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与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上对于该症状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接收治疗的 4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入院资料进行详细研究,本文把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足月孕妇作为为对照组,通过对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并发症等指标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有 21例( 52.5%)孕妇自然分娩, 6例( 15%)孕妇出现羊膜腔感染 4例( 10%)孕妇出血劣等均劣与对照组孕妇( P<0.05);实验组新生儿中 17例发生不良反应, 2例新生儿死亡高于对照组新生儿( P<0.05);实验中, 67.5%患者存在胎膜早破发生相关因素,其中,构成比居前 3位的依次为生殖道感染( 27.5%2)、人工流产史( 22.5%)和胎位异常( 17.5%)( P<0.05)。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妊娠结局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剖宫产率很高。因此,临床上对于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分娩时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磁共振成像脂肪定量技术测量上腹部(L2、L3水平)脂肪体积,探讨其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纳入5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计算BMI及行上腹部MRI检查。利用MRI脂肪定量技术测量L2、L3椎体水平腹腔内脏脂肪及皮下脂肪的体积,并分析其与BMI的相关性。结果56例患者的BMI为(26.90±3.18) kg/m2。L2椎体水平腹腔内脏及皮下脂肪体积分别为(556.0±165.6) cm3和(448.9±166.7) cm3;L3椎体水平分别为(513.6±163.6) cm3和(517.6±173.5) cm3。20~40岁组和>40岁组在L2、L3椎体水平的腹腔内脏脂肪及皮下脂肪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28 kg/cm2组的L2、L3椎体水平的腹腔内脏及皮下脂肪体积均高于BMI<24 kg/cm2组(P<0.01);在L2、L3椎体水平腹腔内脏脂肪体积方面,BMI越大,腹腔内脏脂肪体积越高。腹腔内脏脂肪体积与皮下脂肪体积正相关(r=0.347~0.410;P<0.01)。BMI与L2、L3椎体水平腹腔内脏及皮下脂肪体积皆增大,呈中等偏强正相关(r=0.568~0.706;P<0.01)。结论磁共振成像脂肪定量技术测量的上腹部(L2、L3椎体水平)脂肪体积与BMI具有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硝苯地平作为宫缩抑制剂防治早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早产临产及先兆早产孕妇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采用硝苯地平治疗,对照组62例采用硫酸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硝苯地平组及硫酸镁组治疗后显效时间分别为(40.12±19.48)min及(43.23±18.76)min;保胎成功率分别为78.3%(47/60)及74.1%(46/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分娩时体重、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硝苯地平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6例,硫酸镁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2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防治早产的疗效与硫酸镁相近,但药物不良反应小,口服给药方便,母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朝鲜上古史》上起自檀君朝鲜时代,下止于统一新罗建立前后,该书由朝鲜民族主义史学家申采浩创作于 1924年前后,时值韩国独立运动处于内部分裂、外部干涉的双重打压下,陷入低潮,因此该书的创作主要服务于政治独立活动和朝鲜民族主义思想的宣传,重点论述了作者的史学观点、对前代历史及历史人物的评价、新构建的朝鲜古史体系等。体现了朝鲜殖民时期独立运动者的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对于研究当代韩民族的历史观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李氏导管应用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具有CRT装置植入指征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李氏导管将患者分为李氏导管组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CRT装置植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得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李氏导管是由李学斌医师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的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专利号:201320413174.1)。主要观察指标为CRT装置植入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有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冠状窦造影时间、左心室电极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左心室电极阈值、膈肌刺激。安全性指标包括冠状窦夹层、心包填塞和心包积液发生率。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170例,其中李氏导管组90例,对照组8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男性占比,合并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占比,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Ⅰ、Ⅱ、Ⅲ级者占比,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占比,术前QRS波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李氏导管组中植入CRT除颤器34例(37.8%),对照组为28例(3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李氏导管组CRT装置植入成功率为100%(90/90),高于对照组的93.8%(75/80)(P=0.023)。李氏导管组的手术时间为57.0(52.0,62.3)min、完成冠状窦造影时间为8.0(6.0,9.0)min、左心室电极植入时间为8.0(7.0,9.0)min,对照组分别为91.3(86.3,97.0)、18.0(16.0,20.0)、25.0(22.0,27.7)min,李氏导管组均用时较短(P均<0.05)。李氏导管组患者X线曝光时间为15.0(14.0,17.0)min,亦短于对照组的32.5(29.0,36.0)min(P<0.001)。李氏导管组中无患者出现冠状窦夹层和心脏压塞,1例(1.1%)患者出现了膈肌反应,对照组中6例(6.7%)患者出现了冠状窦夹层,1例(1.1%)患者出现了心包积液,3例(3.3%)患者出现了膈肌反应,李氏导管组冠状窦夹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李氏导管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左心室阈值分别为1.80(1.60,2.38)V/0.5 ms和1.80(1.60,2.40)V/0.5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结论使用李氏导管进行CRT装置植入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冠状窦造影和左心室电极植入时间,减少术中X线暴露,降低冠状静脉夹层的发生率,临床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KI)在鉴别肝细胞癌(HCC)与其他肝脏良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2例肝脏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150个肝脏结节,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结节组(56个,包括局灶性结节增生26个、血管瘤24个、肝腺瘤6个)和HCC组(HCC 94个)。所有患者均行DKI(b=0、50、200、400、800、2 000 s/mm2)成像,计算不同模型参数值:扩散率(D)、峰度(K)和单指数模型表观扩散系数(ADC)。采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比较各参数鉴别HCC与其他肝脏良性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HCC组ADC、D、K值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172(0.389) ×10-3 mm2/s、1.751(0.759)×10-3 mm2/s、0.013(0.315),良性结节组分别为1.670(0.675)×10-3 mm2/s、2.510(1.186)×10-3 mm2/s、0.162(0.223),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DC、D、K值鉴别HCC与其他肝脏良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0.779和0.722,截断值分别为1.238×10-3 mm2/s、1.881×10-3 mm2/s和0.056,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87.5%、59.6%、76.7%(ADC),83.9%、62.8%、76.0%(D)和75.0%、60.6%、70.0%(K)。结论DKI参数值D、K及常规扩散加权成像参数值ADC均可以用于鉴别HCC与局灶性结节增生、血管瘤及肝细胞腺瘤,ADC值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高于D、K值。