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神经损伤、新生血管及纤维增生膜形成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重要病理改变与多种玻璃体细胞因子的综合作用相关。VEGF主要参与增加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和诱导新生血管形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则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神经保护功能;IL在介导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在缺氧状态下血浆和玻璃体液TNF-α显著升高,诱导炎症反应;多种眼部结构均可分泌TGF-β,是调节细胞增生分化的重要细胞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则可促进内皮细胞生长、迁移和黏附。另有多项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继续深入研究DR发生的分子机制。我们相信随着DR发生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DR的早期干预及靶向治疗的效果将日趋理想。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 细胞因子类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miRNA的表达,筛选与视网膜新生血管(RNV)有关的miRNA。方法80只健康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OIR组,每组40只。OIR组小鼠构建OIR模型,对照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小鼠17日龄时,做视网膜荧光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鼠RNV发生情况;做视网膜病理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取视网膜组织行miRNA芯片分析,检测对照组与OIR组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并行PCR验证。所得差异miRNA靶基因和表达谱分别进行基于基因注释(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富集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荧光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小鼠视网膜未见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OIR组小鼠视网膜可见大量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两组小鼠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25,P<0.05)。miR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IR组有54个miRNA发生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表达。其中,上调者47个,下调者7个。miRNA差异表达倍数大于1.25倍者23个,小于0.75倍者5个。PCR验证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倍数最高的5个miRNA表达趋势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O分析共得到111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P<0.05);KEGG分析共得到6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P<0.05 )。结论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miRNA较正常小鼠视网膜组织有54个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表达差异的miRNA可能不同程度参与了RNV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病因学 微RNAs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溶液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损伤作用,并检测新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six在小鼠视网膜兴奋性毒性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视网膜和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7~8周龄C57B6/J小鼠105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 mmol/L NMDA组、10 mmol/L NMDA组、20 mmol/L NMDA组和40 mmol/L NMDA组,每组21只。正常对照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入1 μl氯化钠溶液,不同剂量NMDA组分别注射相应剂量的NMDA溶液各1 μl。1周后,分别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苏木精-伊红染色、视网膜铺片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不同剂量NMDA组视网膜各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层(GCL)细胞数量和RGCs数量。采用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不同剂量NMDA组GCL中lncRNA Tsix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剂量NMDA组Tsix基因的转录本水平。结果OCT结果显示,2、10、20和40 mmol/L NMDA组视网膜全层厚度分别为(255.00±6.63)、(252.40±6.41)、(248.67±6.20)和(229.11±10.37)μm,较正常对照组的(269.60±20.01)μm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GCL细胞排列均匀、紧密,呈单层,细胞核大而圆,NMDA注射后细胞出现体积不均和空泡,有核固缩现象。各剂量NMDA组GCL细胞数量随NMDA剂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NMDA浓度增至20 mmol/L时,GCL的细胞数量减少至正常对照组的一半。视网膜铺片结果提示,β3-微管蛋白阳性RGCs细胞数量随NMDA剂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0 mmol/L NMDA组RGCs数量减少至正常对照组的一半。RNAscope结果显示,lncRNA Tsix主要在GCL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且随着NMDA剂量的增加,表达lncRNA Tsix的阳性细胞率显著降低,各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70,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验证Tsix随NMDA剂量的增加表达趋势与RNAscope结果一致。结论NMDA对视网膜厚度和RGCs的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小鼠视网膜lncRNA Tsix的表达主要集中在GCL细胞的细胞质,且转录本水平随着NMDA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对RGCs发挥保护作用。

