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免疫治疗掀起肿瘤治疗革命,多种ICIs治疗肝细胞早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其良好应用前景,迎来了肝细胞免疫治疗时代。近来项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疗效和安全性优于标准治疗,有望成为肝细胞癌新线标准治疗。目前ICIs联合放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局部治疗研究正在全世界开展,将进步刷新肝细胞癌系统治疗格局。

  • 标签: 肝肿瘤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联合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在早期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预测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收治882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早期HC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01例,女性181例,年龄(57.3±10.5)岁(范围:21~86岁)。将患者按2∶1随机分为训练集(588例)和测试集(294例)。构建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包括随机生存森林(RSF)、梯度提升机、弹性网络-Cox回归和Cox回归模型。采用致性指数(C-index)衡量模型预测准确性、综合Brier分数量化模型预测误差、校准曲线反映模型拟合情况。比较机器学习模型、竞争模型和HCC分期系统预测效能。所有模型均在独立测试集内进行验证。结果训练集内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61.7个月,测试集内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61.9个月,两组患者无复发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29,P=0.865)。RSF模型由5个常用临床病理学特征构成:白蛋白-胆红素分级、血清甲胎蛋白、肿瘤数目、肝切除方式和微血管侵犯。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RSF模型C-index值分别为0.758(95%CI:0.725~0.791)和0.749(95%CI:0.700~0.797),综合Brier分数分别为0.171和0.151。RSF模型早期HCC复发预测准确性优于其他3种机器学习模型、竞争模型(ERASL模型)及HCC分期系统(巴塞罗那分期、中国肝癌分期方案、TNM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校准曲线提示,RSF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值具有较好致性。RSF模型可将早期HCC患者复发风险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在训练集和测试集内三组患者无复发生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SF模型早期HCC术后复发风险分层明显优于TNM分期。结论本研究构建RSF模型集合了5个常用临床病理学特征,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复发风险。

