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LRN)中应用两体一面解剖技术定位肾动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经腹腔入路LRN并应用两体一面解剖技术定位肾动脉的206例肾肿瘤患者资料,其中71例来自开封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135例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男性126例,女性80例,中位年龄54岁(范围:35~82岁)。肿瘤位于左肾102例,右肾104例,肿瘤最大径(6.8±2.5)cm(范围:3.0~12.7 cm)。中循生殖静脉定位肾静脉,以肾静脉复合体、肾下极复合体和腰大肌平面作为两体一面解剖标志定位肾动脉,记录两体一面解剖技术的实施情况、肾动脉解剖特征及其定位时间、血管相关并发症等。不同侧别手术结果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t检验。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4.4±13.6)min(范围:22~116 min),无中转开放,未发生肝、脾或肠管等副损伤。163例为单支肾动脉,43例为2~4支肾动脉,肾动脉主干之外共检出副肾动脉60支。右侧手术检出副肾动脉的比例为27.9%(29/104),高于左侧手术的13.7%(14/102)(χ²=6.251,P=0.012)。肾动脉主干在肾静脉下、后方直接定位占80.1%(165/206),因位置偏高,在肾静脉复合体上缘开窗辅助定位占19.9%(41/206)。副肾动脉在肾静脉下、后方直接定位占76.7%(46/60),因位置偏高,辅助开窗定位占23.3%(14/60)。左侧手术肾动脉定位时间为(21.2±9.4)min(范围:11~43 min),右侧为(17.5±9.3)min(范围:9~32 min),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0,P=0.005)。中估计出血量(51.8±25.2)ml(范围:20~400 ml),发生4例血管损伤并发症,予以腔镜下处理,1例接受输血治疗。结论经腹腔入路腹腔镜LRN中以肾静脉复合体、肾下极复合体和腰大肌平面作为标志能够准确定位多种位置和解剖类型的肾动脉,肾动脉定位时间较短,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肾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肾动脉 两体一面解剖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采用FD治疗的6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共81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7例动脉瘤患者共置入71枚FD,其中18例患者联合弹簧圈稀疏填塞治疗。中对FD置入区域行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观察FD局部有无扭曲或打开不全;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处理工作站对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原始图像和载瘤动脉的5 s 3D-DSA图像信息进行双容积重建并三维融合,对融合后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三维容积漫游等后处理技术,动态观察FD贴壁情况(简称双容积重建法),并与非减影造影和注射稀释对比剂的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重建图像(简称稀释对比剂法)分别对比。以稀释对比剂法为金标准,评估双容积重建法在FD贴壁评估中的准确性。观察并记录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DSA,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疗效。结果中高分辨平板CT重建图像显示3例FD在血管迂曲处局部未完全打开,后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后完全打开。采用双容积重建法和稀释对比剂法分别检出19例FD贴壁不全,52例完全贴壁,两者结果完全一致,其中贴壁不全者均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或球囊支架内扩张后贴壁良好。1例FD置入患者行稀释对比剂法过程中出现血管夹层,给予再次置入2枚支架后夹层消失。中及术后24 h内均未观察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或出血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DSA结果显示,81个动脉瘤中,OKM分级A级4个,B级17个,C级33个,D级27个。结论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能清晰显示FD的打开及贴壁情况,有助于辅助者调整临床决策,从而降低潜在的手术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血管内手术 血流导向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采用FD治疗的6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共81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7例动脉瘤患者共置入71枚FD,其中18例患者联合弹簧圈稀疏填塞治疗。中对FD置入区域行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观察FD局部有无扭曲或打开不全;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处理工作站对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原始图像和载瘤动脉的5 s 3D-DSA图像信息进行双容积重建并三维融合,对融合后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三维容积漫游等后处理技术,动态观察FD贴壁情况(简称双容积重建法),并与非减影造影和注射稀释对比剂的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重建图像(简称稀释对比剂法)分别对比。以稀释对比剂法为金标准,评估双容积重建法在FD贴壁评估中的准确性。观察并记录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DSA,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疗效。结果中高分辨平板CT重建图像显示3例FD在血管迂曲处局部未完全打开,后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后完全打开。采用双容积重建法和稀释对比剂法分别检出19例FD贴壁不全,52例完全贴壁,两者结果完全一致,其中贴壁不全者均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或球囊支架内扩张后贴壁良好。1例FD置入患者行稀释对比剂法过程中出现血管夹层,给予再次置入2枚支架后夹层消失。中及术后24 h内均未观察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或出血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DSA结果显示,81个动脉瘤中,OKM分级A级4个,B级17个,C级33个,D级27个。结论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能清晰显示FD的打开及贴壁情况,有助于辅助者调整临床决策,从而降低潜在的手术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血管内手术 血流导向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巴马猪颈动脉内Neuroform EZ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模型,观察并总结其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改变。方法以13头健康广西巴马小型猪为研究对象,采用球囊过度扩张的方式损伤巴马猪颈动脉内膜后原位置入Neuroform EZ支架建立ISR模型。术后每2周通过床旁彩超监测巴马猪颈动脉支架置入区血流情况,如发现支架内血流增快或减慢,即刻行DSA、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高分辨MRI(HR-MRI)检查,明确支架内狭窄情况后处死巴马猪,取支架处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13头巴马猪单侧颈动脉球囊扩张完成后共置入13枚Neuroform EZ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2.46±3.57)周(6~18周),13头巴马猪中监测到支架内血流增快10例,血流减慢3例;即刻DSA检查显示13头巴马猪的支架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狭窄,狭窄率为(44.23±9.39)%;IVUS和OCT提示支架主体完全被增生的血管内膜覆盖,局部管腔的缩窄为明显增厚的内膜所致,而缩窄的管腔在HR-MRI上表现为管壁的明显强化;HE染色显示病变血管内弹力板断裂,内膜增生明显,增生的内膜以平滑肌细胞为主。结论通过球囊过度扩张撕裂血管内膜并原位置入颅内支架的方式,在12周左右可建立巴马猪颈动脉ISR模型,多种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均证实ISR为增生的内膜所致。