  • 标签: 视网膜兴奋性毒性 N-甲基-D-天冬氨酸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Tsix 长链非编码RN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miRNA的表达,筛选与p21及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相关的miRNA。方法实验研究。40只健康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OIR组,每组20只。OIR组构建氧诱导RNV模型,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小鼠17日龄时,处死小鼠,视网膜荧光铺片观察小鼠RNV发生情况;光学显微镜下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取视网膜组织行miRNA芯片分析,检测正常组与OIR组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所得差异miRNA靶基因分别进行基于基因注释(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富集分析;通过Targetscan、MiRanda、MicroT-CDS数据库比对筛选可能与p21有关的miRNA及通路。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OIR组小鼠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RNV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00、9.025,P<0.05)。与正常组比较,OIR组有统计学差异表达的miRNA 54个,其中,上调、下调者分别为47、7个。从3个数据库与所得差异miRNA的比对结果中共筛选到与p21相关miRNA 13个,按差异倍数从高到低分别为miR-7218-5p、miR-322-5p、miR-224-5p、miR-335-5p、miR-329-3p、miR-362-3p、miR-532-5p、miR-20b-5p、miR-20a-5p、miR-195a-5p、miR-423-5p、miR-497a-5p、miR-129-5p。差异miRNA靶基因富集分析,得到1 112个GO条目及50条KEGG通路,其中50个GO条目和13条KEGG通路与p21相关。结论在OIR模型中共筛选出13个与P21相关的miRNA。

  • 标签: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微RNAs 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21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和玻璃体液中分泌颗粒蛋白Ⅲ(SCG3)的表达情况。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5至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玻璃体视网膜科接受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77例(77只眼),年龄(60.75±11.34)岁,男性41例,女性36例。根据血糖水平、糖尿病病史和眼底表现分为DR组和非糖尿病组,进一步按血脂水平和体重指数(BMI)分为血脂偏高和血脂正常、BMI偏高和BMI正常者分别进行观察。所有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BMI,取外周血检测血脂水平。患者于玻璃体切除术中取玻璃体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所有患者玻璃体液标本中及外周血血浆中的SCG3。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SCG3浓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DR组患者43例,其中脂血偏高25例,正常18例;BMI偏高22例,正常21例。非糖尿病组34例,其中脂血偏高13例,正常21例;BMI偏高17例,正常17例。DR组SCG3[6.02(4.34,11.76)ng/ml]高于非糖尿病组[4.30(3.20,10.78)ng/ml](Z=-2.339,P<0.01)。DR组中血脂偏高者的SCG3[7.94(5.33,13.51)ng/ml]高于非糖尿病组中血脂者正常者[4.04(3.12,7.77)ng/ml](Z=-3.473,P<0.01)。DR组中血脂偏高者的SCG3高于血脂者正常者[4.45(3.71,9.14)ng/ml](Z=-2.511,P<0.01)。DR组中BMI较高者的SCG3[7.12(4.56,13.12)ng/ml]高于非糖尿病组BMI正常者[3.53(3.16,4.38)ng/ml](Z=-3.767,P<0.01)。DR组中BMI正常者的SCG3[5.72(4.10,11.60)ng/ml]高于非糖尿病组BMI正常者(Z=-2.862,P<0.01)。血浆中的SCG3极少或无法检测到。结论DR患者玻璃体液中SCG3表达上调,但SCG3几乎很难在正常的血管系统中被检测到。(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33-937)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嗜铬粒蛋白类 玻璃体 血液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浆外泌体、微囊泡(MV)、血浆和玻璃体中炎症相关蛋白S100A8的表达,并于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进行验证,初步探讨其在DR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和基础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共计73名纳入研究。其中,采集血浆32名,收集玻璃体液41名,并据此分为血浆样本研究队列和玻璃体样本研究队列。将受试者分为未发生眼底改变的单纯糖尿病组(DM组)、非增生型DR组(NPDR组)和增生型DR组(PDR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玻璃体样本研究队列中对照组为黄斑前膜或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液。