  • 标签: 肝肿瘤 人工智能 预测模型 肿瘤复发 手术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影像组学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预测模型,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243例(南京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165例、无锡市人民医院78例)行肝切除术治疗早期肝细胞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男182例,女61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30~86岁。243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2∶1比例分为训练集162例和测试集81例。利用影像组学技术,从CT检查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肿瘤内部及周边分别提取定量图像特征,每位患者提取3 384个影像组学特征参数。在训练集中,通过联合多重特征选择算法[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随机生存森林(RSF)特征排序+LASSO-COX回归分析]稳定特征参数进行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预测效能。采用单因素COX回归筛选肿瘤复发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COX逐步向后回归分析构建2个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包括影像组学模型1(术前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2(术后模型),并分别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验证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随访情况。(2)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影像组学标签建立。(3)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影像组学标签预测效能。(4)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构建。(5)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验证。(6)影像组学模型与其他临床统计学模型和现有肝细胞癌分期系统预测效能比较。(7)影像组学模型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风险分层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2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病史采集,实验室指标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每6个月进行1次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若实验室指标或B超检查怀疑肿瘤复发转移则可提前行增强CT或MRI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研究终点为肿瘤复发时间,定义为手术日至诊断肿瘤复发或转移日。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血清甲胎蛋白值经过自然对数转换后纳入分析。应用X-tile 3.6.1软件为连续性变量选取最佳截断值。结果(1)随访情况:243例肝细胞患者均获得随访。训练集患者随访时间为4.2~109.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1.6个月;测试集患者随访时间为12.7~107.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3.2个月。训练集患者2、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8%、53.1%,测试集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6.4%、61.7%,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3,P>0.05)。(2)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相关影像组学标签建立:3 384个影像组学特征中,选择2 426个高度稳定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分析。通过整合MRMR得分和RSF重要性排序前20位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出37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进步降维,筛选出7个重要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上述7个影像组学特征指标(部位、扫描时相、权重系数)分别为特征1(肿瘤周边、动脉期、0.041),特征2(肿瘤周边、动脉期、-0.103),特征3(肿瘤周边、动脉期、-0.259),特征4(肿瘤内部、动脉期、0.211),特征5(肿瘤周边、门静脉期、-0.170),特征6(肿瘤内部、门静脉期、0.130),特征7(肿瘤内部、门静脉期、0.090)。影像组学标签得分方程=0.041×特征1-0.103×特征2-0.259×特征3+0.211×特征4-0.170×特征5+0.130×特征6+0.090×特征7。(3)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影像组学标签预测效能: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展现出预测效能,致性指数分别为0.648(95%可信区间为0.583~0.713)和0.669(95%可信区间为0.587~0.750)。(4)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n(血清甲胎蛋白)、肝硬化、肿瘤边界状态、动脉期肿瘤周边强化、肿瘤内坏死、影像组学标签、肿瘤卫星灶和微血管侵犯影响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因素(风险比=1.202,1.776,1.889,2.957,1.713,4.237,4.364,4.258,95%可信区间为1.083~1.333,1.068~2.953,1.181~3.024,1.462~5.981,1.076~2.728,2.593~6.923,2.468~7.717,2.427~7.46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像组学模型1(术前模型)由ln(血清甲胎蛋白)、肿瘤边界状态和影像组学标签构成(风险比=1.145,1.838,3.525,95%可信区间为1.029~1.273,1.143~2.955,2.172~5.720,P<0.05);影像组学模型2(术后模型)由ln(血清甲胎蛋白)、影像组学标签、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卫星灶构成(风险比=1.123,2.386,3.456,3.481,95%可信区间为1.005~1.254,1.501~3.795,1.863~6.410,1.891~6.408,P<0.05)。风险预测方程:影像组学模型1=0.135×ln(血清甲胎蛋白)+0.608×肿瘤边界状态(0:平滑;1:不平滑)+1.260×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模型2=0.116×ln(血清甲胎蛋白)+0.870×影像组学标签+1.240×微血管侵犯(0:无;1:有)+1.247×肿瘤卫星灶(0:无;1:有)。(5)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验证: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具有较好预测效能,致性指数分别为0.716 (95%可信区间为0.662~0.770)和0.724(95%可信区间为0.642~0.806);影像组学模型2展现出更好预测效能,致性指数分别为0.765(95%可信区间为0.712~0.818)和0.741(95%可信区间为0.662~0.820)。校准曲线提示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值具有较好致性。(6)影像组学模型与其他临床统计学模型和现有肝细胞癌分期系统预测效能比较: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前)、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香港肝癌(HKLC)分期和意大利肝癌协作组(CLI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致性指数=0.562,0.484,0.520,0.622,95%可信区间为0.490~0.634,0.311~0.658,0.301~0.740,0.509~0.736,P<0.05);影像组学模型2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后)、Korean模型和第8版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致性指数=0.601,0.523,0.513,95%可信区间为0.524~0.677,0.449~0.596,0.273~0.753,P<0.05)。在测试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前)、BCLC分期、HKLC分期和CLI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致性指数=0.540,0.473,0.504,0.545,95%可信区间为0.442~0.638,0.252~0.693,0.252~0.757,0.361~0.730,P<0.05);影像组学模型2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后)、Korean模型和第8版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致性指数=0.562,0.513,0.521,95%可信区间为0.451~0.672,0.399~0.626,0.251~0.791,P<0.05)。(7)影像组学模型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风险分层分析:根据X-tile软件分析结果,将影像组学模型1得分<1.4分(对应列线图总分<62.0分)归为低危组,影像组学模型1得分≥1.4分(对应列线图总分≥62.0分)归为高危组;影像组学模型2得分<1.7分(对应列线图总分<88.0分)归为低危组,影像组学模型2得分≥1.7分(对应列线图总分≥88.0分)归为高危组。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4.1%、35.3%,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63.0%、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0.381,P<0.05);影像组学模型2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9%、38.2%,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1.8%、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8.613,P<0.05)。在测试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6%、29.3%,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70.0%、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4.453,P<0.05);影像组学模型2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7%、28.1%,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63.6%、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32,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筛选CT检查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由7个影像组学特征组合而成影像组学标签,并由此构建了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预测模型。该模型与现有的临床影像病理预后因素形成互补,能在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前和术后提供较为准确、个体化肿瘤复发风险预测,可为早期肝细胞患者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肝肿瘤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肿瘤复发 手术切除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胰腺胰岛素瘤术后12年肝转移恶性胰岛素瘤病例。该患者48岁,女性,于2006年首次诊断胰腺胰岛素瘤,手术完整切除1.9 cm×1.3 cm肿瘤。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探查无侵袭或转移性病灶,结合组织病理结果诊断为良性胰岛素瘤。在随后12年患者无低血糖发作,每年监测空腹血糖均正常。2018年患者体检空腹血糖2.8 mmol/L,逐渐出现心慌出冷汗症状,进食后缓解。2018年5月住院,血糖1.73 mmol/L,胰岛素1 128 pmol/L。CT和MRI检查提示胰腺术后,肝脏异常信号。通过改良选择性动脉钙刺激静脉采血(selective intra-arterial calcium stimulated venous sampling, ASVS)最终明确肝脏肿瘤分泌胰岛素。行肝部分切除术,组织病理结果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最终诊断为肝脏转移性恶性胰岛素瘤。

