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光照好坏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针对现有植物补光系统多以功能叶光合能力为基准进行冠层补光,导致冠层新生叶光抑制、株间功能叶位补光不足以及补光位置不能适应作物生长进行动态调整的问题,以黄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基于植株需光差异特性的设施黄瓜立体光环境智能调控系统。该系统由智能控制子系统、冠层 -株间 LED补光子系统、冠层 -株间环境监测子系统和补光灯升降子系统组成,通过 ZigBee技术实现各子系统间无线通信。其中冠层 -株间环境监测子系统分别获取冠层和株间环境信息并发送至智能控制子系统,智能控制子系统根据环境实时信息调用冠层调控模型和株间适宜叶位调控模型获得相应调控目标值,并将其下发至冠层 -株间补光灯,实现冠层与株间补光灯的动态实时调控。在陕西省泾阳县蔬菜产业综合服务区蔬菜基地分别部署立体补光设备和传统冠层补光设备,并进行系统调控效果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立体补光区黄瓜植株的株高和茎粗显著增长,其中相比传统冠层补光区平均株高、茎粗分别增长了 8.03%和 7.24%,相比自然处理区平均株高、茎粗分别增长了 26.51%和 36.03%;在一个月的采摘期内,立体补光区相比传统冠层补光区和自然处理区产量分别提升了 0.28和 1.39 kg/m2,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 2.82和 4.88 CNY/m2,说明立体光环境调控系统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宝贵资源,自古城“得水而兴,弃水而废”,许多城市都是依靠庞大水系发展而来,重庆市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城市滨水区的生态保护及休闲功能提升,对滨水区域的改造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景观改造,对滨水区的空间休闲功能重视不够,从而导致滨水区存在内容单一、形式程序化、景观贫困化、休闲设施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重庆两江四岸滨水空间休闲功能进行测评和分析,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以科学规划和品质提升为目的,提出相应可靠的提升路径,对重庆两江区域整体合理的规划与优越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胰腺癌TNM分期,比较CT与MRI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TNM分类、分期评估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连续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诊治的105例PDAC患者资料。共纳入符合标准52例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45 ~ 84岁,平均年龄66.1岁。以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胰腺癌TNM分期为参考标准,比较CT和MRI对PDAC TNM分类及分期的准确率。结果52例PDAC患者中,43例切除肿瘤最大直径(3.4±1.2)cm,CT、MRI测得肿瘤最大直径(3.3±1.2)cm、(3.3±1.4)cm。CT、MRI测得肿瘤最大直径与切除标本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手术病理分类,CT评价T、N和M分类的准确率分别为97.7%(42/43)、79.1%(34/43)和9例均正确;MRI分别为97.7%(42/43)、76.7%(33/43)和9例中8例正确。CT与MRI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病理分期,CT分期准确率为82.7%(43/52),MRI为76.9%(40/5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MRI对PDAC的TNM分类、分期评估效果相仿,两种影像检查对T、M分类评估准确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低颅压脑积水(LPH)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0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例去骨瓣减压术后LPH患者,均采用可调压非抗虹吸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患者二期行颅骨缺损钛网成形术,2例患者同期行颅骨缺损钛网成形术。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统计患者认知功能、步态、尿便功能,采用头部螺旋CT影像学检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脑室-腹腔分流术后1周~2个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且脑室系统明显回缩。分期行脑室-腹腔分流与钛网成形术,术后患者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表现改善较快。结论可调压非抗虹吸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LPH的有效方法,并且在二期行钛网成形术的治疗效果可能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铟锡氧化物染毒致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制定铟职业接触限值以及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8月,选择6~8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体重(200±10)g,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1.2 mg/kg)、中剂量组(3 mg/kg)和高剂量组(6 mg/kg),每组10只。常规饲养1周,给予非暴露式气管灌注染毒,每周2次,间隔3 d,连续染毒12周。染毒期间每周称量体重,观察体重变化;染毒结束后水合氯醛麻醉处死,留取肺组织、血清;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病理结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清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6(KL-6)和血清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含量。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气管灌注纳米铟锡氧化物后,对照组大鼠肺泡结构基本完整,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泡腔内可见均匀一致、嗜伊红的无结构细颗粒状物质,有巨噬细胞增生并且可见巨噬细胞增多,以高剂量组较明显。对照组大鼠PAS染色阴性,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均可见PAS染色阳性物质。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血清铟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SP-A、SP-D和KL-6均明显升高,血清中GM-CSF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可能与纳米铟锡氧化物致肺泡巨噬细胞破坏,巨噬细胞对表面活性物质代谢清除障碍,引起大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聚集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后全角膜和角膜后表面形态及散光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武警山东省总队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10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左眼随机等分为两组:鼻侧切口组和颞侧切口组,各50例(50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分别利用屈光力矢量分析法和角膜地形图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和形态变化。