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外泌体和MV。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分析仪、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和M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S100A8质量浓度。18只健康雄性Brown Norway大鼠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每只9只。糖尿病组大鼠经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后5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S100A8的表达情况。两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计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血浆中成功分离得到具有各自特征的外泌体和MV。PDR组患者血浆外泌体和玻璃体S100A8浓度均高于NPDR组、DM组、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20、0.002、0.002,P<0.000、<0.000 )。血浆样本队列研究4个组受试者血浆、血浆MV的S100A8质量浓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83、0.015 ,P=0.836、0.99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视锥视杆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S100A8蛋白。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100A8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8,P=0.001 )。结论循环外泌体中S100A8蛋白水平随2型糖尿病患者DR严重程度明显增高。S100A8可能是DR炎症环境的影响因素,是潜在的抗炎治疗靶点。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外泌体 玻璃体 钙粒蛋白A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富里酸(FA)干预缺氧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基因表达谱的MiSeq测序分析结果。方法体外培养hRMEC,并将其分为缺氧组(缺氧处理)和FA干预组(即缺氧后FA干预)。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方式的FA对hRMEC活性的影响。选择FA的最佳作用浓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验证FA对缺氧诱导hRMEC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IL-1β、IL-4、IL-6、IL-8、IL-10、MMP-2、TNF-α、TNF-β等炎症因子及炎症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缺氧组和FA干预组细胞,应用MiSeq测序技术对两组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获得生物学大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基因注释(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对差异miRNA的功能及信号通路进行分析。组间炎症因子及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比较时,通过miRNA mimic调节细胞中相应miRNA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从而判断该miRNA的作用。结果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方式的FA对hRMEC的细胞活性无影响。RT-PCT检测结果显示,缺氧组hRMEC中ICAM-1、IL-1β、IL-6和TNF-β的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6、6.011、5.282、6.500 ,P=0.027、0.004、0.006、0.003);FA干预组hRMEC中ICAM-1、IL-6、TNF-α和TNF-β的mRNA表达较缺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61、3.676、3.613、3.387,P=0.001、0.021、0.023、0.028 )。缺氧组和FA干预组之间共有14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上调基因9个,下调基因5个。共4个差异miRNA (hsa-miR-1 285-3p、hsa-miR-30d-3p、hsa-miR-3 170、hsa-miR-7 976)的预测靶基因均为ICAM-1。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的功能主要富集在细胞发育、细胞分化和单生物发育过程中。KEGG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miRNA表达高度富集的是癌症中蛋白多糖通路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差异表达较明显的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安非他明成瘾性通路。结论FA可能通过调控多个miRNA的表达,影响下游ICAM-1 mRNA表达水平,从而对缺氧刺激hRMEC后细胞的炎性状态产生影响。

