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7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马松瘤病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14~62岁,病史1~24个月,均为皮下触及肿物就诊。本组病例中,9例为单纯型,1例为混合型,1例为血管外型。超声影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马松瘤的特征,在其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 CT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76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分别给予 76例患者实施常规螺旋 CT和多排螺旋 CT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几率。结果:对 76例患者诊断的准确几率分别为,常规螺旋 CT为 89.5%、多排螺旋 CT为 98.7%,诊断准确几率对比,多排螺旋 CT数据较常规螺旋 CT高,且差异较为显著,( 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将多排螺旋 CT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诊断的准确临率相对较高,临床可将其首选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诊断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进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面部整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在临床上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时间短等特点,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率,可在临床上广泛性应用。
简介:摘要患儿男,7岁,因“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1个月余”入住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血液科,患儿行亲缘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原发病获得完全缓解(CR)。移植术后11个月患儿出现睾丸复发,给予放疗,效果可。后出现骨髓复发,行化疗及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等治疗无效,给予输注自体来源抗CD19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患儿原发病获得CR。抗CD19的CAR-T细胞可作为治疗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移植术后复发的重要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显微CT扫描技术研究藏族人下颌切牙根管系统横截面的解剖形态。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口腔科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下颌切牙136颗[牙齿来源于藏族患者,年龄(51.9±16.4)岁(25~80岁)],对离体牙样本进行显微CT扫描和三维重建,其中下颌中切牙84颗,下颌侧切牙52颗,扫描层厚23 μm。记录下颌切牙从釉质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至根尖的牙根长度,按长度将牙根分为根上1/3、根中1/3和根尖1/3,并记录根管数量。单根管下颌切牙测量根管每毫米横截面的最大径、最小径和面积,并计算最大径与最小径的比值和圆度进行形态分析;多根管下颌切牙记录从CEJ至根尖的横截面上根管分叉及汇合位置。结果藏族人下颌中切牙单根管的横截面最大径与最小径比值在根中1/3最大[1.99(1.31,2.79)],与根上1/3及根尖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3);圆度在根中1/3最小[0.47(0.31,0.66)],与根上1/3及根尖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1);多根管发生率为40.5%(34/84),在根中1/3检出率为32.1%(27/84)。藏族人下颌侧切牙单根管的横截面圆度在根尖1/3最大[0.61(0.49,0.71)],与根上1/3及根中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多根管发生率为34.6%(18/52),均在根尖1/3检出。结论藏族人下颌中切牙的根管横截面形态在根中1/3狭长,多根管好发;下颌侧切牙根管横截面形态在根尖1/3接近圆形,但形态仍不规则,且有根尖分叉的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通过延缓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衰老对腹主动脉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组织贴壁法培养正常人和腹主动脉瘤患者原代VSMC细胞,将细胞分为正常人来源VSMC组(Ctrl-VSMC组)、腹主动脉瘤患者来源VSMC组(AAA-VSMC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体外建立腹主动脉瘤模型组(AngⅡ-VSMC组,100 nmol/L AngⅡ处理正常人来源VSMC 48 h)、NAMPT激动剂P7C3干预后的AngⅡ+P7C3组和AAA+P7C3组(分别在AngⅡ-VSMC组和AAA-VSMC组基础上加入5 μmol/L P7C3)。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VSMC;采用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染色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各组细胞衰老情况;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21、p16及NAMP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trl-VSMC组相比,AAA-VSMC组和AngⅡ-VSMC组衰老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及衰老相关蛋白p21、p16表达量均明显升高〔SA-β-gal染色阳性率:(74.1±4.4)%、(68.6±5.5)%比(36.8±10.3)%,p21/GAPDH:0.61±0.07、0.51±0.03比0.31±0.03,p16/GAPDH:0.77±0.03、0.72±0.06比0.33±0.26,均P<0.01〕,NAMPT表达量均明显降低(NAMPT/GAPDH:0.88±0.07、0.79±0.14比1.29±0.02,均P<0.01)。与AngⅡ-VSMC组相比,AngⅡ+P7C3组衰老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及衰老相关蛋白p21、p16表达量均明显降低〔SA-β-gal染色阳性率:(49.1±3.2)%比(68.6±5.5)%,p21/GAPDH:0.35±0.06比0.51±0.03,p16/GAPDH:0.47±0.08比0.72±0.06,均P<0.05〕,NAMPT表达量明显升高(NAMPT/GAPDH:1.15±0.06比0.79±0.14,P<0.01)。与AAA-VSMC组相比,AAA+P7C3组衰老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及衰老相关蛋白p21、p16表达量均明显降低〔SA-β-gal染色阳性率:(54.1±6.0)%比(74.1±4.4)%,p21/GAPDH:0.38±0.02比0.61±0.07,p16/GAPDH:0.50±0.13比0.77±0.03,均P<0.05〕,NAMPT表达量明显升高(NAMPT/GAPDH:1.25±0.28比0.88±0.07,P<0.01)。结论P7C3可激动NAMPT,延缓VSMC衰老,进而发挥对腹主动脉瘤的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一次性根管术治疗急性牙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确诊为急性牙髓炎的患者统计学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试验组使用一次性根充法,对照组使用传统根充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成功的患者有40例,成功率为93%,失败3例,失败率7%,术后阵痛5例(11.6%),对照组治疗成功33例,成功率77%,失败10例,失败率23%,术后阵痛10例(23%)。结论采用一次性根充治疗法对急性牙髓炎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缩短疗程,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该疗法值得在急性牙髓炎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经腰骶入路脑桥前池吗啡泵置入术缓解头面部癌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解剖、观察成人尸体蛛网膜下腔颈髓段至脑桥前池的通路及脑桥前池的毗邻结构,探讨经腰骶入路穿刺置管进入脑桥前池的可行性及脑桥前池给药的可能有效性;经腰骶入路脑桥前池吗啡泵置入,观察吗啡注入对难治性头面部癌痛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结果解剖学观察表明,颈段蛛网膜下腔向上经过枕骨大孔、延髓前池,可直达脑桥前池,通路顺畅,虽然存在神经血管,但未形成有效阻挡;脑桥前池与支配头面部的神经毗邻。顽固性头面部癌痛患者3例通过腰骶段蛛网膜下腔置入导管到达脑桥前池,输注吗啡产生了良好的镇痛疗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腰骶入路脑桥前池吗啡泵置术可能是缓解头面部癌痛安全、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