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管理是对人的一种教育过程。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本文阐述了初中班级科学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现初中班级科学管理的建议,以期为班级科学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应用1 050 Hz切削频率和智能脉冲技术(SPT)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拟行TransPRK的近视散光患者43例85眼和拟行SMILE的近视散光患者46例85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眼手术前后各时间点视力、屈光度、等效球镜度(SE)变化,评估手术安全性。结果TransPRK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趋向正视状态并相对稳定。SMILE术后早期屈光度呈轻度远视,术后6个月由轻度远视转为正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2个组间术眼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TransPRK组和SMILE组术眼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89±0.248和1.120±0.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2,P=0.065)。术后7 d及1个月SMILE组术眼裸眼视力(UCVA)明显优于TransPR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2个组间U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TransPRK组术眼安全性指数为1.209±0.222,明显高于SMILE组的1.143±0.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4,P=0.045)。结论采用SPT的TransPRK和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均有良好的预测性、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TransPRK安全性指数高于SMILE,SMILE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早于TransPRK,但2种手术术后术眼远期视力均较好。
简介:摘要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各个环节的审核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结合日常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工作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供今后的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工作参考。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现代建筑楼宇外立面美观效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目前采用建筑幕墙作为建筑外围护形式已成为城市高大建筑外立面的主流方向。吊篮作为建筑幕墙工程的重要施工设施,具有安装快、省力、省人工、操作灵活,以及能重复使用等优点,相对于外立面搭设钢管脚手架,采用建筑吊篮性价比更高,因而越来越多的外立面施工选择吊篮作为主要施工设施。由于吊篮施工作业的危险性较大,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管理备受建筑业内人员的关注。笔者根据在上海虹桥医疗园区上海百汇医院的外立面幕墙吊篮施工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吊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要点进行分析,供大家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SPT)及1 050 Hz切削频率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术后对角膜形态和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行Trans-PR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3例65眼,随访时间为6个月,记录裸眼视力(UCVA)(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和等效球镜度(SE)。使用Sirius角膜地形图分析仪记录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对称指数(SI),6、7、8、9 mm直径范围下的角膜前表面Q值,前表面球差、彗差、三叶草和总高阶像差,斯特尔比率(SR),水平和垂直子午线方向10、20、30、40 c/d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各指标差异。各指标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前BCVA为-0.09±0.06,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UCVA分别为-0.10±0.08、-0.12±0.06、1.16±0.06、-0.18±0.05;术前SE为(-4.24±1.24)D,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SE分别为(0.03±0.63)、(0.08±0.53)、(0.02±0.79)、(0.08±0.37)D。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前表面SI值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个月和6个月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前表面Q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由负值变为正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前表面三叶草、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术后7 d、6个月的彗差明显高于术前值,术后3个月、6个月的球差明显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6个月SR均较术前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水平子午线不同空间频率MTF值均较术前降低,垂直子午线30、40c/d空间频率MTF值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不同直径范围Q值与球差(r=0.798~0.925,P<0.05)、总高阶像差(r=0.596~0.630,P<0.05)、SI(r=0.235~0.303,P<0.05)、角膜切削深度(r=0.583~0.659,P<0.05)均呈正相关;SI与球差(r=0.307,P<0.05)、彗差(r=0.424,P<0.05)、总高阶像差(r=0.300,P<0.05)、角膜切削深度(r=0.227,P<0.05)、偏心切削量(r=0.281,P<0.05)呈正相关;SR与像差、角膜切削深度、偏心切削量等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使用SPT的Trans-PRK术矫正近视散光术后视力提高、屈光度稳定、视网膜成像质量提升,而角膜前表面的非对称性增大,并引入不同程度的高阶像差。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手术中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监测至关重要,肌肉松弛药(肌松药)由于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传递使监测不能进行而限制其使用。应用小剂量肌松药实现不完全的肌松程度以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文章综述肌松药对MEP监测的影响,详细阐述肌松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在不同肌松药使用方法下MEP监测情况。应用四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TOF)监测下小剂量的肌松药达到不完全肌松程度能为MEP监测提供良好的监测条件,并提高麻醉与手术的安全性。如何合理应用肌松药实现稳定的不完全肌松程度还需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上升速率,对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CSEA)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进行择期剖宫产术分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单胎妊娠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是否发生CSEA后低血压,将其分为低血压组(n=36)与对照组(n=44)。对2组产妇采取L3~4腰椎间隙CSEA,于蛛网膜下腔15 s内推注0.5%重比重布比卡因2.4 mL。2组产妇CSEA注射药物后15 min内,每1 min监测1次生命体征、感觉阻滞平面及其时间,并采用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上升速率(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的时间),对于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价值,并确定其最佳临界值。本研究方案经病例收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8年审(030)号],并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产妇年龄、身高、孕龄、人体质量指数(BMI)、脑脊液流出时间、CSEA注射药物后至恢复仰卧位时间、CSEA注射药物前输液量,术中输液量、失血量及尿量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低血压组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时,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为T5(T6~T4),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时间为CSEA注射药物后8 min(7~8 min),均显著低于组内人体感觉最高阻滞平面T4(T4~T3)和短于组内人体感觉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CSEA注射药物后10 min(9~11 min),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030、P<0.001, Z=-6.732、P<0.001)。低血压组产妇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与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分别为CSEA注射药物后3 min(3~4 min)、6 min(5~7 min)与10 min(9~11 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CSEA注射药物后5 min(5~6 min)、8 min(7~9 min)与11 min(10~12 min),而低血压组人体感觉最高阻滞平面T4(T4~T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T5(T5~T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832、-4.202、-3.369、-3.399,均为P<0.001)。②对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的时间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1(95%CI:0.787~0.955,P<0.001)与0.769(95%CI:0.661~0.856,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人体感觉阻滞平面达T8、T6的时间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CSEA注射药物后4 min与7 min,此时其约登指数分别为0.664、0.407,敏感度分别为77.8%与54.6%,特异度分别为88.6%与86.1%,前者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发生CSEA后低血压的价值更高。结论人体感觉阻滞平面上升速率可预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CSEA后低血压的发生,可为剖宫产术CSEA后低血压的预警与及时干预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蓝萼甲素预处理对H2O2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蓝萼甲素抗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H9c2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蓝萼甲素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使用无血清培养液处理。模型组采用无血清培养4 h后,加入250 μmol/L H2O2干预6 h。蓝萼甲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蓝萼甲素0.125、0.250、0.500 μg/ml预处理4 h后,加入浓度为250 μmol/L H2O2干预6 h。采用MTT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观察细胞形态,采用Annexin Ⅴ-FITC/PI荧光双染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通过Pubchem数据库获得蓝萼甲素的化学结构式,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Pharmmapper平台预测蓝萼甲素潜在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筛选蓝萼甲素抗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蓝萼甲素作用的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蓝萼甲素低、中、高剂量组H9c2心肌细胞活力[(66.56±6.51)%、(79.21±6.89)%、(94.06±5.19)%比(51.75±4.14)%]升高(P<0.01),细胞凋亡率[(24.12±4.71)%、(17.42±4.39)%、(7.65±1.56)%比(36.73±5.65)%]降低(P<0.01)。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提示,蓝萼甲素有22个与抗H9c2心肌细胞凋亡相关的靶点,主要调节氧化应激、细胞迁移、激酶结合活性等,可调节MAPK1、VEGFA、MMP9、NOS3、MMP2、MAPK14等靶点通路,发挥抗H9c2心肌细胞凋亡作用。结论蓝萼甲素预处理对H2O2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氧化应激和减少细胞凋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