  • 标签: 支架内再狭窄 内膜增生 颅内支架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Neuroform EZ支架与Enterprise 2代支架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治疗中的贴壁性、安全性以及探讨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分别采用Enterprise 2代支架治疗的143例sICAS患者(置入Enterprise 2代支架143枚)及采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202例sICAS患者(置入Neuroform EZ支架202枚)为研究对象,中依据高分辨平板CT扫描重建图像评价支架贴壁情况,观察术后30 d内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术后6个月DSA或CTA随访结果评价支架通畅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支架释放后共有49例患者支架贴壁不全,其中Enterprise 2代组24例(包括Ⅰ型15例、Ⅱ型9例),Neuroform EZ组25例(包括Ⅰ型11例、Ⅱ型14例),2组患者间支架贴壁不全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4,P=0.248)。而当支架成角度数≥75°或狭窄处两端血管管径比≥1.30时,Neuroform EZ组中贴壁不全率(19.0%、10.3%)明显低于Enterprise 2代组(41.4%、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28,P=0.040;χ2=4.531,P=0.033)。(2)术后30 d内共有17例患者出现与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其中Enterprise 2代组9例,Neuroform EZ组8例,2组患者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获得随访的317例患者中共有20例出现与责任病变血管相关的远期脑卒中,其中Enterprise 2代组8例,Neuroform EZ组12例,2组患者间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3)共有298例患者获得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其中65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包括Enterprise 2代组29例、Neuroform EZ组36例,2组患者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9,P=0.5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714,95%CI:1.437~5.126,P=0.002)、支架贴壁情况(OR=3.435,95%CI:1.223~9.652,P=0.019)、狭窄处长度(OR=1.176,95%CI:1.065~1.300,P=0.001)及术后即刻血管残余狭窄率(OR=1.038,95%CI:1.004~1.074,P=0.029)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用Enterprise 2代与Neuroform EZ支架治疗sICAS均具有较高的贴壁性和安全性,但在狭窄病变前后管径差别较大(管径比≥1.3)或支架成角度数较大(≥75°)的病例中Neuroform EZ支架的贴壁性更好。罹患糖尿病、支架贴壁不全、狭窄处长度较长及术后即刻血管残余狭窄率较高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几率更大。

  • 标签: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Neuroform EZ支架 Enterprise 2代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平板CT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3例因颅内动脉瘤、椎动脉夹层或颈动脉海绵窦瘘而行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使用DSA工作站对支架置入后普通平板CT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结果分别进行后处理,比较不同方法显示的支架重建图像质量的差异;采用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将靶血管5 s-3D-DSA重建图像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的支架重建图像进行融合,观察并评估支架完全打开及贴壁情况。结果23例患者顺利置入25枚Willis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达100%。与普通平板CT相比,高分辨平板CT能更清晰和直观地显示金属支架细节,图像质量评分有明显提高(0.56±0.71 vs. 1.56±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观察到1枚支架头端金属丝U型连接处打折,但未见血管破裂及内漏等情况,余24枚支架完全打开并贴壁良好。结论高分辨平板CT能清晰展示支架打开程度及贴壁情况,进而指导者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高分辨平板CT Willis覆膜支架 支架置入术 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女性盆底的解剖学特征,简化、组合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的手术步骤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应用四步断离法RARC治疗女性膀胱癌(Bca)66例。关键步骤有,断输尿管、断血管蒂、断尿道、断阴道除标本。记录改良技术的应用情况、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标本取出方式和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果66例RARC手术均成功,无膀胱或尿道破裂,未见直肠或盆腔大血管损伤。膀胱切除手术时间(60.6±14.7) min;中估计出血量为(232.2±63.5) ml,3例膀胱侧血管蒂出血、2例子宫血管出血均有效控制。术后未见迟发性大出血,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和阴道残端炎各2例,保守治愈。结论简化的四步断离法RARC手术步骤可重复,操作流程优化,安全可行。

  • 标签: 机器人腹腔镜 女性 根治性膀胱切除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