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一株新鉴定的流行重组型HIV-1 CRF103_01B在北京的检出情况,并分析其近全长基因组(near full-length genome,NFLG)遗传特征。方法对2017—2020年北京新诊断或初始抗病毒治疗病例进行HIV-1基因型耐药监测,发现5例疑似感染CRF103_01B毒株。通过逆转录、近末端稀释法,分两段巢式PCR扩增HIV-1 NFLG。获得的序列与分型参考序列进行基因比对,使用MEGA11软件构建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系统进化树。用SimPlot 3.5软件分析确定基因重组断点,绘制基因组结构图。基于亲本毒株同源NFLG序列比对,挑选较长的重组片段构建NJ进化树,判断可能的亲本毒株来源。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解析基因型耐药特征。结果共获得5条CRF103_01B NFLG序列,其中4例经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感染,1例为女性。与从河北检出的4条CRF103_01B NFLG序列合并分析其重组特征:在CRF01_AE骨架上,gag、pol和nef-3'-LTR基因片段被B亚型重组替换[HXB2 nt 1111±19 - 1539±16,2531 - 4478±16(片段Ⅴ),9008±23 - 9615]。亲本来源分析显示,CRF103_01B的片段Ⅳ与Ⅴ分别与北京B亚型(BJMP3294B)和g5簇CRF01_AE序列(JX112804)聚集成大单系进化簇(bootstrap值分别为97%和100%)。9个CRF103_01B病例均携带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类V106I突变。结论CRF103_01B毒株最可能起源于北京MSM人群,并在北京和河北等地的MSM人群中低水平持续流行,并经异性性途径向一般人群播散。需加强该毒株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监测,关注疾病进展。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前置胎盘产妇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接受全面手术室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前置胎盘产妇20例,根据手术室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10例患者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中10例患者实施全面手术室护理。对比两组手术室护理满意度、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室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置胎盘产妇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接受全面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使患者满意度提高。
简介:【 摘 要】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免疫功能低下合并面部疖患者的护理及疗法。方法:通过使用消毒剂、药物涂抹、紫草油湿敷、紫外线照射的方法,观察面部疖的变化。结果经过14天的护理干预患者面部疖痊愈。结论通过本例患者的实践,证明了临床工作中充分掌握药物及仪器的性质和原理,有利于帮助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选择最有效的护理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肿瘤专科医院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抱怨的伦理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药物临床试验开展过程中,伦理委员会通过电话、邮件和现场接待等受理并妥善处理的受试者抱怨,并实例分析上述受试者抱怨的发生原因、处理流程和解决的过程。结果医院临床试验发生的受试者抱怨逐年递减,伦理委员会接到受试者抱怨后会第一时间核查并认真审查,并把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受试者和研究者,同时做好会议报告和存档工作。受试者抱怨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因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不能入组、因受试者安全性原因被要求出组、受试者的赔偿诉求不能得到满足等。结论伦理委员会接到受试者抱怨时要认真对待,及时核查原因并审慎处理,充当好受试者、研究者与申办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尽最大努力使受试者抱怨得以妥善解决,做好受试者权益保护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9例经支气管镜纤毛病理活检或基因确诊的儿童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患儿的临床资料。方法分析2017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确诊为PCD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支气管纤毛活检的透射电镜(TEM)检测及基因检测的结果。结果9例病例资料中男3例,女6例,确诊时的年龄6岁4月~13岁10月,中位确诊年龄为9岁7月。2例有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病史,9例患儿均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鼻窦炎以及支气管扩张(6例),3例有内脏转位。所有患儿确诊前以"肺炎"、"支气管哮喘"、"鼻窦炎"等常见病反复就诊,1例为右中叶支气管扩张伴反复感染切除术后。6例完成基因检测,3例基因检测结果阴性的患儿中,2例通过TEM诊断,1例符合典型的PCD症状;3例基因阳性结果均为复合杂合突变,1例为DNAH5基因突变,1例为RSPH4A和DNAH5 2个基因突变,1例为DNAH1突变,其中DNAH5 c.1320+1G>A和p.K4504*为新鉴定致病性变异。7例经支气管镜取支气管黏膜行TEM检测,6例检测结果符合PCD病理改变。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儿童早期呼吸道反复感染,及早进行TEM和较全面的基因检测是早期诊断PCD的必要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2002—2020年接受抗病毒治疗(ART)10年及以上≥15岁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HIV/AIDS)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从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收集河南省200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数据,对最终符合纳入标准(住址为河南省;接受ART治疗满10年时仍存活;有完整的基线和随访信息者,如人口学特征、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等)的20 256例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生存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 256例研究对象共计随访82 738.2人年,平均随访4.1人年;男女比例为1∶1.06;接受ART治疗10年时年龄为(51.2±8.7)岁;感染途径以血液传播(85.5%)为主;已婚者占71.2%;88.5%研究对象在村/乡级治疗机构接受治疗。共计死亡2 030例(10.0%),其中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1 897例(93.5%),病死率为9.4%(1 897/20 25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主要结果显示,与起始年龄25~39岁组患者相比,40~54岁、55~69岁、≥70岁年龄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HR(95%CI)值分别为1.57(1.19~2.08)、3.78(2.86~4.99)和6.17(4.33~8.79);与起始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组相比,200~349个/μl组和<200个/μl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HR(95%CI)值分别为1.81(1.61~2.04)和3.64(3.20~4.15);与起始病毒载量结果<1 000拷贝/ml患者相比,≥1 000拷贝/ml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HR(95%CI)值为1.73(1.52~1.97);与接受一线ART方案患者相比,接受二线ART方案患者的死亡风险较低,HR(95%CI)值为0.12(0.11~0.14)。