±1.05)d]高于对照组[(8.07±2.35)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2/15)]与对照组[6.7%(1/1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合组结石清除率[93.3%(14/15)]高于对照组[60.0%(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软联合微通道经皮肾可提升结石清除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此类患者采用俯卧位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优点,同期处理结石也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 标签: 肾结石 肾造口术,经皮 输尿管镜检查 俯卧位
  • 简介:摘要:大庆炼化公司一套ARGG装置进行顶循泵切换。切泵过程中发现P1204A二级密封氮气压力瞬间归零,同时泵出口阀无法全关。调整后将出口阀全关,但阀门大盖及泵轴承箱温度没有降低,由此确定泵出口阀漏,本文主要是针对该机泵及出口阀门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应力腐蚀开裂 Cl̅ 离子 顶循泵 出口阀门 内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利用输尿管碎石术治疗肾和输尿管结石的并发症情况。方法将150例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患者通过输尿管碎石术进行治疗,观察结石的清除效果,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一次性治疗结石清除率为87.3%,有19例有结石残留(12.7%);平均碎石时间为(35.4±46.9)min。术中并发症2例手术失败,3例输尿管穿孔,结石退回肾脏11例,出血4例,输尿管尿黏膜部分剥脱1例。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尿路感染5例,尿脓毒血症1例,输尿管狭窄1例,肾包膜下血肿1例,持续性肉眼血尿2例。结论对输尿管碎石治疗肾与输尿管结石的并发症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进行实施,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输尿管镜碎石术 输尿管结石 肾结石
  • 简介:摘要传统的颈部开放入路颌下腺切除会导致术后瘢痕,局部皮肤感觉异常或减退及皮肤粘连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让患者更多获益,越来越多的颈外入路下颌下腺切除手术应运而生。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于2021年5月14日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经腋入路下颌下腺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快,美观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5个月复查,颈部活动正常,未出现颈胸部皮肤感觉麻木或减退,腋窝切口隐蔽,疗效满意。经腋入路是一种美观、安全有效的颈外下颌下腺切除手术入路。该入路适应证和临床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腹腔下亲属活体右侧供肾切取术的安全性,并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实施的14例亲属活体右侧供肾切取术临床资料,其中8例为后腹腔下供肾切取(腹腔组),6例为经腰部开放供肾切取(开放手术组)。腹腔组供者常规采取左侧卧位,腰部采用三套管法穿刺。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供者手术时间、腔静脉切口缝合时间、供肾动脉长度、供肾静脉长度、供肾热缺血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例亲属活体右侧供肾切取术均成功,两组供者术中均未输血,腹腔组供肾切取术中均未中转开腹。腹腔组与开放手术组供肾静脉长度分别为(2.2±0.4)和(1.2±0.3)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12)和(80±1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2和5.781,P均<0.05)。两种术式手术时间、腔静脉切口缝合时间、供肾动脉长度、供肾热缺血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截至2019年8月,开放手术组和腹腔组供者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个月(3~18个月)和8个月(3~24个月),均健康。受者术前及术后应用巴利昔单抗行免疫诱导治疗,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CNI+抗代谢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移植肾功能均于术后2周恢复,术后均顺利摆脱透析。截至2019年8月,14例受者随访时间3~12个月,期间受者及移植肾功能均正常。结论亲属活体右侧供肾获取过程中采用腹腔联合Satinsky钳技术安全、可行,可较大限度地延长供肾静脉,且术中出血量更少。

  • 标签: 腹腔镜 亲属活体右侧供肾 供肾切取术 肾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估腹腔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小儿隐睾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42例患者分为两组,开放手术组实施传统开放手术方案,微创手术组行腹腔下微创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微创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手术组切口感染、发热、睾丸回缩、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显著(x2=5.559,P<0.05)。结论腹腔微创手术治疗小儿隐睾创伤更小,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有利于患儿病情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建议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 标签: 小儿隐睾 腹腔镜微创术式 开放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袖状胃切除术(LSG)胃切缘出血的相关因素与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82例行LSG术患者资料,采用SSPS20.0软件统计分析,统计术中胃切缘出血与切缘血管处理及术中血压的关系,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BMI≥40、高血压、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胃切缘出血率的关系密切(P<0.01);切割胃壁后胃切缘出血60例(73.2%),胃切缘无出血22例(26.8%)。术中胃壁切割闭合前,进行切缘血管预夹闭28例,切割后发生出血10例;未进行切缘血管预夹闭54例,切割后发生出血50例(χ2=30.39,P=0.000)。切割胃壁过程中26例患者血压大于130 mmHg,其中14例切缘出血需要处理;56例患者血压小于等于130 mmHg,其中15例切缘出血需要处理(χ2=5.69,P=0.017)。结论LSG中预夹闭切缘血管可有效减少胃切缘出血,控制术中血压130 mmHg以下可减少胃切缘出血,且胃切缘出血后通过夹闭切缘血管和降低血压至130 mmHg以下可以有效控制出血。

  • 标签: 袖状胃切除术 腹腔镜 血管 血压 失血,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椎旁神经阻滞(PVNB)联合全身麻醉对胸腔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胸腔肺叶切除术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60~85岁,BMI 18~25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5):全身麻醉组(G组)和PVNB联合全身麻醉组(PG组)。PG组于麻醉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下患侧T4和T6两点PVNB,各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维持,术毕连接PCIA。记录rScO2最大值、最小值和累积低于基础值时间。于麻醉前(T0)、单肺通气前5 min(T1)、单肺通气后5 min(T2)和气管拔管(T3)时记录rScO2;记录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30 d内有关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PG组患者术中rScO2最小值、T2和T3时rScO2升高,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NB联合全身麻醉可改善胸腔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中rScO2,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胸椎 麻醉,全身 胸腔镜检查 肺切除术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胸锁乳突肌整体抬起的胸锁乳突肌后缘入路用于无充气经腋完全腔下甲状腺癌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施行的46例经腋完全腔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资料。男性9例,女性37例,年龄(38.6±12.0岁)(范围:19~74岁)。14例采用胸锁乳突肌后缘入路,32例采用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结果胸锁乳突肌后缘入路组中央区完整显露率更高[11/14比34.4%(11/32),χ²=7.624,P=0.006],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4.2±2.9)枚比(2.0±2.5)枚,t=2.663,P=0.011]。两组发生喉返神经损伤[1/14比3.1%(1/32),P=0.521]、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0比6.2%(2/32),P=1]等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术后疼痛、术后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无充气经腋完全腔下胸锁乳突肌后缘入路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有一定优势,手术方式较为安全、可靠。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