  • 标签: 恶性胰岛素瘤 肝转移 选择性动脉钙刺激静脉采血
  • 简介:摘要肝胆恶性肿瘤治疗特点多种治疗手段、多个学科协同。为评价不同治疗措施或联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推动肝胆恶性肿瘤综合治疗规范化开展,笔者单位依托医院信息化平台搭建肝胆肿瘤患者登记与随访数据库,用于指导临床医师做出科学决策,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该研究阐述了肝胆肿瘤数据库构架设计、功能模块、数据采集流程与质量控制措施等。采用观察性双向队列研究设计,方面对既往病例资料进行数据整理使之与现行数据库相匹配,另方面前瞻性收集后续临床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入院评估、手术信息与术后情况、综合治疗措施、定期复查结果、长期随访结局等。通过制订标准化操作流程、人员规范化培训、全流程数据管理计划等措施完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该数据库将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指南制订专家提供高质量真实世界数据,进而为肝胆恶性肿瘤综合治疗规范化开展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 标签: 肝肿瘤 胆道肿瘤 双向队列研究 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库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肺癌常常发生转移。肺鳞癌更容易发生淋巴转移,而转移至胆总管比较罕见。本文报告1例患者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管活检+胆管刷检+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肺鳞癌胆总管转移。患者经胆管扩张、支架置入等治疗,梗阻解除,症状明显改善。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肺原发癌 胆总管转移癌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放置时间三种儿科常用抗菌药微粒数影响。方法  取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分别与三种输液按照低浓度和高浓度调配后,检测于室温下放置0、1、2、3和4h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三种药物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液中粒径≥5μm和≥10μm微粒数均低于其他两种输液配伍液,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5 mg/mL浓度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配伍时,粒径≥10μm微粒数分别在放置0 h和3 h后超标,放置4h内最高可达90.2±3.7mL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配伍时,粒径≥10μm微粒数放置0 h时出现超标现象,放置4 h内最高可达270.4±6.5mL 。两种头孢类药物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粒径≥5μm和≥10μm微粒数呈减少趋势,与另外两种输液配伍后,放置1 h减少,而后增多,多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与三种抗菌药物粉针剂配伍使用时,不溶性微粒数最少。如需使用另外两种输液配伍,将放置时间控制在1 h左右不溶性微粒较少。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粉针剂复溶后不溶性微粒过多,存在严重超标现象,建议儿童患者使用精密输液器输注该药物。

  • 标签: 不溶性微粒 放置时间 儿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三维可视化肝中静脉及其属支解剖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收治100例行肝脏增强CT检查健康体检者临床影像资料;男47例,女53例;平均年龄为52岁,年龄范围为20~83岁。使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100例健康体检者肝脏CT检查薄层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和数据测量。每例健康体检者均重建肝脏、门静脉以及肝静脉,了解其解剖情况。观察指标:(1)肝脏体积。(2) 肝中静脉与Rex-Cantlie线位置关系。(3)肝中静脉与门静脉流域划分左右半肝分界线位置关系。(4)模拟解剖性肝切除术情况。(5)肝中静脉属支情况。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肝脏体积:100例健康体检者肝脏体积为1 248.8 mL(785.5~3 745.6 mL)。(2)肝中静脉与Rex-Cantlie线位置关系:100例健康体检者中肝中静脉与Rex-Cantlie线重叠75例,偏右25例。(3)肝中静脉与门静脉流域划分左右半肝分界线位置关系:100例健康体检者中肝中静脉与门静脉流域划分左右半肝分界面完全致76例,肝中静脉起始段位置偏右而近下腔静脉段致24例,无肝中静脉偏于门静脉流域划分左右半肝分界面左侧者。(4)模拟解剖性肝切除术情况:100例健康体检者解剖性肝切除离断肝实质长度为121.7 mm(91.3~177.2 mm)。胆囊窝距肝中静脉距离为17.8 mm(6.5~35.8 mm)。(5)肝中静脉属支情况: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肝中静脉属支重建共507支,其中S4a段、S4b段、S5段、S8段肝中静脉属支总数分别为61支、147支、190支、109支。每例健康体检者S4a段、S4b段、S5段、S8段肝中静脉属支数目分别为1支(0~1支)、1支(0~3支)、2支(0~4支)、1支(0~2支)。S4a段、S4b段、S5段、S8段肝中静脉属支根部直径分别为3.6 mm(2.2~8.1 mm)、3.7 mm(2.0~6.6 mm)、3.6 mm(2.2~6.8 mm)、3.5 mm(2.3~7.9 mm),属支根部距胆囊窝距离分别为103.9 mm(76.9~130.0 mm)、59.1 mm(12.0~115.3 mm)、54.2 mm(22.8~95.9 mm)、103.9 mm(66.5~144.2 mm)。根据肝中静脉各段属支根部位置、直径范围绘制肝中静脉解剖性半肝切除术肝中静脉属支根部位置图。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通过肝中静脉属支解剖数据及肝中静脉属支根部位置图展示肝中静脉支流解剖结构。