  • 标签: 缺氧 视网膜血管/细胞学 内皮细胞/生理学 细胞,培养的 胞间黏附分子1 富里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验证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刺激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为对照组、CTGF组。对照组细胞采用正常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CTGF组细胞采用含有10 ng/ml CTGF的DMEM完全培养基持续培养24 h。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行细胞划痕实验,对比分析两组细胞的细胞迁移率;应用HiSeq测序技术对两组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获得生物学大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基因注释(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对差异miRNA的功能及信号通路进行分析。基于转录组数据筛选出两组间差异表达倍数位于前10名的基因,分析其基因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定性检测对骨形态发生蛋白4 (BMP4)的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验证。结果CTGF组细胞迁移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3,P=0.026 )。对照组与CTGF组之间共有32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者152个,下调者173个。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miRNA的功能主要分为生物学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3类。KEGG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miRNA表达高度富集在神经系统间信号传递、细胞间黏附以及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等相关的通路。分析两组间差异表达倍数位于前10名的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组织炎症反应及纤维化过程等不同的代谢通路及生物学过程。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定性检测结果显示,CTGF组细胞中BMP4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90、10.110、5.470,P=0.004、0.001、0.006 )。结论CTGF通过上调Müller细胞中BMP4的表达而促进细胞的增生和迁移导致组织纤维化并可诱导炎症反应。

  • 标签: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转录组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4 Müller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差异表达基因(DEG ),为增生型DR(PDR)治疗提供新的生物学治疗靶点。方法基础研究。2020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DR患者3例(PDR组)及非糖尿病患者3例(对照组)纳入研究。另外分别选取同期PDR、非糖尿病患者各40例并据此分为PDR验证组、对照验证组。PDR验证组、对照验证组行外周血验证试验;PDR组、对照组进行RNA测序。采用转录组学(RNAseq)测序技术筛选PDR组、对照组DEG。对筛选得到的DEG进行基因注释(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和蛋白-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应用基因表达总集数据库查找与PDR相关高通量数据行多队列比对分析,通过Targetscan平台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明确筛选所得DEG与PDR的相关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免疫印迹法对与PDR相关的DEG mRNA、蛋白表达进行验证。PDR验证组、对照验证组之间PDR相关的DEG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RNAseq测序共筛选出1 337个DEG,上调基因419个,下调基因918个。具有低等电点的直接凋亡抑制蛋白结合蛋白(DIABLO)、锌指和含BTB域10 (ZBTB10 )、polo样激酶3 (PLK3 )、调节亚单位1 (PIK3R1)、B细胞易位基因3 (BTG3)等基因在PDR组患者中差异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IABLO、ZBTB10、PLK3、PIK3R1、BTG3等基因参与了与PDR相关的病理过程。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外基质受体作用、细胞因子调控通路、p53信号通路、半乳糖代谢等糖代谢途径可能参与了DEG涉及过程。PPI分析结果提示,DEG关联蛋白节点越大,关联的节点数量越多,其中DIABLO、ZBTB10、PLK3、PIK3R1、BTG3等基因对该作用网络形成作用显著。Targetscan平台预测发现,DR患者房水、玻璃体、血浆中显著差异miRNA与本研究所发现的DEG具有调控关系。与对照验证组比较,PDR验证组患者外周血中DIABLO、ZBTB10、PLK3、PIK3R1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上调,BTG3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结论PDR患者的DEG为DIABLO、ZBTB10、PLK3、PIK3R1、BTG3,其通过调控细胞增生、纤维化及氧化应激等生物学过程参与疾病进程。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转录组 差异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T1D)大鼠视网膜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并探讨其与T1D引起的视网膜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T1D组,每组10只。T1D组大鼠采用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建立大鼠T1D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射等容积枸橼酸钠溶液。于注射前和注射后每周监测2个组大鼠体质量,于造模后3 d和5周监测各组大鼠血糖浓度。采用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芯片(MeDIP-chip)技术分析对照组与T1D组大鼠视网膜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并进行基因富集的基因本体(GO)分析和通路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1D组大鼠出现体质量减轻、多饮、多食、多尿等典型表现。与对照组比较,T1D组大鼠视网膜中共鉴定出1 478个差异性甲基化位点,包括689个高甲基化和789个低甲基化位点,其中768、365和345个差异性甲基化位点分别位于高、中、低CpG岛密度启动子上。GO分析显示,差异性甲基化基因影响了蛋白结合等分子功能。通路分析显示,高甲基化基因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钙信号通路有关,而低甲基化基因与MAPK、Notch及谷氨酸能突触信号通路有关。