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骨关节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肿瘤与关节外科确诊的119例骨关节感染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采用传统培养,再进行mNGS筛选出病原学检测结果为NTM的患者,根据mNGS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优化培养。记录NTM患者的一般资料、传统培养、mNGS和优化培养的结果。结果119例骨关节感染患者中有12例(10.1%,12/119)mNGS结果为NTM感染,男6例,女6例;年龄31~82岁(平均51.1岁);慢生长型NTM 5例,快生长型NTM 7例。采用传统培养方法的初次培养阳性率仅为16.7%(2/12),优化培养的阳性率为66.7%(8/12),其中快生长型NTM的优化培养阳性率为100%(7/7),慢生长型NTM为20.0%(1/5)。结论对于NTM骨关节感染患者而言,传统的培养方法阳性率较低,mNGS技术在病原学精准诊断上有其优势,尤其对于快生长型NTM感染患者。
简介: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展望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特征。”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构建绿色工厂逐渐变成了提升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6S精益管理作为一种优化组织运作效率和改善工作环境品质的有效手段,在绿色工厂的构建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通过对6S精益管理在绿色工厂建设中的应用探讨,以期为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实操参考,进而驱动绿色工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动型膝关节占位器治疗膝关节慢性假体周围感染(PJI)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间因膝关节慢性PJI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行二期翻修治疗的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30例;年龄37~84岁,平均66.2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左侧19例,右侧19例。根据第一阶段清创手术使用活动型占位器不同分为3组:金属-聚乙烯组(10例),金属-骨水泥组(15例)和骨水泥组(13例)。待感染控制后行第二阶段翻修手术时对取出的占位器进行超声裂解处理及微生物培养。术后定期随访感染控制、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协会(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8例患者术后获13~75个月(平均30.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第一阶段占位器植入手术,37例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控制率为97.4%(37/38)。金属-聚乙烯组、金属-骨水泥组和骨水泥组第一阶段术后ROM分别为95.0°±11.3°、92.9°±8.3°、75.5°±11.9°,KSS临床评分分别为(79.4±6.1)、(77.3±4.0)、(73.0±7.2)分,KSS功能评分分别为(67.5±11.8)、(69.0±10.4)、(60.8±11.0)分。以上项目各组组内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聚乙烯组和金属-骨水泥组患者的ROM均显著优于骨水泥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32例患者完成第二阶段翻修手术,金属-聚乙烯组(7例)、金属-骨水泥组(12例)、骨水泥组(13例)第二阶段术后ROM分别为104.6°±9.8°、98.5°±8.7°、86.1°±8.9°,KSS临床评分分别为(85.3±4.6)、(82.7±4.3)、(78.0±4.8)分,KSS功能评分分别为(78.6±6.9)、(77.3±8.2)、(69.5±8.3)分,以上项目均较第一阶段术后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占位器的超声裂解液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活动型占位器能够有效控制膝关节PJI,并改善翻修间隔期及翻修后的膝关节功能,同时"金属"型占位器较传统骨水泥占位器可使患者拥有更好的关节活动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olitaire AB型(S-AB型)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取辅助动脉溶栓(16例)、抽吸取栓(18例)、球囊扩张治疗(12例)为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22.8±5.2)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4例,大脑中动脉M1段18例,大脑中动脉M2段24例;46例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为观察组,NIHSS(23.4±4.1)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5例,大脑中动脉M2段2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价术中血管再通情况,于术后1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判断短期再通情况,NIHSS评价术前、术后4周的神经功能,病情伤残表量表评分(MRS)评价术前、术后2和4周的神经功能。结果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NIHSS(22.8±5.2)和(23.4±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4,P=0.54);术后观察组NIHSS(12.2±1.6)分、对照组(7.6±1.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68,P<0.01)。观察组术中血管再通成功率91%(42/46),对照组为76%(3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3,P=0.04)。观察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84%(39/46)、闭塞率为15%(7/46),对照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70%(32/46)、闭塞率为30%(14/46),两组比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66,P=0.01;χ2=6.566,P=0.01)。术后2、4周MRS观察组分别为(5.51±0.34)、(2.39±0.47),对照组分别为(6.87±0.46)、(3.26±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25,9.661,均P<0.01)。结论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可增强神经功能及血凝机制改善效果,提高血管再通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LipoPGE1)联合高压氧(HBO)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龙口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采取保守治疗的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病变患者19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102)和对照组(n=92)。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和LipoPGE1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HBO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间歇性跛行评分和肢体疼痛评分。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温、经皮氧分压(TcPO2)和踝肱指数(ABI)。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腘动脉、胫前后动脉、足背动脉收缩期的最高流速(Vmax)、阻力指数(RI)。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荧光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检测2组患者全血高、低、中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2组患者皮温、TcPO2、ABI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皮温、TcPO2、AB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肢体疼痛评分和间歇性跛行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腘动脉、胫前后动脉及足背动脉Vmax显著高于治疗前,RI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max显著高于对照组,RI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TNF-α、IL-6、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6、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全血高、低、中切,血浆黏度及Fib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LipoPGE1联合HBO治疗能显著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受损的神经血管功能,其主要通过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