结论2002—2020年河南省接受ART治疗10年以上HIV/AIDS生存率较高;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等均为HIV/AIDS生存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临床治疗时,细节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64例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后,分别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和细节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病人止血有效率96.87%(31/32),高于对照组81.25%(26/32),(p<0.05);观察组中患者医护期间相关并发症如贫血、休克:低血压、电解质紊乱等发病率为6.25%(2/32),低于对照组25.00%(8/32),(p<0.05)。结论:细节护理在急诊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参考实施。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评价。方法:通过对我院2020年-2021年收治的6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及病理活检,并对其超声诊断及结果进行收集,评价超声诊断对原发性腹膜后诊断的准确率情况。结果:68例患者经过手术及病理检查发现,24例患者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为21例恶性肿瘤,诊断率为85.7%,3例漏诊。44例为良性肿瘤,超声诊断为90.9%,4例漏诊。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发现,超声诊断率与病理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超声诊断对腹膜后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率。结论:超声诊断具有无痛、便捷等特点,可以在病理检查前进行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诊疗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评价。方法:通过对我院2020年-2021年收治的6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及病理活检,并对其超声诊断及结果进行收集,评价超声诊断对原发性腹膜后诊断的准确率情况。结果:68例患者经过手术及病理检查发现,24例患者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为21例恶性肿瘤,诊断率为85.7%,3例漏诊。44例为良性肿瘤,超声诊断为90.9%,4例漏诊。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发现,超声诊断率与病理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超声诊断对腹膜后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率。结论:超声诊断具有无痛、便捷等特点,可以在病理检查前进行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诊疗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患者的脑白质病变与脑脊液放液试验结果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和病房住院的iNPH患者。所有患者都经过详细的神经心理学及行走能力的评估,头磁共振检查和脑脊液放液试验。应用Fazekas评分以及弥散张量技术,比较脑脊液放液试验阳性和阴性组患者的脑白质病变的不同。分析感兴趣区的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相关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与iNPH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43例iNPH患者(男∶女为29∶14,年龄52~79岁)被纳入本研究。脑脊液放液试验结果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相比,倾向于有更高的侧脑室周围白质Fazekas评分[2.5(1.0,3.0)分比1.0(1.0,2.0)分U=108.00,P=0.033],更高的左侧侧脑室后角旁MD值[(1.14±0.27)×10-9 mm2/s 比(0.85±0.08)×10-9 mm2/s,P=0.003],更低的右侧侧脑室前角旁FA值[(0.20±0.07)比(0.27±0.09),P=0.058],更高的右侧侧脑室后角旁MD值[(1.17±0.34)×10-9 mm2/s比(0.95±0.01)×10-9 mm2/s,P=0.003]。双侧侧脑室前角旁白质FA、MD值与运动功能、认知及功能评分、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评分(iNPHGS评分)均相关(均P<0.05)。结论脑白质病变可能是iNPH临床症状的发病机制之一,是通过引流手术可以逆转的病理变化,较多的脑白质病变不应是引流手术的排除指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5-2020年河南省≤14岁儿童丙型肝炎(丙肝)疫情的时间序列特征,并通过有效的模型预测其流行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05-2020年河南省报告的≤14岁儿童丙肝个案,季节特征的时间序列分析采用趋势分解法,以季节指数表示季节趋势的显著程度,按月变化的长期趋势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建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进行拟合。结果2005-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儿童丙肝病例5 355例,当年报告病例季节指数的极差值<1,季节特征不明显。以2012年为界限,2005-2011年当年报告病例数的按月变化长期趋势呈上升趋势(0.351例/月),2012-2020年呈下降趋势(-0.474例/月)。对当年报告病例数和现存儿童病例数2个指标分别建模拟合,ARIMA模型拟合的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较一致,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0.240、10.558,35.566、0.659和6.688、7.156。模型对现存儿童病例数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一致性较好。结论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有助于了解河南省≤14岁儿童丙肝的流行特征,ARIMA模型用于河南省儿童丙肝的短期预测和动态分析,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叙事护理策略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某医院收治的43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设为对照组,开展常规性护理措施;将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5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设为观察组,开展叙事护理策略。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第7天末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第7天末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叙事护理策略应用于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能有效减轻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明确诊断前抗菌药物暴露情况及其对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8月1日至2019年8月1日首次确诊肺结核的455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入院前药物治疗情况和主要实验室化验结果等,分析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其与实验室指标、T-SPOT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455例患者中,261例(57.36%)有抗菌药物应用史,其中38.31%(100例)暴露于1种抗菌药物,17.24%(45例)暴露于2种抗菌药物,4.21%(11例)暴露于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157例患者有详细记录应用抗菌药物的类别,β-内酰胺类(60.51%,95例)和喹诺酮类(43.95%,69例)应用频率较高。抗菌药物的应用与就诊时呼吸系统症状有相关性(F=34.19,P<0.001),但不影响T-SPOT的结果。T-SPOT斑点形成细胞(SFCs)水平高低与淋巴细胞计数(LYM)及单核细胞计数(MONO)高低有相关性(LYM:F=6.31,P=0.043;MONO:F=8.47,P=0.014)。结论结核病患者在明确诊断前常暴露于1~2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应用频率较高。诊断明确前抗菌药物的应用对T-SPOT结果的判定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