结论与对照组大鼠比较,T1D大鼠视网膜中多数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发生变化,这些启动子区域的差异性甲基化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子机制的阐明以及新型治疗靶点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糖尿病,1型 DNA甲基化 甲基化DNA免疫沉淀 CpG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表观遗传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聚嘧啶束结合蛋白相关剪接因子(PSF)高表达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诱导下RPE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空白对照组(N+ AGAGEs组)、空载体对照组(Vec+AGEs组)、PSF高表达组(PSF+AGEs组)。N组RPE细胞常规培养;N+AGEs组只做转染处理但不导入任何外源性基因的RPE细胞联合AGEs诱导;Vec+AGEs组、PSF+AGEs组利用转染试剂脂质体2000将pcDNA空载体或pcDNA-PSF真核表达质粒导入RPE细胞联合AGEs诱导。除N组以外,其余3组细胞进行相应的转染处理,24 h后应用150 μg/ml的AGEs刺激72 h。采用HE染色和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PSF高表达对RPE细胞凋亡相关形态改变的影响;通过ROS水平检测分析PSF高表达对AGEs诱导的RPE细胞ROS表达的影响;采用MTT比色法检测PSF高表达对RPE细胞生存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SF不同作用时间及不同剂量对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结果HE染色和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发现,N组细胞形态饱满,细胞核呈圆形,细胞质丰富,染色均一;N+AGEs组、Vec+AGEs组细胞体积缩小,嗜酸性染色增强,细胞核致密浓染、固缩甚至碎裂;PSF+AGEs组细胞形态尚饱满,细胞浆染色较均匀,细胞核染色均一。MTT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PSF高表达可有效提高RPE细胞生存力,但该作用可被ZnPP有效拮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6,P<0.05)。DCFH-DA法检测结果显示,与N+AGEs组、Vec+AGEs组比较,PSF+AGEs组细胞中ROS产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4,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SF蛋白以时间、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上调HO-1的表达水平。PSF蛋白作用24、48、72 h的HO-1相对表达水平较0 h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91,P<0.05)。0.1、0.5、1.0、1.5、2.0 μg PSF蛋白作用下的HO-1相对表达水平较0.0 μ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82,P<0.05 )。结论PSF可能通过上调HO-1的表达而抑制ROS产生,从而对AGEs诱导下的RPE细胞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 标签: 视网膜色素上皮 聚嘧啶区结合蛋白质 糖基化终产物,高级 血红素氧化酶(脱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聚嘧啶束结合蛋白相关剪接子(PSF)高表达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诱导下人视网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应分子机制。方法将hRMECs分为正常组、空载组、PSF组、锌原卟啉(ZnPP)组及PSF+ ZnPP组进行实验。正常组细胞使用含有10%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置于37 °C、95%空气、5% CO2的密闭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空载组细胞采用空载慢病毒感染。PSF组细胞采用过表达PSF慢病毒感染。ZnPP组细胞采用ZnPP (10 mol/L)处理2 h。PSF+ZnPP组细胞采用过表达PSF慢病毒感染后,再用ZnPP (10 mol/L)预处理2 h。后四组细胞辅以AGEs刺激,HE、Hoechst33258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法观察PSF高表达对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ZnPP对PSF的拮抗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血红素氧合酶-1 (HO-1)、磷酸化(p)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核因子2相关因子2 (Nrf2)的蛋白表达。引入ERK通路的特异性拮抗剂U0126,Western blot验证U0126对PSF蛋白所诱导的HO-1表达的逆转作用。结果HE染色和Hoechst33258染色结果显示,PSF组受损细胞核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加,较PSF+ZnPP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5、38.7,P<0.05)。流式细胞法结果显示,PSF组细胞产生的ROS较正常组明显增加,较PSF+ZnPP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4,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SF组HO-1蛋白表达量较正常组、空载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0.1,P<0.05);AGEs处理30、60、120、240 min时pERK的蛋白表达量与15 min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4.0,P<0.05);PSF+/U0126-组HO-1、Nrf2蛋白表达量较PSF-/U0126-组明显增加,PSF+/U0126+组HO-1、Nrf2蛋白表达量较PSF+/U0126-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2、489.4,P<0.05 )。结论PSF高表达可以通过活化ERK通路,促进Nrf2转位入核进而诱导HO-1表达,从而保护hRMECs免受AGEs诱导的氧化损伤。

  • 标签: 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质 糖基化终产物,高级 视网膜血管/细胞学 内皮细胞/生理学 细胞,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