  • 标签: 肝静脉 肝中静脉 肝中静脉属支 三维重建 解剖测量 解剖性半肝切除 术中出血
  • 简介:摘要肝门部胆管癌恶性程度较高,确诊时多为局部进展期。外科手术切除仍是唯根治性疗法,如何安全、有效地开展根治性切除已成为肝脏外科医师关注重点。对于局部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积极外科治疗策略可增加肿瘤根治性切除率。联合全尾状叶切除半肝或肝三叶切除术为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标准手术方式,可选择性地开展血管切除重建及淋巴结清扫术。笔者认为:细致术前评估和管理,如术前胆道引流和门静脉栓塞等措施,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为施行手术提供安全保证。局部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仍然需要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积极手术与辅助治疗相结合可进步提高肿瘤切除率和病人生存率。

  • 标签: 胆管肿瘤,肝门部 局部进展期 术前胆道引流 门静脉栓塞 肝三叶切除术 门静脉切除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Kinki分期在肝癌根治术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收治112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BCLC B期肝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男92例,女20例;中位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21~86岁。患者均行肝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患者随访和生存情况。(3)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复查甲胎蛋白(AFP)、肝功能、超声、增强CT或MRI扫描。术后1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1年后每6个月复查1次,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9月。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寿命法计算生存率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112例患者中,BCLC Kinki B1期38例,BCLC Kinki B2期74例。BCLC Kinki B1期和BCLC Kinki B2期患者术前AFP(≤20 μg/L,>20 μg/L)、微血管侵犯(无,有)、肿瘤复发(无,有)分别为20、18例,25、13例,25、13例和22、49例,30、41例,22、52例,两期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97、5.485、13.405,P<0.05)。(2)患者随访和生存情况:1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4个月。BCLC Kinki B1期和Kinki B2期患者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86%、74%和78%、61%、45%,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53%、43%和35%、23%、20%,两期患者总体生存情况和无瘤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71、15.115,P<0.05)。(3)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BCLC Kinki分期、年龄、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影响肝癌患者根治术后总体生存情况相关因素(风险比=2.985、1.930、3.520、3.406,95%可信区间为1.318~6.763、1.023~3.642、1.714~7.230、1.571~7.385,P<0.05);患者BCLC Kinki分期、术前AFP、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影响肝癌患者根治术后无瘤生存情况相关因素(风险比=2.806、2.122、2.826、2.914,95%可信区间为1.632~4.823、1.266~3.556、1.743~4.580、1.601~5.30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BCLC Kinki分期、年龄、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肝癌患者根治术后总体生存情况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587、2.568、2.280、4.328,95%可信区间为1.036~6.462、1.215~5.429、1.011~5.141、1.677~11.171,P<0.05);患者BCLC Kinki分期、术前AFP、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肝癌患者根治术后无瘤生存情况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579、1.942、2.572、2.750,95%可信区间为1.426~4.662、1.109~3.400、1.505~4.397、1.436~5.269,P<0.05)。进步分析BCLC Kinki分期和微血管侵犯肝癌患者预后影响,其结果显示:BCLC Kinki B1期无微血管侵犯和有微血管侵犯患者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91%、91%和85%、75%、45%,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63%、48%和62%、21%、21%,两者总体生存情况和无瘤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7.447,P<0.05)。结论BCLC Kinki分期可判断肝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BCLC Kinki B1期患者行根治术预后更好。

  • 标签: 肝肿瘤 预后 危险因素 微血管侵犯 Kinki分期
  • 简介:摘要影像组学作为项新兴组学技术,可将数字医学图像转化成海量定量图像特征,从而达到深入挖掘成像组织病理生理学信息目的。近年来,影像组学相关研究数量呈指数增长,目前在肝胆疾病中应用主要包括肝纤维化精准评估、肿瘤良恶性鉴别、生物学行为预测、临床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影像组学分析联合机器学习算法已在无创、高效地预测肝纤维化程度、肝癌微血管侵犯与术后复发风险、胆道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及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效果方面崭露头角。尽管该技术在临床转化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大样本、多中心和多组学研究深入开展,影像组学将在推动肝胆疾病精准诊疗方面拥有广阔应用前景。