随访观察8周。结果术后2周和4周,鼻侧切口组全角膜散光平均J0和J45值明显高于颞侧切口组(P<0.05),但术后2天和8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地形图显示术后2天两组角膜整体呈楔形变平,切口周围角膜后表面变陡,鼻侧切口组更为显著。术后8周,全角膜和角膜后表面的切口相关改变减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手术颞侧与鼻侧透明角膜切口术后8周角膜形态和散光度变化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未阻断肾蒂血管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a期肾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56例(24例无肾蒂阻断,32例阻断肾蒂血管)T1a期肾癌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平均血肌酐水平(无肾蒂阻断组72 μmol/L;肾蒂阻断组75 μmol/L)、平均手术时间(无肾蒂阻断组64 min;肾蒂阻断组60 min)、术后1个月平均血肌酐水平(无肾蒂阻断组75 μmol/L;肾蒂阻断组82 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平均出血量(无肾蒂阻断组为100 ml;肾蒂阻断组为44 ml)、术中热缺血时间(无肾蒂阻断组为0 min ;肾蒂阻断组为25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肾蒂阻断组术侧放射性核素断层扫描术前平均51 ml/min,术后1个月平均49 m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蒂阻断组术侧放射性核素断层扫描术前平均52 ml/min,术后1个月平均45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癌患者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肾透明细胞癌,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7个月,肿瘤无复发转移。结论零热缺血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a肾癌安全可行,有利于术侧肾单位及功能的保留。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与穿刺或置管相关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肢静脉穿刺或置管的683例患儿,其中临床可疑血栓形成者55例,经超声证实血栓形成者26例为血栓组,超声未见血栓形成者29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儿在多个可能的危险因素上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探寻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穿刺或置管相关下肢静脉血栓的高风险因素。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肢穿刺或置管相关静脉血栓发病率为3.81%(26/683例)。血栓组与对照组患儿在年龄(62 d比92 d)、体质量[(3.92±0.66) kg比(4.61±0.86) kg]、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危重评分(Vasoactive-Ventilation-Renal score,VVR)[(29.58±15.50)分比(22.14±11.72)分]、术后24 h血乳酸峰值[(3.59±0.66) mmol/L比(1.71±1.13) mmol/L]、术后输血[76.9%(20/26例)比34.5%(10/29例)]、合并感染[53.8%(14/26例)比24.1%(7/29例)]、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84.6%(22/26例)比34.5%(10/29例)]和穿刺困难[69.2%(18/26例)比17.2%(5/29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危重评分VVR(OR=0.88,95%CI:0.77~0.99 ,P=0.04)、术后24 h血乳酸峰值(OR=6.62,95%CI:1.35~32.46,P=0.02)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OR=0.04,95%CI:0.00~0.63,P=0.04)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VVR评分高、术后24 h血乳酸峰值高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肢静脉穿刺或置管相关血栓形成的高危风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时的应用疗效。方法收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2018年1月至12月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患儿,在应用传统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不能缓解时,观察应用左西孟旦0.1 μg/(kg·min)持续泵入的疗效,记录包括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病死率,开始用药时、用药后48 h的射血分数(EF)、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的变化及应用左西孟旦开始时、用药后3 h、6 h、12 h、24 h、48 h时的心率(HR)、收缩压(SBP)、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乳酸水平的变化。结果一般情况:全组共29例患儿,其中男17例(58.6%),女12例(41.4%);中位年龄2(0.5,40.0)个月,中位体质量4.7(2.6,13.5) kg;呼吸机辅助中位时间109.5(42.5,367.0) h;ICU滞留时间187.5(83,446) h;死亡1例(3.4%)。用药48 h后EF值(48%比52%)及ScvO2(53%比58%)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用药后HR水平(173次/min、176次/min、175次/min、173次/min、170次/min、170次/min)及乳酸水平(4.72 mmol/L、4.65 mmol/L、4.34 mmol/L、3.79 mmol/L、3.28 mmol/L、2.74 mmol/L)逐渐下降,两者用药开始时与用药48 h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用药后不同时间点收缩压先下降后逐渐上升(74 mmHg、70 mmHg、71 mmHg、73 mmHg、74 mmHg、75 mmHg,1 mmHg=0.133 kPa)、VIS先上升后下降(26分、27分、27分、26分、25分、25分),两者用药开始时与用药48 h后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4、0.151)。结论左西孟旦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时能增加EF,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全身组织灌注,从而改善患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