  • 标签: 肝疾病 胆道疾病 影像组学 精准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中国肝癌分期(CNLC)肝癌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临床效果及长期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肝胆中心单治疗组收治行肝癌根治术549例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男性462例(84.2%),女性87例(15.8%);中位年龄57岁(范围:21~84岁)。观察患者术前变量、术中及术后情况、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等。采用门诊与电话相结合方式进行随访。采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率估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生存过程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主要因素。结果549例HCC患者中,CNLC Ⅰa期200例(36.4%),CNLC Ⅰb 期148例(27.0%),CNLC Ⅱa期49例(8.9%),CNLC Ⅱb期32 例(5.8%),CNLC Ⅲa期101例(18.4%),CNLC Ⅲb期19例(3.5%)。患者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8%、69.0%、54.2%、37.7%,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1.0%、44.2%、36.0%。CNLC Ⅰa期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3%、90.6%、80.5%和83.9%、65.0%、54.0%;CNLC Ⅰb期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9%、71.0%、47.7%和58.4%、42.3%、33.4%;CNLC Ⅱa和Ⅱb期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Ⅱa期:37.2%,Ⅱb期:44.3%)与CNLC Ⅰb期类似。CNLC Ⅲb期患者 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5.3%、13.2%、0和23.5%、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症状、术前甲胎蛋白水平、术前总蛋白水平、术前AST水平、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术中出血量、术中或术后输血、术后并发、肿瘤最大径和数目、微血管侵犯、大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HCC患者长期生存(≥5年)预后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ST水平、术中出血量、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大血管侵犯和肿瘤分级HCC患者长期生存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结论不同CNLCHCC患者具有不同复发模式及预后。经过严格术前评估CNLC Ⅱa~Ⅲb期HCC患者可从外科根治切除术中获得生存获益。术前AST水平、术中出血量、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大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影响HCC患者长期生存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肿瘤分期 中国肝癌分期 预后 复发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腺相关病毒(AAV)-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核酸酶9(CRISPR/Cas9)系统体外实验研究基因治疗威尔森氏症(WD)。方法选用2月龄雄性Toxic milk (TX)小鼠作WD模型,设计向导RNA(sgRNA)并构建含有CRISPR元件AAV载体质粒命名为pAAV-sgRNA1、2、3,制备AAV,病毒滴度达1~4×1013 GC/ml;感染WD肝细胞,72 h后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后测序检测基因编辑效率,筛选出其中活性最高者sgRNA1,构建相应同源修复模板(HT)质粒命名为pAAV-HT,应用AAV-sgRNA1和AAV-HT共感染WD肝细胞,测序和T7E1酶切检测模板修复效率;用HT特异性引物行PCR,验证HT掺入。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Sanger测序结果显示,sgRNA1在体外有最高编辑效率[(20.2±2.3)%],与sgRNA2、3比较[(3.1±1.3)%、(14.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步用HT进行基因修正,能检出特异性修正后ATP7B基因;二代测序测序显示修复率为(7.9±2.7)%。结论AAV-CRISPR系统在体外可以达到较高编辑效率和修复效率。

  • 标签: 威尔森氏症 基因治疗 腺相关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核酸酶9系统(CRISPR/Cas9)体外实验研究修正威尔森氏症(WD)基因。方法选用来源于DL近交系小鼠Toxic milk小鼠(购自美国Jackson Laboratory公司)作WD模型,设计3个CRISPR来源RNA (crRNA)-crRNA001/002/003,应用CRISPR/Cas9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方法转染WD肝细胞,48 h后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后测序检测基因编辑效率,筛选出效率最高者crRNA001,并设计相应单链寡核苷酸(ssODN)修复模板;用crRNA001和ssODN共转染肝细胞,模板特异性引物行PCR,验证ssODN掺入。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Sanger测序结果显示,crRNA001编辑效率为(57.8±5.1)%。用ssODN共转染细胞后,模板特异性引物行PCR,能扩增出修正后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ATP7B)基因条带;二代测序结果显示,ATP7B基因修复效率为(7.45±2.54)%。结论CRISPR/Cas9 RNP转染能达到较高编辑效率,相应ssODN可以高效修复缺陷ATP7B基因,为进体内实验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 标签: 威尔森氏症 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 基因治疗 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 核糖核蛋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